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视察河南,县书记一问三不知,主席的做法至今仍值得学习! 2023-01-04 16:34
解放后毛主席前往河南视察,踏足他心心念念的南阳县,而面对主席提问,南阳县书记又几次无法回答,这是怎么一回事,主席又在南阳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启示呢? 黄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像一条纽带,连接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曾经无数的怅惘与希望,都被人们赋予这条源远流长的母亲河。 但这条大河给华夏大地带来无限生机的同时,也每每让地方官员提心吊胆。在七月份开始的秋讯,一旦防汛不及时,黄河流经河南等省份便有决堤,造成人民群众财产损失的巨大风险。 1958年这一年,对河南南阳县委书记魏兆铭来说格外不同。不仅仅是汛期高发,要及时组织人民群众的疏散和保护工作,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毛主席前往河南考察,几次点名要前往南阳。都因为汛情严重,陪同人员担心主席身体,未能成行。 这次终于有机会前往主席面前汇报目前南阳情况。魏兆铭的心里一半激动,另一半则是紧张。这么难得的机会,要怎么向主席汇报南阳目前的情况,才不辜负主席和人民的期望。他反复思索,汇报稿也一改再改。 南阳,除了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主席一直以来的心中牵挂。早在1948年河南南阳解放之际,主席就满怀喜悦写下了《中原我军占领南阳》的文章,表达对南阳人民的深情与对解放前夕人民群众的殷切鼓励。 这也是为什么主席不顾汛情严重和自己的身体,也坚持要在南阳考察当地民情。主席的心中对这片土地满怀关切,主席的心中总是装着人民,很少有自己。陪同人员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几次劝主席放弃南阳之行,但主席不仅坚持,还点名魏兆铭亲自汇报南阳情况。 为此魏兆铭务必在有限时间里向主席汇报南阳情况。他的汇报几易其稿,要总结解放后人民生活的改善,也要表达地方群众对主席的感情与当地风土人情。 被点名亲自在主席面前汇报,这在当时是何等的殊荣,又是何等重要。主席一路风尘仆仆,十分辛劳,平时还要日理万机,处理繁重的国事,并不一定有时间了解南阳的方方面面,要怎么重点突出向主席汇报南阳工作的重点呢?这成为了魏兆铭心中多日思索的难题。 时间很快就到了面见主席的这一天。还不等魏兆铭结结巴巴地开始他的汇报,就听到主席亲切地问道:“你们南阳,过去叫宛城。可是个藏龙卧虎的好地方”,“听说诸葛亮曾隐居在卧龙岗,诸葛亮是哪里人,你知道吗?” 魏兆铭不由一愣,他祖籍山东,1944年在山东参加革命。之后是在1948年随军南下,之后才兜兜转转来到河南南阳县任县委书记一职。一直忙于解放后的革命工作的他,恰恰被熟读中国史的主席问住了。 看到他的迟疑,主席没有责怪,耐心地解释了诸葛亮与南阳的渊源。继续发问:“有一句俗语,’二十八宿走南阳’,你说说,这二十八宿里谁为首?”看着主席笑眯眯的亲切神情,魏兆铭有些羞愧,但他对南阳的历史并不了解,确实没法回答主席的问题。 所幸主席并未生气,而是又一次耐心地解释,“二十八宿也叫云台二十八将,以邓禹为首,邓禹就是你们南阳新野人”。虽然早听闻主席熟读历史,每每发文也都深入浅出,也常常倡导大家要熟悉历史文化,但魏兆铭还是不免为主席的学识与个人魅力所叹服。 毛主席又接着问道:“这两个问题你回答不上来,没有关系。我接着问你,现在南阳农村的社员们,每个人能吃几两香油?”不再是南阳历史文化与过去,而是南阳的现在。陪同人员想,这下魏兆铭总该能给主席一个满意的答案了吧。 但意外的是,闻言魏兆铭还是一愣。他知道现在南阳市民每人每月供应3两香油,可主席问的是农村的社员,这下羞愧让他涨红了脸。面对着主席的目光,他惭愧地说:“主席,我真不应该不知道。” 主席并没有再难为他。接下去与他谈了许多南阳目前的工作也听取了他对南阳情况的介绍,提出了许多难得可贵的建议,也对南阳的发展寄予了厚望。 结束之后,主席握着他的手,还是亲切但又意味深长地给他留下了两句临别赠言。魏兆铭听后铭记于心,在主席的建议下反思着自己工作的不足,真正成为了南阳县的父母官。 这两句建议对今天的人也充满了学习意义与价值。 一是要学一学地方的人文历史,二是要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可以说,毛主席一生的革命事业,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都无不立足历史,关注民情,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中华大地上还有着无数个像南阳一样的土地,县镇,无数的人民,都不只在远方,不只在辛勤地劳动着,更在主席的心中,也应该在每一个为政者的心中。 我想这是主席的三个问题留给魏兆铭,留给我们的无限启迪之中,我们所能学到的,也是要时刻反思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