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悼念亡妻的诗,灵感竟来自于《诗经》? 2022-11-27 17:27
苏轼有一首很出名的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诗经女孩认为他的灵感来自于《诗经》里的《葛生》,这句"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堪称人世间最凄凉的一句话。为何这样说呢?我们一起来看。 ![]() 1、《唐风 葛生》赏析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要说世界上最悲哀的事儿是什么?是你爱的人走了,而你却孤独地活着。 ![]() 这首诗历来被称为悼亡诗的鼻祖。整首诗从头到尾灌注了一种凄凉之感,死者长已矣,生者空思念。生的人最后发出了"死后同穴"的悲号,读起来让人非常叹息。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葛: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蒙:覆盖。楚:灌木名,即牡荆。蔹:攀缘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入药,有白蔹、赤蔹、乌蔹等。予美:我的好人。亡此:死于此处,指死后埋在那里。开篇就刻画出一个非常荒凉的画面,葛藤缠绕着杜荆树,蔹草蔓延在凄凉的野外。在这个最荒凉的地方,葬着我最心爱的人。谁能和她作伴呢? 第二段“葛生蒙棘(jí),蔹蔓于域(yù)。予美亡此,谁与?独息?”棘:酸枣,有棘刺的灌木。域:坟地。毛传:“域,营域也。”《说文》:‘茔,墓地也’是也。” 第二段的内容和第一段差不多,都是在刻画地方的荒凉,诗人对爱人的思念,站在诗人的角度,却品味已亡人的孤独和悲凉。 第三段睹物思人,"角枕粲兮,锦衾烂兮",角枕,指的是用牛角做成的枕头。牛角做成的枕头光灿灿,锦绣缝制的被子色彩斑斓。在这种处境下,诗人又想起了自己已经亡故的爱人,有谁能和她作伴呢? ![]() 最后第四段,第五段翻来覆去地说了两句意思同样的话,"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夏季的白日和冬夜的夜晚是一年四季中最折磨人的时刻,炎炎烈日和凛冽寒风足以让一颗孤独的心雪上加霜。 这两句的另一层深意则是:自从爱人逝去后,诗人度过的每一个日子都如夏天的白日和冬季的夜晚一般难熬。"夏之日,冬之夜"和"夏之日,冬之夜",并不是简单的语序上的颠倒,而是为了突出主人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对逝去之人的无限怀念之情。 ![]() 2、苏轼《江城子》对比分析 苏轼写给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样写道: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诗大家耳熟能详,而这句"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其实意境和《葛生》里面得很像很像。你看作者上阕写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刻思念,下阕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境,作者进入梦中,看到妻子还像往常一样,坐在床边梳头。 这不就是思念过度产生的幻觉吗?其实,这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悲凉和孤独呢?有首歌里这样唱的:"思念一个人到极致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 爱人已逝,空留一具躯壳在世界上。 ![]() 3、诗经女孩说 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最深情的告白,也是诗人对爱情的承诺。"生同床,死同穴""是最古老的誓言,它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表达的感情还要浓烈。 百年之后,尘归尘土归土,喧闹归于荒崖,沉寂归于繁花。而如今我们活在人世间,不管怎么艰难,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人生苦短,见你相见的人,喜欢你喜欢的人,爱你爱的人,好好珍惜你活着的每一分每一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