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师兄是如何挤上中国古代餐桌的?一路坎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 05:19: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二师兄是如何挤上中国古代餐桌的?一路坎坷                     2023-03-01 20:50                                       

        时近年关,红红火火的年夜饭桌上,少不了“二师兄”油润肥硕的身影,而在我国各地,宰年猪、办年货屯猪肉也是年节期间屡见不鲜的光景。

东坡肉、狮子头、红烧肘子、糖醋里脊……任谁都能掰着手指数出几道猪肉名菜,如今,猪肉已经成为我们餐桌上消费的第一大主力,生猪的出栏量和供应情况也成为能够影响生活成本的“头等大事”。
如今,养猪吃肉已经成为习以为常的事情,而难以想象的是,
直到距今700年前的宋朝,猪肉才在大诗人苏东坡的“强势带货”下异军突起,登上大雅之堂。

而“二师兄”与人类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
远古驯化
9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一处山林间,几名健硕的男子正小心翼翼地借助树木隐藏着身形,眼神窥伺着空地上几头毛色黝黑、体型粗蛮的野猪。
一声尖锐的哨音响起,野猪受惊逃窜,男人们一拥而上,将野猪包围在中间。走投无路的野兽猛一甩头,两三个人便应声倒地……

一番搏斗后,男人们扛着已经断气的成猪走出山林,而几头幼猪则被他们捆住脚提在手里,或许是嫌可食用的肉太少,打算提回家养大一点再吃。
一段时间后,部落里的人们发现,被圈养起来的野猪竟然产下了幼崽,大猪生小猪,岂不是能有吃不完的肉?如此一来,人们开始有意抓来野猪饲养,而一代一代地驯养,也使得野猪的野性被慢慢磨灭,逐渐向着家猪转变。
虽然只是通过想象还原过程,但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对野猪的驯化就从未停止过,而驯化的目的从始至终也只有一个——食用。

经历了人类数千年的驯养,野猪凸起的长嘴、裸露在外的獠牙和粗壮有力的头颈已经退化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头小身子大的肥硕体型。
在商周时期,人工控制性征的“阉骟”技术就已经成熟,人们留下母猪产崽,而对于性格暴躁、难以管训的公猪,就将其阉骟,让它安心长肉。
对古人而言,虽然家猪的养殖技术日趋成熟,但对肉食的取用总是奢侈的。甲骨文中的“家”字就是由屋檐下养有一头猪的形象组成的,可见在当时,个人所拥有的猪的数量决定了其富有程度。

古时候,由于生产力和饲养条件的限制,能吃到肉的大多是富裕人家和上流人士,寻常人家的饭桌上还是以五谷蔬菜为主。而在巫祝文化盛行的远古时期,家猪,作为较为易得的肉食,自然成为了祭品的首选。
古人选用祭品时对于猪的偏好,从史前文明遗迹中出土的金石玉器中可见一斑。在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数件“玉猪龙”,玉器形象由猪首和蛇身构成,肥头大耳、体态蜷曲。
专家猜测,当时的古人将猪与图腾形象相结合,再用玉石雕琢成佩饰是佩戴者地位尊崇的象征。

到了战国时代,皇室规定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之中,猪的祭祀用量拔得头筹,可见数千年来,猪作为最早的驯养动物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
不成想,此后千年,猪的地位却一落千丈,甚至还被冠上了笨拙肮脏、好吃懒做的“恶名”……
一度落后,难登大雅之堂
距今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养猪技术更加纯熟,对当时的普通人家而言,借厨余剩菜喂头猪,养到年尾开开荤已经是常事。

秦汉时期,饲养家猪更加普及,但随着战事加紧和耕作技术的发展,“二师兄”却跌落神坛,名声也随之一落千丈。
在当时,人们对马匹、牛只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家猪。
古时候战事频发,行军打仗离不开大量的马匹。“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虽不能供给肉食,但马匹的军事价值已经压过家猪的使用价值一头——仗都打不赢,何谈吃肉呢?
而耕地面积的扩张也更新了对耕作工具的需求。1972年,甘肃武威曾出土过一件西汉时期的彩绘木雕牛犁,生动还原了牛只拉动木犁耕地的场景,可见当时耕牛对于农家的重要性。

既不能骑乘,也无法耕作,在马和牛的双重挤压下,家猪的发挥空间越发狭小。
此外,逐渐扩大的人口规模也使得人地矛盾初显雏形,当时以放养为主的养猪方式被迫废弃,家猪的饲养场所被改到人居附近,通常被安排在厕所下方,方便产出肥料,用于耕种。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件烧釉陶器还原了当时家猪的生活环境,当时的厕所被抬高,而下方的狭小空间里圈养着的就是曾经的“神豕”。

秦汉时期,军事需求和生产力发展使得猪的地位一落千丈,饲养环境的恶化也使得人们对其印象越来越差。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外族的入侵将猪肉在餐桌上的一席之地也遭受抹除。
1400年前,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占据主流的饮食习惯也产生了剧变。
北魏时期杨衒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中,曾将羊称作“陆产之最”,这种论调很明显是受到了游牧民族的饮食喜好影响。自五胡乱华始,猪肉在中国人饭桌上的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家猪的饲养量也一路下滑,甚至一度跌到了鸡、鸭等禽类之下。

时间来到唐朝,当时《太平广记》中曾对朝野上下喜食羊肉的盛况进行记叙,书中提及,曾有一位叫做姚待的礼佛居士,周围朋友宰羊宴请,姚待竟会忍不住打破清规戒律,上桌大快朵颐。可见在当时,羊肉在餐桌上的统治力有多么强。
其后,战火频发、中原易主,蒙古人当政后,羊肉更是一家独大,这一时期,猪肉还在受养殖环境脏、乱、差的恶名所扰,一时沦为一种难登大雅之堂的贫贱吃食。

跌落神坛、坠入泥尘的猪肉,直至宋代才成功打响“翻身仗”,而带领“二师兄”吹响反击号角的,正是著名吃货文豪——苏东坡。
重回正统
苏东坡,即苏轼,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人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一生数次被贬,但其人生性豁达,独爱美食。由他首创的“东坡肉”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道以猪肉为主角的“网红美食”。
元丰二年,经受“乌台诗案”牵连,苏轼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仕途受阻,心灰意冷的苏轼干脆放下担子,纵情山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就诞生于这里,彼时,苏轼还给自己起了“东坡居士”这样一个别号。

当时,苏东坡被贬任闲职,薪酬微薄,而寻常人眼中贫贱肮脏的猪肉就成了他下酒解馋的不二之选。
面对黄州“价钱如粪土”的猪肉,苏东坡惋惜道“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既然入不了寻常人的眼,那就自己开发烹饪之道。苏东坡将半肥瘦的大块猪肉佐以香料、酱油,再用小火长时间煨煮,待到汤汁收浓、肉质酥烂之时,便可大快朵颐。
苏东坡还在《食猪肉诗》中得意地总结自己的烹饪秘诀:“……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这首诗可以说是最早的“红烧肉”食谱,同时也道出了烹饪肉类菜肴的关键所在——时间。

不同于苏东坡首创时,今天的东坡肉要用到黄酒、红糖、八角、桂皮等十几味调料衬托,但一以贯之的是大文豪对小火煨煮的坚持。长时间高温煮制下,肉皮和肥肉部分的胶质与油脂析出,渗入瘦肉纤维中,使成菜具备酥软入味的食感。
此后,苏东坡又一路调任杭州,将吃猪肉的风潮以一己之力带火,在众多“追星族”的支持下,文人和士官阶级中兴起了一股食猪肉的风潮。

传说终归有着虚构的成分,但正是因为有苏东坡这样敢于创新的“吃货”在,猪肉的“翻身仗”才能够打响。上行下效之下,曾经无人问津的贫贱吃食也重又能登大雅之堂。
宋代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都城开封里人人竞相模仿、食用猪肉的风潮,当时,每日清晨都有有近万头生猪运抵都城,共文人雅士、市井小民享用。
至此,猪肉终于摆脱恶名,得以重返餐桌。而在明清时期巨大的需求量刺激之下,人们开始重新发现生猪养殖所独有的各种优势。

与饲料转化率低、饲养所需空间大的牛羊不同,生猪养猪不需要草地放牧,对食粮的要求也更宽松,厨余剩饭、谷糠稻壳甚至烂菜叶子,统统煮成一锅,家猪们也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同时,牛羊等家畜面临着生长周期缓慢、生产量低的问题,相比之下,一头肉猪,最多一至两年就可以出栏,产肉量更理想,而且一窝动辄五只十只的产仔量也保证了肉食产出的良性循环。

种种便利之下,中国的生猪养殖规模越来越大,终于形成了如今餐桌上以猪肉为主流的局面。
从古至今上万年,我们与“二师兄”之间的情缘存续已久。虽然其间几经波折,猪肉却仍能绝处逢生、打赢翻身仗,只因为在务实、勤恳的中国人眼中,丰产、好吃,就是评判美食的不二标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3:37 , Processed in 0.0079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