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谢婉莹:从名媛到养猪、扫厕所,她无一句抱怨,依旧优雅一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1 04:03: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谢婉莹:从名媛到养猪、扫厕所,她无一句抱怨,依旧优雅一生                                                         2022-11-08 10:38                                       
                                        “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曾这样描写正当盛年、秀外慧中的女子。白驹、空谷、生刍、美玉……这一切不仅是比附和形容女子姣好的外貌,还表达了对其内在高洁的品行,由衷的赞誉。

而对介于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民国女子来说,这高洁的品行,便是“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美德和独立、自信、知性、勇敢的现代气质的结合。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能够做到这种结合的女性,只有一个人:郭婉莹。
出生于1909年的郭婉莹,家世可谓显赫:父亲是民国时期著名民族企业家,大名鼎鼎的“永安百货”董事长郭标,母亲是清末富商马氏家族的千金小姐。

父母将可爱的郭婉莹当做掌上明珠,让她一出生就被浸泡在锦衣玉食堆里:澳洲温暖如春的好天气,无数洁白的蕾丝蓬蓬裙,进口的美味糖果和零食……童年的她,可谓不知忧和愁。
6岁时,父亲应孙中山的邀请,回国发展实业。出生于澳洲的郭婉莹随父母来到上海定居,第一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这里是多么新鲜,有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
在上海,郭婉莹第一次看到了雪,第一次坐上了黄包车,第一次看到了蜿蜒而去的黄浦江……这一切令她大开眼界。

而她在上海的生活,也一如既往地优渥:住在能住下37户人家的花园洋房,在当时最好的中西女塾就读,做宋氏三姐妹的学妹。
聪颖的天资和良好的教养,让她养成了温和而不软弱、潇洒而不任性、高贵而不迂腐的性格。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富家千金,郭婉莹并未因富足的生活而失去高雅的情趣。她仰慕当时著名女作家冰心,因此将自己的名字也改为“婉莹”,足见她有着不俗的文学艺术品位。
内外兼修的郭婉莹,在课业之外,还要学习许多专属于上流社会女子的规矩和礼仪:她读英文书,学习会客和宴会礼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学着做一位优雅大方的宴会女主人。

那时候的郭婉莹,就是“上海的金枝玉叶”。
不放弃的求学之路
然而,受骨子里的传统思想影响,家人对于郭婉莹的定位,始终只是一名旧式的名媛。他们认为,女孩子的人生第一要紧事是嫁个好人家,然后相夫教子,在此之前对她的培养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保守的他们,并不曾想到,女儿所向往的乃是更加广大的世界。中西女塾毕业后,郭婉莹想要追随学姐们的脚步前往美国留学,成为一代独立的知识女性。

虽然这出乎家人的意料,但他们依旧为女儿物色到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父亲将她介绍给了未来的女婿,一位英俊的男青年,这家人和父母是至交,家世同样显贵。
懂事的郭婉莹没有拒绝家人的要求,她顺从父亲的意志去未婚夫家里住了一年。美丽大方的郭婉莹受到未来婆家的欢迎,但未婚夫本人的乏味和无知却让她感到失望。
在这一年的相处中,郭婉莹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真正追求的东西:一个独立自主的自我。她要读书,要工作,要自立门户,而不是嫁入豪门继续做养尊处优的少奶奶。
于是,她转而考入燕京大学就读。
因为学业,郭婉莹来到了北平。当时的北平正是革命者、进步青年的天下,但郭婉莹并不热衷于政治和社会运动,她更在乎的是如何诗意而尽兴地生活。

因此,她选择了当时十分冷门的心理学来攻读,并顺利毕业。毕业后,郭婉莹与吴毓骧相识相知,这位谈吐不凡的年轻人是林则徐的后代,但此时林家已经没落。
郭婉莹选择和他在一起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下嫁,但知书达理的她从未这样谈论过自己的婚姻。她坚信这是她的选择。
生活也给了这样自主的她以丰厚的回报。留美归来的吴毓骧,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平淡生活的理想,这一切都和郭婉莹一拍即合。他们成为了一对神仙般的眷侣,过着快乐的日子。
生活的狂风暴雨
然而,温室里长大的鲜花,终有一天要经受狂风暴雨的吹打。

先是婚变,她发现丈夫爱上了一名年轻的寡妇,婚外情让他们的感情出现了危机。丈夫在外夜不归宿,好友陪她将他找了回来,但出于贵族小姐的教养,她并未声张此事。
然后就是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郭婉莹一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战争使吴毓骧失去了工作,丧失经济来源的他还不曾扛起责任,甚至在妻子难产时还在外赌博。

好在郭婉莹不甘于做一个全职太太,居家之余她还经营着一家小服装店,这家小店在紧要关头成为了一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和生活上的依靠,她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战争中的郭婉莹一家流离失所,为了生计她不得不放下千金小姐的体面,去给报纸兼职拉广告,带着一家人逃离上海回到娘家居住。最艰难的时刻,他们连房租都交不起,吃了上顿没下顿。
在那段举步维艰的时光里,郭婉莹用自己的勤勉和坚韧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好在最后守得云开见月明。战后,吴毓骧开始出售医疗器械到德国,抓住时代风口的他开了公司,郭婉莹的生活重回富足。

紧接着,新中国成立,日渐昌明的社会让夫妇俩的日子越过越好。
然而,好日子没过多久,命运就收网了。十年动乱中,一家人首当其冲,吴毓骧和郭婉莹双双遭逢打击,家产被没收,丈夫变成了“现行反革命”。
而作为吴毓骧的妻子,郭婉莹不仅要顶着这一莫须有的罪名为丈夫偿还14万元的国债,面对万贯家财化为乌有的凄凉处境,还要被关进牛棚、接受屈辱的“学习”。
郭婉莹默默忍受着一切不公的待遇:她的纤纤细指第一次拿起了锤子,学习将大石块砸成铺路石;她的洁白双脚第一次踩上了草鞋,踏进养殖场乌黑腥臭的烂泥里养猪,甚至还要打扫厕所。

她忍辱负重,只是为了活下去,为了供儿子的学费,女儿的生活费。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面对磨难也不应该抱怨,年过花甲之后,终于作为工人退休,过上了清贫而安详的老年生活。
甘于清贫的骨气
和养尊处优的童年、富贵荣华的少年、风生水起的中年相比,郭婉莹的晚年,显得是那么悲惨而清贫。
丈夫吴毓骧早就在动乱中离世,儿子只是一名远在安徽凤阳工作的普通工人,女儿嫁给上海的足球运动员。她就像任何一名儿孙绕膝的普通老太太一样走向衰老和死亡。

由于年事已高和命运摧残,晚年的郭婉莹生活清苦,她屈身于仅有7平米的斗室,来往于上海狭窄的弄堂里。
与此同时,她曾经的亲属早已在建国前就已经前往美国定居,与她天各一方。
郭婉莹就这样度过了人生中最后的岁月。风烛残年之时,她本有无数的机会怀念往事、痛陈家史、怨天尤人。甚至,一度有外媒来采访她,对方百般套话,就希望她情绪失控、口出恶言、哭穷卖惨。

但郭婉莹只字不提自己的经历和现状。对于她来说,这似乎只不过是一段宝贵的经历罢了。甘于清贫的骨气,为她保留了最后的尊严。
1998年,89岁高龄的郭婉莹离开了这个世界。临终前,她在遗书中写到,希望将遗体捐赠给医学院,用于教学和科研。即使她的举动遭受了世人的质疑,然而这一切都无损她的高贵。
真正的贵族气质不是奢华的衣服、昂贵的珠宝、精细的饮食,而是独立的心性、坚强的品质和从容的气度。
在喧嚣浮华的人世间,她是真正的“人间富贵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9:03 , Processed in 0.00877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