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 | 汪曾祺的笔墨世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8-4 06:45: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龙凤 于 2022-8-4 06:47 编辑

红桃曾照秦时月,黄菊重开陶令花 | 汪曾祺的笔墨世界                                                         2022-08-02 08:57                                       

                                       

汪曾祺作品

汪曾祺有诸多角色,是作家、戏剧家、民间文艺家,是书画家,是美食家,更是“生活家”。他自谓“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浑身洋溢着六朝以来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风采,人们称他“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的“士大夫”气更直观地表现在他的笔墨中。他的绘画和文字一样天真清雅,意趣盎然,画如其文,文与画融合无间,温情恬淡,平易近人。他说过:“有人说我的小说跟散文很难区别,是的。我年轻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我想,他的文学与书画,又何尝不是打通的了呢。
—— 陈纬
浙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

汪曾祺的笔墨世界

文 | 陈纬

01
汪曾祺有诸多角色,是作家、戏剧家、民间文艺家,是书画家,是美食家,更是“生活家”。他自谓“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浑身洋溢着六朝以来中国传统士人的精神风采,人们称他“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他的好友、著名作家林斤澜说:“汪曾祺继承了源远流长的‘士大夫’文化。光‘士大夫’这三个字,就表明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东西。有人慨叹只怕这样的作家,以后不大可能产生了。因为那是需要从小开始的‘琴棋书画’的熏陶,今后不大会有这样的境遇。”
汪曾祺这种“中华特有”的“士大夫”气,体现在他的创作上。他的文字充溢着“中国味儿”的语言美质,很淡却很有味道,既朴实又典雅,既亲切又隽永,表现一种宁静空灵的深邃。他曾在为自己《蒲桥集》一书所拟的广告辞中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拟。”这种“淡而有味”正是他孜孜以求的审美取向。
汪曾祺的“士大夫”气更直观地表现在他的笔墨中。他的绘画和文字一样天真清雅,意趣盎然,画如其文,文与画融合无间,温情恬淡,平易近人。他说过:“有人说我的小说跟散文很难区别,是的。我年轻时曾想打破小说、散文和诗的界限。”我想,他的文学与书画,又何尝不是打通的了呢。



02
2020年是汪曾祺诞辰100周年,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的“岭上多白云——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书画作品展”上,近百幅汪曾祺书画作品为观众展示了一位传统文人借画笔抒发其内心真实的情感世界,这些作品的“纯粹”来自他“无意于佳”的心态,而这正是传统文人画的精神所在。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南朝隐士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名句,汪曾祺特别喜欢这首诗。他对自己的书画尝作诗自况:
“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或时有佳兴,伸纸画芳春。草花随目见,鱼鸟略似真。唯求俗可耐,宁计故为新。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君若亦欢喜,携归尽一樽。”
他常在作品上钤一方闲章“岭上多白云”,他说:“我的画,不过是一片白云而已。”观其作品,笔墨极简,趣味涵泳,清新优雅,真挚如聆老友话语,亲切动人。在这炎炎酷夏,一如取凉于扇,不若清风自来,温馨乃尔。

中国传统文人画发韧于唐王维,借山川花木,抒发个人性灵,标榜“士气”“逸品”,讲究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书法、诗文在画中意境的表现。陈师曾在《文人画之价值》一文认为:“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他说,“文人画中带有文学性质,含有文人趣味,不在画中考研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无疑,汪曾祺所画的题材、呈现的笔墨意趣和所表达的情感都准确地诠释了文人画的实则。

他的画,有故事,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大多能找到对应之处。比如,他画紫藤,款题:“后园有紫藤一架,无人管理,任其恣意攀盘而极旺茂,花盛开时仰卧架下,使人醺然有醉意。”在他的小说《鉴赏家》就有这样的一个片断: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好在何处?叶三说:“紫藤里有风。”“唔!你怎么知道?”“花是乱的。”“对极了!”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他的画,有情怀,故乡的记忆时时出现在他的笔下。他回忆老家高邮的端午节风俗“十二红”,不但写下散文名篇《端午的鸭蛋》,也画,画的题款:“故乡过端午,盘列十二红。今我在燕北,欣尝地角葱。故乡昔年端午家家吃菜皆用红色者,多至十二味,谓之十二红,今此风已不可见。”
他的画,幽默风趣。他画“小荷蜻蜓”,本应题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画好白荷初苞,正要下笔画立于荷尖的蜻蜓,突腹饥,停笔去厨间烧水煮面,水迟迟未开,转身回来再画,却画得是振翅飞起的蜻蜓。他信笔题下:“一九八四年三月十日午,煮面条,等水开作此。”他夫子自道:“我在等水,小蜻蜓等我,等得不耐烦,飞走了。”

读他的画,要读他的题字题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信手题下的跋语,总是让人会心一笑,给人温馨,遗韵无尽。他画白牡丹,题“玉茗堂前朝复暮,伤心谁续牡丹亭”;画白蒜,题“南人不解食蒜”;画凌霄,题“凌霄不附树,独立自凌霄”;画紫藤,题“有绦皆曲,无瓣不垂”;画荷,题“残荷不为雨声留”;画竹,题“胸无成竹”;画“草原之花”,题曰:“草原之花多不可识,随意写之,是耶非耶!”……
03
汪曾祺自小痴迷画画,儿时的他喜欢看父亲作画,他还喜欢看街巷之间的画匠店现场作画,年少时关于书画的往事记忆深刻,在他的小说或散文,每每言及书画。他曾后悔没考艺专,甚至40岁时还念叨着要回到美院读书。他说过:“我本来是要读国立艺专的,却考上了西南联大。”可以说,画画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至爱。直到晚年,他才重拾儿时的画笔,写作之余,挥毫不辍。
他的画取材广泛,举凡世间草木、佳果至味,花鸟鱼虫,无不热烈礼赞,演化为他眼中的人间喜剧,表达他乐观通达的人生态度。他自谦称他的画“其实没有什么看头,只因为是作家的画,比较别致而已”。别致在哪里?他在其《题画二则》一文中说:
“画之品味高低决定画中是否有诗,有多少诗。画某物即某物,即少内涵,无意境,无感慨,无嬉笑怒骂、苦辣酸甜。有些画家,功力非不深厚,但很少诗意。他们的画一般都不题诗,只是记年月,徐悲鸿即为不善题画而深深遗憾。”

中国绘画有“文人画”“作家画”之分,这里所指的“作家画”即是只重技巧而不重内涵的画,近乎“画匠”之意。不可否认,当今画界,有内涵,有韵味,有意境的作品日见式微,其中的原因值得思考。对传统文人画而言,西方式的艺术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中国传统文化是综合学科,文人画除绘画技法外,更多是注重诗书画的高度融合,是由画者的综合修养决定的,由此而形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决定着其艺术的高度。
现代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综合素质培养的缺失,以及社会功利浮躁风气的肆行,使纯粹的传统文人画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另一现象是,当今一些明显无笔墨基础,不经童子功训练,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学者”“作家”“艺人”,附庸风雅,喜欢挥毫泼墨,也自诩“文人画”,实则是一场误会,是为“欺世”之作。
反观汪曾祺的画,恬淡里不乏清雅、拙趣中饱含温情,既可见他在生活中捕捉到的庸常小趣,也可感他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和超脱功利的人格魅力。或许,这正是汪曾祺画展给我们的启示。
这样的良师与益友,让我们感念生活,相信人生百年纵然匆如白驹,也可以不虚此行。















THE END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8 09:44 , Processed in 0.00814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