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知名的小和尚妙手偶得的一首诗,竟超越了苏轼,得以流传千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5 04:26: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不知名的小和尚妙手偶得的一首诗,竟超越了苏轼,得以流传千古                                                         2022-10-22 13:46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天下文章一大抄,这里的“抄”当然有借鉴的意思。也有好多文人骚客们为了“致敬”自己心目中的偶像,也常常“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都知道,这一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其境界、意向与意境都堪称古今少有。然而,这么有名的一句诗竟是借鉴南北朝时期庾信《马射赋》里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一句,仔细看看,是不是吃了一惊,就改了几个字,境界就全然不同了,提升了几个档次。

还有我们的苏大才子苏轼,也老喜欢干这事,看到赏心悦目的诗词句子,就拿过来“致敬”一下,从而变成了自己的,流传千古,反而把原来的诗词给带火了。
本来“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出自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然后被苏轼看到了,非常喜欢,就“致敬”了一下。遂而将其写成“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一下子就火了,不仅自己火了,原先的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的那句跟着也火了,流传至今。

据了解,苏轼的其中一首诗词,全篇的每一句都是出自以前别人的诗词里,被他组合在一起,简直惟妙惟肖,浑然天成。
然而,苏轼也有“致敬”失败的时候,数首作品里都有“致敬”张志和的《渔歌子》里的“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然而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还有一次失败的也就是这次,一位没什么名气的小和尚守诠,在夜色里妙手偶得了一首诗,写在了墙上。苏轼发现了,觉得好,便根据其诗自己写了一首。
后来,周紫芝便去寻访守诠的原诗,作为苏轼粉丝,他也不得不承认苏轼败下阵来!面对不知名的小和尚的一首诗,输得心服口服。他对守诠这首诗的评价是:纯属天籁,古人风味。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
《题梵天寺》北宋·守诠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
《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北宋·苏轼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
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屦。
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

我们只要认真读一下这两首,便也可发现苏轼的诗虽然也较为出色,但细细品味,较之于原诗守诠的而言,其意境和遣词造句还差上那么一点火候。
首联“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傍晚时分,我一个人独自归去。“落日”表明了时间,“寒蝉鸣”表明了季节和安静的环境,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寥寥几个字,便将一幅僧人晚归图刻画了出来,其“禅”的意味十足。

次联“松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描绘了时间的变换,从“夜未掩”到“片月”,预示着由傍晚变成了夜晚。“松扉”表明了寺庙周围一片古朴景象,充满了“禅”的意味,有种“苍苍竹林寺”的即视感。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仿佛读者也置身于其中,感觉到了那种古朴的禅之气息。
尾联“唯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使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其它的什么声音都没有,只听见狗在叫,不一会看见僧人的回来,钻入旁边的青萝丛中去了,又复归到了一片宁静的环境中。诗人以非常细腻的写作手法,描写了回到家中看见的一件小事,所见的都写了出来,意境深远。

综观守诠这首诗,富有禅味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能力以及运用到的诗词手法,全诗处处写静,却没有一个静字。物和景的描写无不活灵活现,感觉似一幅画铺在读者眼前。与他的诗相比,苏轼的那首“致敬”之作只能是输得心服口服了。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20:09 , Processed in 0.00800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