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耿宝昌:永乐青花四大法,收藏不迷路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8 16:49: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耿宝昌:永乐青花四大法,收藏不迷路     2022-10-22 14:07                                       

    对于永乐宣德青花瓷器文物的喜好,应该是每一个爱收藏的朋友心中的痛!笔者著文三百,却很难下笔对于此时期的瓷器文物进行深刻的论写,原因无他,王冠太贵,不堪其重!永乐宣德时期是我国瓷业生产的顶峰。遑论是否为西红宝石入釉的鲜红祭器,就是那种以苏麻离青为饰的青花瓷文物,就已经是国之瑰宝,为世人珍视了。无奈几百年来,这些永乐宣德瓷器文物,都收藏于皇宫内院,民间罕有。欲窥其全貌而不可得。器之不见,不明真相,遑论研究,更何况收藏?

幸好近年来科技发达,网络昌明。许多以前研究学者无法窥见的文物名器,现在都借助于数码相机的千万级像素通过电脑传达到我们眼前。这些堪比写真的瓷器照片,揭示了永乐瓷器文物鉴定之谜。

永乐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和宣德青花瓷器并称为“宣青”,在我国文物艺术史上极为出名,属于杰出珍贵文物一类。永乐青花瓷,采用麻仓御土为胎,苏麻离青为饰,异国情调浓厚,属于那种一见倾心的宝物。
永乐青花瓷器,虽然永乐一朝时间远远长于宣德时期,但永乐青花文物存世量却远远少于宣德青花文物。由于无款,名气没有宣德青花瓷器大,但永乐文物精品极精,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极高,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永乐青花瓷器如何进行文物鉴定。

永乐时期绝少洪武那种特大器。洪武瓷器文物很奇怪,器型都非常硕大,出现了高达60厘米以上的大器,这在以后的明代瓷器文物里是非常少见的。永乐时期,一改洪武时期瓷器烧制的风格,器型趋于中等,开始偏向于实用,而不是洪武时期主要以陈设为主。永乐时期器型很多都来自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出现了如天球瓶,抱月瓶,花浇,无挡尊,卧壶等独特器型,后世虽有仿制,但均有时代差异。鉴定时应当熟记永乐瓷器的器型特点,对于臆造品和仿制品就会有正确认识。

胎土
永乐青花胎为麻仓土陈腐精制,由于胎土里含氧化钾高,薄瓷和明末德化窑一样胎骨透光而且带肉红色。厚薄均匀,琢器接痕不明显,但仔细观察可见接痕。
圆器中撇口器的口沿用手拭,有锋利感。露胎处一般洁白无瑕,绝少成化时期那种糊米底火石红现象。仅在圈足一线有轻度火石红或没有。由此可见永乐时期瓷土淘洗极为精细,铁钛等杂质清洗干净,也有可能是当时所用的麻仓土含铁钛等杂质少,品质高的原因。

发色
永乐青花呈色较为翠艳,浓重处显黑色斑点,线条晕散,边缘轮廓混糊不清,经仔细观察,是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绘制。苏离麻青属高铁低锰型钴料,而国产钴料为低铁高锰型。二者在发色效果上有着显著不同:进口苏离麻青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浓艳深沉,线条晕散,蓝色中掺杂有黑色斑点,黑色斑点是因含铁量较高所致,咬入胎骨,用手触摸有凸凹不平的感觉,视觉上亦有色调深浅变化莫测的效果,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而采用国产钴料绘制的青花色调清新淡雅,线条稳定,因青料中减少了钴铁着色而增加了钴锰着色,故形成纯正蓝色,且蓝中略带紫色调。

糯米粉沙底
永乐时期器物底足有釉底和砂底两种,釉底釉质细腻、光滑,积釉处泛青,呈湖水绿色。砂底细白,抚摸极为细腻,如糯米粉的感觉。由于胎土中含微量杂质,偶见褐色星点。器物底足采用平削的手法,足墙较宽。圈足露胎处泛橙色火石红,足迹露胎处可见护胎釉。除盘碗类小件器物,由于当时工具所限,大件器物底足修足并不十分规整,盘碗类内底面器壁与器底相接处有一周下凹,俗称“月亮底”,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永乐时期工艺较好,接胎痕不十分明显。
款识
明清两代在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款始于永乐时期,自此以后成为定制,怛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中署款的并不常见,在青花器中仅见压手杯署款.在器里中心书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并有图案花纹围绕款字,有三种形状:绘双狮滚球的,茌球心书写年款;青花单线圈内绘团花,花心里书写四字篆书款;在里心书写四字篆书.以双鸳鸯围绕.款字的笔道浑厚圆润.折角处为圆角,起落笔处呈尖状.字体结构严谨.刚劲挺拔。此外.在其他永乐青花器中.还有绘龙纹或者花形图记款的.所以如果器物的里部,底足或者口部书写有四字楷书或六字楷、篆体正规永乐竹窑款识,那么多数是后仿的,尤其是明代嘉靖.万历.淸代康熙.雍正,晚淸,民国,所仿永乐款识最多。

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永乐窑器款。其后,嘉靖、万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现。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样。款的外围常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有想入手的藏家还是需多看书查阅资料,多去博物馆看看真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8:19 , Processed in 0.00754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