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见深: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明朝第9位皇帝的胸怀,可纳百川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3 05:42:5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朱见深:情深不寿、慧极必伤,明朝第9位皇帝的胸怀,可纳百川                                                         2022-08-02 09:17                                       

             在写本文之前,先给大家说一个
引子:上个世纪末,香港文坛曾出现过一个“
国文与武侠之间的绝题”,说起来,十分有趣。
事情是这样的,1955年,金庸先生发表了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在书中,乾隆皇帝送给陈家洛一块玉,玉上刻了一行字,曰: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到了上世纪末,金庸先生成名已久,很多人喜欢上面这句话,但却不知道金庸到底引用于哪部典籍。

有好事者查遍了四书五经、孔孟老庄,终于在《易经》中找到了“
谦谦君子”,在《国风》中找到了“
温其如玉”,而关于“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则完全没有找到出处。
因此人们说,这句话是“
国文与武侠之间的绝题”。
其实,金庸先生也算是集语言与艺术之大成者,他自己创作的东西,难道不算国文经典吗?
因为这件事,“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这8个字,却出名了。这8个字用以形容:太投入、太深情的情感,往往不能长久;过于聪慧,则更容易体会世态炎凉,也容易伤身。
笔者认为,用这8个字,来形容明朝的一位皇帝,则十分恰当,此人就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一、明朝最尴尬的皇太子
明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
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第二次成为大明皇帝,登基当天,明英宗下旨,立
朱见濡为太子。圣旨一下,群臣愕然,竟然不知道新太子“朱见濡”是何人?于是闹了个笑话。

朱见濡,其实就是朱见深(明宪宗),《宪宗实录》记载:
上初名见深,至是更名见濡。
原来,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当日,太过混乱,慌忙之中,把儿子的曾用名写上去了。后来,明宪宗朱见深登基,在给父亲上谥号时,还自称“孝子嗣皇帝见濡”。可见,朱见濡这个名字,已经成了他们父子之间的特殊情结。
在明朝历史上,朱见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太子。
朱见深出生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当时,明英宗朱祁镇20岁,意气奋发,朱见深虽然不是嫡子,却是朱祁镇期盼已久的长子。所以,在3岁之前,朱见深几乎是大明朝最幸福的孩子。
然而,3岁那年,明朝的风向变了,朱见深的命运也随之改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在王振的忽悠下,御驾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大明朝的勋贵集团和50万精锐几乎全军覆没,“仁宣之治”的数年积累,毁于一旦,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唯一一个做过俘虏的帝王,他被俘后,瓦剌人以他为要挟讹诈明朝。当时朱见深年仅3岁,国无长君,内政一片混乱。在于谦等人的推荐下,孙太后颁布懿旨,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称帝,史称
明代宗。同时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
太上皇。但孙太后有一个条件:
百年之后,朱祁钰还要把皇位还给朱祁镇一脉。
所以,当时便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关于这段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我之前的文章:
夺门之变:明英宗连夜记住的功臣名单,不料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也就是说,朱见深被立为太子时,他只有3岁,而且他的父亲当时还是俘虏。对于朱见深来说,
在懵懵懂懂的年纪,他或许不知道当上太子意味着什么。因为在当时,失去父亲,或许是最为伤心之事。
后来朱祁钰和于谦答应了北京保卫战,击败瓦剌,瓦剌归还朱祁镇。但朱祁钰已经坐上了帝王之位,不舍得下来。朱祁钰便把哥哥关在南宫之中,并且一关就是7年。
皇位这个东西,有它超凡的魔力,朱祁钰软禁哥哥,目的就是怕朱祁镇夺回皇位。同时,朱祁钰还有一个心病,那就是太子之位被自己的侄子霸占。

面对朱见深这个太子,朱祁钰的态度显然不好,虽然孙太后极力保护,但朱见深却感受不到叔叔的任何关爱,相反,他身边都是叔叔派来监视他的人。不过,在这一时期,朱见深遇到了他一生最爱的女子,宫女
万贞儿。记住这个名字,下面还会多次出现。
《菽园杂记》记载:
一日,(朱祁钰)语英曰:“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英叩头云:“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有一天,朱祁钰问身边的宦官金英:“太子的生日,是七月初二吗?”
金英回答:“陛下你记错了,太子生辰,是十一月初二。”
七月初二,是朱祁钰之子
朱见济的生日,而十一月初二,是当今太子
朱见深的生辰。朱祁钰这么说,是明显的试探。
景泰三年,朱祁钰终于下定决心,废除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当时,朱见深年仅5岁,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就成了“废太子”。对此,朱祁钰的皇后汪氏倒是很仗义,她看不惯朱祁钰的做法,出言反抗,朱祁钰一怒之下,废了汪皇后,将其打入冷宫。

自古以来,“废太子”的结局都是可怕的,若废太子还不是皇帝的亲儿子,那结局将更可怕。当年,宋太宗赵光义继承兄长的大位,他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一个离奇死亡,一个自杀而死,历史的教训,摆在面前,不得不让后人心惊。
二、只要活着,就能翻盘
朱见深从当朝太子,骤然降为宗室子弟,这种打击,对于一个5岁孩子来说,是异常残酷的。朱祁钰把朱见深身边的宫女太监一一送走,最后,那个叫万贞儿的宫女,独自留了下来。
万贞儿入宫时,朱见深刚被立为太子。万贞儿本是罪臣之女,承蒙孙太后庇护,能入宫侍奉太子,就已经是大幸。那年,她20岁,他3岁。两年后,朱见深被废,万贞儿没有退路,她抱着赌一把的态度,独守朱见深身边。

当时,朱见深的嫡母钱氏(钱皇后)和生母周氏(周贵妃)都去南宫陪朱祁镇了,朱见深身边亲近的人,除了祖母孙太后,就是宫女万贞儿。但孙太后为了保护朱见深,不敢对朱见深有太多的情感流露,
因此,在朱见深一生最昏暗的时刻,能和他共度难关的,只有万贞儿。
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研究证明,
3-6岁期间,是一个孩子极易产生恋母情结的时期。因此,长期和万贞儿的相处,让朱见深对万贞儿有了特殊的情感。
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朱见深被废后,由于太过压抑,所以性格非常孤僻,他不怎么说话,而且落下了“口吃”的毛病,一生都没有改掉。他这种独特的经历,让他看淡了世态炎凉,
小小年纪,或许早已心如死灰。
万贞儿毕竟是罪臣之女,她经历过一次磨难,知道该如何守住孤独。他在无微不至照顾朱见深的同时,还给朱见深灌输坚韧不拔的思想。朱见深在万贞儿的照顾和影响下,度过了那段昏暗的岁月。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钰病重,由于他的儿子朱见济已经早夭,大明王朝的未来陷入未知。当时,大臣们建议重立朱见深为太子,遭到了朱祁钰的否决。正月十七日凌晨,以石亨、徐有贞为首的投机者,打开了南宫的大门,扶持太上皇朱祁镇重新登基,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对于明朝历史,没有任何推动性的意义,因为即使没有这场政变,皇位也会回到朱祁镇一脉。
但因这场政变,英雄于谦被杀。

政变发生后,朱祁镇宣布重立朱见深为太子,由于太匆忙,竟然把朱见深的曾用名“朱见濡”写在了诏书上,一时间闹了乌龙。
这一年,朱见深11岁,他重新坐回了太子之位,此时的他,性格内敛,甚至有些怯弱。他身后,是28岁的万贞儿。
三、情深不寿,慧极必伤
朱祁镇毕竟也年轻过,儿子虽然才11岁,他从朱见深看万贞儿的目光里,察觉到了什么。
于是,在朱见深成年后,朱祁镇就紧锣密鼓地帮儿子选妃。
朱见深当然希望娶万贞儿为妃,但是,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让一个宫女成为太子妃,难度太大。
明朝对太子妃的选拔,一向严格,因为不出意外的话,太子妃就是将来的皇后。所以,明朝从仁宗时期,就定下了“平民皇后”的基调。
即,挑选家境殷实,但背景不强的女子担任太子妃。
朱祁镇精挑细选,最终选了一位叫吴俊的指挥使的女儿吴氏。
不过,朱祁镇没有亲眼看到儿子的婚礼,可能因为他在南宫软禁的那几年,身体已经垮掉,天顺八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年仅38岁。
太子朱见深登基,是为明宪宗。

为了完成明英宗的遗愿,太皇太后孙氏(朱祁镇之母)和太后钱氏(朱见深嫡母)、周氏(朱见深生母)三人选择在大丧之年为朱见深完婚,迎娶吴氏入宫,册立为皇后,史称吴皇后。
吴皇后又称吴废后,因为她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后,便被废了。
作为指挥使的女儿,吴氏有幸成为皇后,十分难得,她想和朱见深举案齐眉,但她发现朱见深竟然和一个老宫女有染,这让她十分不爽。于是,趁朱见深不爽,吴皇后召来那个姓万的宫女,将她狠狠打了一顿板子,以解心头之恨。毕竟,在深宫大院之内,皇后高高在上,她想教训一个宫女,也不算什么大事。
可叹,吴皇后对朱见深的过去了解的太少,朱见深回宫之后,得知心爱的万贞儿被打,顿时发天子之怒,不顾祖母和母亲反对,坚决要废了吴皇后。
中国历史上,被废的皇后有很多,有些皇后被废的原因,史书都没有明确记载(例如乾隆第二位皇后那拉氏被废)。但因殴打宫女被废的皇后,笔者可以明确告诉大家:仅此一例。
废掉吴皇后,朱见深想立万贞儿为后,但太皇太后和太后都不同意,无奈之下,她们又给朱见深挑了一位王皇后。有了前车之鉴,王皇后则聪明得多,贵为皇后,她绝对不敢招惹万贞儿。《明史·后妃传》云:
万贵妃宠冠后宫,后(指皇后)
处之淡如。
所以,终王皇后一生,她只享受到了表面上的荣光,因为她没有得到朱见深的心,更没有为朱见深生下孩子,这种酸楚,恐怕不是一个皇后该有的。

朱见深登基的第二年,已经被册封为贵妃的万贞儿生下一子,这是朱见深的长子,朱见深欣喜若狂,并承诺将来立这个孩子为太子。不料,天不遂人愿,这个孩子只在世上仅仅存活300多天就夭折了。
此时的朱见深,虽然只有20岁。但万贞儿已经37岁了,她很想再怀上孩子,但未能如愿。
没有孩子,不代表没有爱情。由于万贞儿十分得宠,有许多和万贵妃有裙带关系的人,也就鸡犬升天了,连当时的内阁首辅万安,都要和万贵妃攀亲戚、续宗谱,其他官员巴结万贵妃者,数不胜数。
笔者赞美真挚的爱情,但我反对因爱情带来的特权,更反对因为宠爱而带来的血腥。
万贵妃宠冠后宫,因为自己失去了孩子,她也不允许别人生下孩子,于是,在后宫之中,只要听闻其他后妃有孕在身,万贵妃总会想法设法将对方的孩子打掉,成为名副其实的“胎儿杀手”。

朱见深明知道万贵妃屡次害死自己的龙种,但是,
因为宠爱,所以放纵,他只能听之任之,这才是明宪宗后宫最大的悲剧。
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正月,明朝最著名的皇贵妃万贞儿去世,终年57岁,终其后半生,未能再生下子嗣。万贵妃去世,朱见深肝肠寸断,悲泣曰:
“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
万贞儿去世后,朱见深的人生仿佛没有了意义,当年八月,朱见深郁郁而终,年仅41岁。他和万贞儿去世的时间,仅仅相隔7个月。
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用这8个字来形容朱见深,似乎非常恰当。

朱见深的童年经历甚为坎坷,过早的体会世态炎凉,导致他对很多事情看得都非常透彻。但因为他对万贞儿之间的情感太过浓烈,但这种爱情,注定未能白头到老。
四、千秋功过,海纳百川
成化十一年(1475年),明宪宗朱见深29岁,他爱万贵妃,但也纠结自己没有子嗣。一日,他坐在镜子前感叹,若自己连一个儿子都没有,他如何将大明宗庙传承下去呢。
这时,一位叫张敏的太监突然跪地痛哭道:“
老奴知道,皇上尚有一子!”
朱见深大惊,连忙问缘由,原来,朱见深在七年前曾宠幸过一位姓纪的貌美宫女,后来这个宫女怀了身孕,万贵妃十分恼火,便将宫女打入冷宫。在冷宫中,宫女生下一个男婴。万贵妃得知,急忙派太监张敏把孩子溺死。张敏心怀善念,将孩子藏了起来,后来又交给了被废的吴皇后暗中抚养,这才成功糊弄了万贵妃。
朱见深连忙叫人把孩子带过来和自己相见,这个孩子已经6岁,长相和朱见深非常相似。朱见深抱起孩子,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那段昏暗岁月,不禁悲从中来。

于是,朱见深决定在天下人面前给这个孩子一个名分,他给孩子取名朱祐樘,几个月后,册封朱祐樘为皇太子,朱祐樘,就是后来创造“弘治中兴”的明孝宗。
朱见深在为政期间,诞生了“西厂”、“皇庄”、“传奉官”三大弊政,然而,用辩证的历史观来看,这并不能掩盖朱见深的其他政绩。
例如,朱见深刚登基,就决定减免百姓三年赋税,并且改变明朝一直镇压荆襄流民的策略,变镇压为安置,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荆襄山区流民落户,商旅不绝,利在千秋。
为了稳固大明江山,朱见深持续对广西、蒙古和东北用兵,将父亲当年“土木堡之变”的耻辱彻底洗刷,在军事成就上,他或许比不过明朝的太祖、太宗,但他对维护大明朝周边秩序,却做出了较大贡献,也为接下来的“弘治中兴”打下了基础。
朱见深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心胸开阔,解决了明朝的历史问题,缓解了内部矛盾。
当年,“夺门之变”发生后,明朝的大英雄于谦被诛。虽然于谦曾帮朱祁钰夺走了朱祁镇的皇位,但朱见深认为,对于大明朝,于谦是有功的。
因此,朱见深决定给于谦平反。
“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在给于谦的平反诏书上,朱见深斟酌用词,虽然于谦是父亲朱祁镇杀的,但他不忘帮父亲说一句好话(知其枉),然后承认于谦是重臣。
给于谦正名之后,朱见深又给自己的二叔朱祁钰正名。

当年,朱祁钰不仅夺走了朱祁镇的皇位,还把朱祁镇软禁了7年,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祁镇复辟后,对朱祁钰非常痛恨,不承认朱祁钰曾做过皇帝、拒绝以帝王礼节为其下葬,还给朱祁钰一个“戾”的谥号。
对于二叔朱祁钰的做法,朱见深没有记恨,他表示自己理解叔叔,并且以德报怨,恢复了朱祁钰帝王的谥号,追封其为景帝帝号,重新为朱祁钰修陵寝。
笔者认为,对于大明朝,朱祁钰是功大于过的。若论为政的能力,朱祁钰或许比朱祁镇更强。只是,朱祁钰废除朱见深失信在先,无子在后,才让明朝皇位重归朱祁镇一脉。朱见深为朱祁钰恢复帝号,可见其胸襟宽阔,可纳百川。
钱皇后(朱见深嫡母)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她去世时,周太后(朱见深生母)不允许她和先帝(朱祁镇)合葬,因为周太后想取代她的位置。

钱太后是嫡母,周太后是生母,前者是礼,后者是孝,在经过一番纠结和争吵之后,朱见深决定重凿一道墓室,在朱祁镇的墓室旁给钱太后和周太后各留一个位置,这才解决此事。
朱见深所背负的东西,并不那么轻松,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见深所希望的,并不只是他一家人亲善,更希望大明朝和和睦睦。
他是一个童年坎坷的太子,他是一个执着于“姐弟恋”的皇帝,同时,他也是一位胸襟开阔的历史人物。
《明史》认为:
“宪宗上景帝尊号,恤于谦之冤,有人君之度。时际休明……蠲赋省刑,闾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于斯复见。”
虽然明宪宗朱见深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但若论胸襟,他或许不输给明仁宗朱高炽。最后,用朱见深的一幅画来结尾,这幅画叫“
一团和气图”,
咋看是一个圆球,其实是三个人抱成一团。

一团和气,据说是古代“漫画”的代表作,恰好代表着朱见深的作风。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14:28 , Processed in 0.00814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