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插队6年,娶陕北婆姨生3个娃,65岁回北京被大哥赶出家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2 05:26: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知青插队6年,娶陕北婆姨生3个娃,65岁回北京被大哥赶出家门                                                         2023-03-17 22:14                                       
                                       
作者:肖寒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距离上次去北京已经过去4年时间了,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回北京,从1967年至今,我只回去了五次北京,第一次是带着妻儿,第二三次是父母离世,最近着两次,也是因为和几个哥哥姐姐争论父母留下来的遗产。
说实话,我没资格拿到父母的遗产,因为没有照顾他们的晚年,虽然户口一直在北京,可我在陕北生活了大半辈子,在陕北组建了家庭,还生了3个娃娃,俨然成了一位陕北人,对于北京话也说的不地道,虽然一辈子没过几天富裕日子,但也没差到哪里。
而我的故事,要从1967年说起!
我是六六届初中毕业生,那个时候16岁,在因为年龄未满18岁,无法当工人,只好在家里呆了一年,然而第二年被社区告知,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要服从上级指示,去上山下乡体验农村生活,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不好的消息,可也没办法,一个院子十几个孩子,每个人都得去插队,甚至有人踊跃的报名,我也就没能躲过。

我和李安、张春磊、王思婧、杜海涛等19个人,去往陕西插队,有人去了宝鸡市,有人去了渭南市,和我一同去延安的有六名知青,年纪都相仿,最大的就是李安,虚岁19,是我们几个人中的带头大哥,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而且做事思维很成熟,大家都听他的话。
经历八九天的时间,最终到了延川县西庄村,这个村子走出不少人才,在清末的时候就有大学士,只不过去世的早,35岁就陨落,但在西庄村,似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文人气息,全村417口人,被分成前中后三个大队,我们知青的到来,让这个村子更是锦上添花,因为在他们心里,北京城的知识青年,肯定文化高。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我们只是一些初中生。
我被分配到了后村,也就是第一生产队,队长叫周大鹏,是一个个头不高,但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说话声音很大,据说能一只手拎起一只百斤的羊,而且头脑很精明。

全村人都很敬重周大鹏,在我们到西庄村的时候,是早上11点,刚好赶上饭点,周大鹏对我们表示了欢迎,然后到学校的旧校舍吃了午饭,是白菜炖豆腐,里面还夹杂着几片肥肉,味道很不错。有趣的是,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几乎全村人的盯着我们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但我还是吃了四大碗饭菜。
等我们在窑洞休息了一会,便被人喊起来,全村人在这个时候又开了一个会议,除了把我们分配到各个生产队,还给我们分配了宿舍,那个时候我们习惯于称之为“房东”。因为只有六名知青,但是王思婧是女孩,所以就被安排到周成华家,和周成华的大女儿周玉芬住在一起,最起码有个伴儿。而我们五名男知青,则是去了周成军家。
周成军三十多岁了还没结婚,主要是他这个人之前干过一些不好的勾当,虽然长得一表人才,但没有人家愿意把女儿嫁给周成军,这个人为人仗义,听到队长把我们分配到他家的窑洞住,很热情的给我们带路。

此时的陕北已经下过好几场雪,虽然艳阳高照,可刮着寒风,空气中一股刺骨的寒意直逼心脾,似乎预示着未来的插队生活,也会非常艰苦。
陕北一年只种一季粮食,所以过了农历十月,基本上老百姓都闲下来了,每家每户都会上山砍柴,为过冬准备柴火。我们刚去,也没干过农活,周大鹏特意安排了十个劳力,给我们砍了几十捆柴,这个冬天,也就意味着不会被冻着。
进入腊月二十后,陕北人就开始为新年做准备,炸丸子,做素鸡,摊馍馍,蒸年糕……很是热闹。可美好总是短暂的,很快年过完了,农历二月中旬,老乡们摩拳擦掌,准备在春耕的时候大展拳脚。
我们因为不会,周大鹏让我们跟着各自的队长先学习,简单点的就直接上手,比如牵着驴驮羊粪。
干农活我们不在行,在刚开始的,经常出岔子,队长有时候也不客气,大声的训斥着,说我们这些知识分子这么聪明,连种地都学不会,丢不丢人。

经历了一年一度的学习,我们也逐渐变成了老把式,可在老乡眼中,我们还差的很远。不过此时我们和老乡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把我们这些孩子当成自家孩子疼爱,虽然我们平时有些调皮捣蛋,但老乡们很包容。
到了1972年的时候,公社通知各个村,推举表现好的到工厂或者公社以及县里参加工作,我被推荐到公社当文书,不过那个时候对工作一点兴趣都没有,而是主动请缨留在西庄村当一名小学老师。
因为在这个时候,我爱上了一个陕北姑娘,就是和王思婧住在一起的周玉芬。
周玉芬谈不上多漂亮,但五官很立体,就是那种很有气质的女孩,我们是彼此相爱,也不藏着掖着,全村人都知道,到了1973年的时候,我得到了返城的机会,但再次放弃,而我选择和周玉芬结婚。

结婚这件事,本该是双方父母同意,可我爸妈并不知情,周成华要求过我让父母来见面,可我不敢说这件事,因为在我爸爸的固有理念中,肯定希望我回到北京参加工作,然后找一个北京媳妇。
到了1975年,大女儿许敏出生,此时的我才发电报告诉父亲:我在陕北成家了,娶了一个陕北婆姨。
得知我结婚的消息,父亲大发雷霆,让我马上回北京说清楚,在我心里,是畏惧父亲的,所以并没有回去,一直到1986年,我带着三个孩子以及妻子,回到北京,此时的父亲也消气了,原谅了我的唐突,看到三个孙子,也很开心,在我们临走的时候,还给了500块钱。

此后几十年,我只回去了四次,因为我们家兄弟姐妹多,都希望我别回去,即使在父母去世后,更是一分钱的财产都不愿意给我,说我既然到陕北成家了,这个家也就和我没什么关系。
在陕北,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还算不错,因为在90年代末期的时候,我辞掉教师工作开始做生意,多少读了点书,头脑还算不错,短短几年时间,就建了石窑洞,还买了摩托车,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但妻子毕竟是妇道人家,觉得老父亲留给我的财产,就应该要回来,可去了两次无果,甚至还遭到大哥驱赶,那个时候心里很憋屈,可又没人主持公道,长辈们基本上都离世了,最后直能忍气吞声,好在我们日子过的不错,几个儿女也争气,也就不打算再回北京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4-17 17:11:00 |只看该作者
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0 10:59 , Processed in 0.0083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