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野老人回忆东北大练兵:对林总讲的战术,士兵个个了然于胸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1 12:29: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四野老人回忆东北大练兵:对林总讲的战术,士兵个个了然于胸                                                         2023-03-22 11:00                                       
                                       

作者:九鱼亭

从1948年3月起,东北野战军开启了近半年的大练兵,兵锋直指长春。

为何我军要开始大练兵?一方面,我军必须从运功战逐步转为攻坚战,而关于攻坚战的战略、战术,我军并不熟悉,为了保证胜利、减少伤亡,练兵是十分必要的。

另外,林总针对我军的作战特点,总结了一套战术原则,这些战术原则实用且有效,但需要时间让部队学习和演练,所以组织大练兵很有必要。

白天的时候,就连续射击、刺杀、冲锋、投弹、爬城等等,到了晚上,就练习夜间行军、街道攻防。在村头巷尾,到处都是掩体和交通壕,人人都要练习捆炸药包、接雷管等等。

很多战术动作,战士们都是第一次听说,也是第一次训练。由此可见,当时的东北野战军已经从“野路子”逐步成为了一支正规部队、精锐之师。

其中,着重训练的就是林总提出的6项战术原则,其中包括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6项战术原则看似简单,但在实战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乃至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四野部队仍然沿用这这套战术法则,效果立竿见影。

“一点两面”提出比较早,在1946年9月,主席曾经致电林总,询问什么叫一点两面。林总答复:“所谓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在主要攻击点上,反对平均分兵的办法。所谓两面,就是必须采取勇敢包围办法,防止敌人逃走。”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战争智慧。尽管当时敌我兵力已经开始此消彼长,但敌人的实力仍不能小觑,所以在之后的决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仍是战略的重中之重,而歼灭敌人的方法,脱不开“一点两面”。

拿破仑曾说过:“进行战争的原则也和实施围攻的原则一样,火力必须集中在一个点上,而且必须打开一个缺口,一旦敌人的稳定被破坏,尔后的任务就是把它彻底击溃。”

众所周知,林这个人沉默寡言、惜字如金,可在讲述战术原则的时候,他却滔滔不绝。在秀水河子战斗前,林总给1师干部讲话,就讲到敌人火力猛,而我军队形密集,跟日军不同,现在的敌人是美械装备,所以不能用人海战术。

随后,林总就开始着着重讲解一点两面、三三制,为何林总要这些战术原则总结得这般顺口、精辟?

事实上,由于当时战士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要想让战士们真正理解掌握这些战术原则,那就只能简单化、口头化,于是朗朗上口的战术原则就出现了。

三猛战术,最容易理解,就是猛烈开火、猛烈冲锋、猛烈追击。至于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在苏联红军的条例中就有,但由于比较抽象,林总就将其形象化,遂变成了“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事实上,在战场环境中,很难有条件给战士们长篇大论地授课,为了提高战术水平,林总只能尽可能精简,让战术原则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林总讲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四快一慢”:看准敌人后,进军时要快;抓住敌人后准备要快,调动兵力、布置工事、设置火力都要快,否则敌人就有可能跑掉;而突破敌人后,扩大战果要快;待敌人全面崩溃后,追击的时候也要快。

“四快”在锦州战役、辽西会战都有很多体现,一定程度上说,蒋军输就输在速度上,我军的进攻速度、追击速度上几乎都快敌人一拍,快节奏的进攻,让敌人迅速溃败。

至于“一慢”,就是在发起总攻之前要慢,换言之,不论上级多么着急,都要准备好再战,这是取胜的前提条件。

很多四野的老人提起大练兵,几乎都是众口一词,这些战术,别说师、团长,就是连、排干部,乃至班长、士兵都是了然于胸,而且不仅理解,而且战之能用。

林总平时话很少,可在战术原则上面则像个“婆婆嘴”,有事没事了就找你叨叨,生怕你不懂,到时候不按他的来。

有人可能问了,为何林总这么重视这些战术原则,还要亲自给战士们讲?

众所周知,林总的处事风格和很多将领不同,平日林的话很少,尤其在看地图的时候,甚至一天都不说话,也不允许他人打扰。

同时,林在生活方面也没有什么爱好,甚至连饮食都乏味得很。战后,林总吃饭的时候一般都是老三样,一份蔬菜、一个馒头、一钱盐、一钱油、二两肉,而且不加佐料。

吃的时候,将食物倒入盛着热水的保温瓶中,然后搅合成菜糊糊,就连身边的警卫员都无法理解他的吃法,而林总自己则乐此不疲。

林总在平型关大捷后,曾经被晋绥军误伤,正是这一枪夺走了健康。在苏联养病期间,林总的病情有所好转,但并没有痊愈。

如果在平时,林总绝不会滔滔不绝地讲述,也不会如“婆婆嘴”一般叨叨。可在此时,林总不得不说,因为这关系到几十万战士的生死。

在血战四平时,敌我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战场上血流成河。林总曾经亲自进入战后的四平城,当然看到了惨烈的一幕。

林总的警卫员高顺桥回忆:“敌我双方都死了很多人,到处都是尸体,一堆一堆的,地上的鲜血能把鞋黏住,平时不动情的林总看了后也淌了很多眼泪。”

身经百战的林总,对战争早已了如指掌,但面对如此伤亡,也是心如刀绞。为此,在之后的战事中,林总变得愈发谨慎,不仅耐心地讲解各项战术原则,即使面对普通班长、战士,也是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说,就怕你不理解,不会做。

林总明白,战争不可能不死人,但作为指挥员,他有责任保护每个战士的性命,尽可能降低伤亡,因为一个兵的伤亡,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伤痛,所以他加倍小心,在作出决策之前慎之又慎。

包括在锦州和长春之间的犹豫,和朝鲜战争前的反对,都源于谨慎。尽管当时战士的文化水平不高,但论起战术素养,绝对是一流的。正是因为林总这种不厌其烦,和指战员的共同努力,才换来了黑土地上的胜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8:02 , Processed in 0.00816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