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令人心酸的往事:剜野菜、捞鱼虾、捋榆钱、打乌鸦竟发生在中南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5 05:32: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令人心酸的往事:剜野菜、捞鱼虾、捋榆钱、打乌鸦竟发生在中南海                                                         2023-01-22 10:19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苦难经历,尤其是像中华民族这样走过了数千年风雨,苦难早已多得不计其数。
新中国短短数十年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走过弯路,也被荆棘挡住过步伐。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就是新中国经历的一次较大的灾难,饥饿这个在今天看来最不是问题的问题却成了当时的普遍现象。
就连中南海那些为国家全局呕心沥血的大半生老一辈革命家们也跟着挨饿了。

中南海
饥饿的新中国
从1959年到1961年被人们称为“三年困难时期”,在这三年时间里全国上下都在经历着饥饿。
造成这样情况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当时的一些错误决策,二是中国农田在这几年间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减产严重,最主要的是受旱灾的影响。
当然,在灾难中遭受损失也和当时那个年代有关系,那个时代科技没有今天发达,人类对天灾的防御能力很弱。
当时那场灾难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十几年遭受的最严重自然灾害,不过严格地讲那次自然灾害不止三年,在这三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有不小的旱情,加在一起大约持续了四年时间。

三年自然灾害
作为全国的重要产粮地区,华北和东北的粮食损失非常严重,早在1958年河北的中东部大半年没有降水,吉林266条小河以及1384座水库已经干枯,全国二十四个省两千两百多万公顷的农作物受灾。
然而大自然并没有给人们喘口气的时间,接下来的干旱连续数年,这种灾害破坏逐渐累积,让广大地区的人民群众连温饱都成了问题。
从北方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旱灾的危害面积越来越大,不少较大的河流因为少雨先后出现了断流的局面。为了耕田,很多人只能挑水浇地。
农田受灾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粮食不足,全国各主要产粮省份三年中粮食平均产量较灾害发生前的几年粮食平均产量大幅下降,少则下降百分之二十左右,个别本就降水量少的省份粮食产量下降了百分之四十左右。

挨饿
当时很多人因为吃不饱而营养不良,还有的因此导致了一些疾病,如浮肿病、肝炎,很多家庭粮食不够吃也没有要孩子,那几年新生儿出生率都在下降。
当时挡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不仅仅是天灾,灾害发生前几年国家刚刚决定搞原子弹,搞核工业,苏联专家在1959年就撤走了,所有的压力都压在中国人民头上了。
安全和粮食是当时两件最重要的事,科学家们忍着饿还要集中精力研究,实在饿得坚持不了就喝点水顶一顶。
自然灾害是人类最强大的敌人,因为人无法用自己的努力扭转局面,那几年就是中国人在和老天爷拼耐力。

挨饿
勒紧裤腰带的岁月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著名诗句,这是对人类古代史上一个常见现象的描写。
在古代,每逢战乱和自然灾害王侯将相和富商大贾的府邸宅院门里门外总是是两番景象,门外忍饥挨饿,门里酒肉飘香。
可是在中国“三年困难时期”中南海的门里和门外是一样的,门外的人在挨饿,门里的人也在挨饿,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当时的老一辈革命家是如何应对缺粮的情况呢?主要方式可以分为两部分,一种是开源,也就是增加食物来源,一种是节流,控制粮食消耗,节约粮食。
开源最主要的手段就是种粮,当时生活在中南海的家庭很多都有种菜的习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朱德元帅和夫人康克清,无论住在哪都会把住所附近的空地清理出来种点杂粮和蔬菜,这已经是保持了很多年的习惯了。

朱德夫妇
他们种粮与很多人放松娱乐不同,而是老一辈革命家那种勤俭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使然,无论是否缺粮都如此,种点杂粮可以节约开支。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这些面积不大的田地长出的杂粮解决了不少问题。
朱德元帅和夫人的做法让很多人受到启发,纷纷加入到种粮队伍中来。
朱老总和夫人在自己的菜地里种上南瓜、玉米、土豆、向日葵等,还让晚辈们多养些兔子,这样连种带养,一家人的口粮都解决了,餐桌也丰富了,院子里也充满了生机。
1962年6月29日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中南海时还参观了朱老总的菜地,这已经成了中南海一景。虽然朱老总家的粮食也不多,但是他总习惯拿出一部分送到大食堂跟大家分享,解决别人的困难。

朱德
另外,为了丰富人们的饮食中南海还养起了鱼,众所周知中南海水的面积占了一半,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北平解放之前,使用过中南海的人都没注意保护环境,把这个好地方弄得脏乱差。
后来解放军几百名战士进驻后改造园区、清扫垃圾、清理淤泥,把整个中南海换了面貌,水变得非常清澈。此举不仅让环境变好了,在十几年后还能为解决粮食问题起到作用。
当时中南海的很多人都带头长时间不吃肉,大家都担心毛主席等人的身体健康,所以会经常从水里捞点鱼虾上来给大家增加一些营养。

毛主席
除了种粮,野味也是当时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朱老总一家经常出门挖野菜,马齿苋、地菜等都是餐桌上经常出现的。
毛主席也经常吃野菜,当年在战争时期,粮食供应不稳定,吃野菜几乎成了每一个人的习惯。
毛主席认为,领导干部就应该受点苦,吃野菜体会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时刻提醒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又将去向何处。老一辈革命家们始终保持着这个习惯,无论物质条件如何变化。
不仅有野菜,还有一个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食材——榆钱,这是中南海里那些小孩子们的最爱,在那个没什么零食的年代,这可能是为数不多能解馋的东西。
食堂大师傅们会想办法爬上树,然后把成片的榆钱捋下来和面粉混合,做成窝窝头或者饼子,出锅时候非常香。

窝窝头
当时食堂或者各家各户早做饭时也多会采用这种方法,把种出来的菜、挖的野菜、榆钱等与米面混合,这样熬出来的粥能多点,蒸出来的窝窝头能大点,不管是米面,还是菜,每个人都能吃到。
光有蔬菜营养是不够的,工作人员会想办法弄几只麻雀或者掏麻雀窝。
冬天就是乌鸦特别多的季节,但是因为这东西长得丑,又没什么人吃过,所以很少有人有吃乌鸦的欲望,但是在粮食短缺的时候,中南海的食堂也捕了很多乌鸦大家分着吃,这也成了当时人们肉食的重要来源。
相比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这些野菜或者动物并不稳定,随着季节和气候变化时多时少,因此也只能作为额外的改善。

中南海
说完了开源,说节流,食物的来源非常多、种类也很多,有自己养的,也有野生的,但量还是不多,生活在中南海的人仍然不能放开了吃。
当时生活在中南海的领袖们想尽办法节约粮食,粮食出现困难后机关干部的粮食重新定量,先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当时领袖们报的数都很低,周总理报了二十四斤,朱老总和毛主席报了二十六斤。
很多人觉得报的数太低了,应该和绝大多数男性干部一样定二十八斤,但是领袖们坚持不能再增加了。
在最困难的那几年,毛主席带头不吃肉,毛主席曾有过一个星期不吃米饭,七个月不吃肉、不喝茶的记录。

毛主席
要知道当时并非完全吃不上肉,身边很多人觉得毛主席不吃肉,又日夜操劳应该补充营养,但是毛主席坚持不吃,要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这样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毛主席曾说过:“我们要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
有时候其他国家来人访问带来当地的一些特产或者礼物送给毛主席,可是不管吃的用的毛主席坚持交公。
周总理时时刻刻都在惦记普通百姓们的生活,作为一国总理,他对自己的饮食要求非常低。有和周总理一起吃过饭人讲,周总理的餐桌非常简单,窝头、馒头、面汤,有时候吃白菜送豆腐,偶尔还能见到不多的粉条。

毛主席与周总理
朱老总一直被人们称为中南海“困难户”,朱老总所有的费用从来都是从自己工资里出,坚决不接受国家的补助。
朱老总还把孙辈们都送去了大食堂吃饭,还要求他们不能总买好的吃,不能超过自己的定量,也不能超过绝大多数人的伙食标准。
生活在中南海的领袖们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晚辈们也都严格要求,谁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关系搞特殊,而且在有些事上标准还要低于多数人。
虽然父亲疼子女,爷爷疼孙子,但是老一辈革命家们都认为良好的品德比一时温饱更重要,自己的位置越高就意味着责任越大。

朱德家人
中南海的领袖们是最操劳的人,农民有忙有闲,商人有旺季有淡季,但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时时刻刻都在为国家发展伤神费力。
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节约粮食、艰苦奋斗,正是这种精神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困境,而这些品德也是我们今天面对新的挑战所需要的。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17:19 , Processed in 0.0090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