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个文学典故,不仔细看还真不明白,读懂了就能了解沧桑中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26 04:07: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8个文学典故,不仔细看还真不明白,读懂了就能了解沧桑中华                                                         

2023-05-23 08:30                                       

         浩瀚的古典文学史中,“用典”是古人写作品常用的一个手法,仅仅几个字就能表现出复杂的意思。虽说在文学创作上是点睛的手法,但是也给后来的读者理解文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今天就说一些古人常有的文学典故,弄懂了对了解古典文学有很大的帮助,就能弄懂沧桑中华!

比翼鸟、连理枝
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这就是“比翼鸟”。而“连理枝”则是指长在一起的树枝,这两个景物都强调突出了“合二为一”这个概念,因此一般都比喻夫妻,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运用这两个典故。最为人所知的就是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碧血(丹心)
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他有着浩然正气却也因此得罪了朝中权贵,后来就因为蒙冤而被杀害。他被杀的时候,有人收集到他的鲜血藏在家里,三年后之后这些鲜血全部都变成了碧玉。这就是“血化为碧”的典故,比喻人精诚所至。后来人们都用“碧血”来形容满腔正义,又经常和“丹心”连起来用。

长城
大家看到这个词语可能会非常好奇,长城不就是个景物吗?其实不然,在文学典故中,它有着另类的含义。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久而久之这个词语就变成了对能阻挡外敌侵略的英雄人物。陆游有诗《书愤》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长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是近代艺术家李叔同所创作的《送别歌》其中的一句,这首《送别歌》历经几十年的传唱而不衰,原因就在于“长亭送别”的优美意境和李叔同的遣词造句。那么“长亭”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古代驿站在路上每相隔十里就会设一个长亭,供游人休息,后来“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名词。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正是这个意思。
杜康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但是可不要以为“杜康”是酒的牌子,事实上传说是杜康发明了酒,后来人都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千万别搞混啦。

汗青
古时候字是写在竹简上的,它不向现在一样书写那么方便。而是要先用火烧竹简,等到干燥了才能写。因为烘烤的时候竹简一出滴水,就像人出汗一样,因此又叫“汗青”。后来就指书稿或者史书,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丹心”和“汗青”的巧妙连用。
红豆
红豆原本是南方的一种植物,还叫做“相思子”。顾名思义,它指的就是一种相思之情,可以借指爱情,也可以代指友情。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五言绝句《相思》,其中的名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就是代表着相思之义。不过王维借指是友情,并非是爱情。

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里,有着太多的文学典故,它们都是文化的结晶,是独属于文学的魅力。了解了这些,就能够深入的解读中华文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14:54 , Processed in 0.00825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