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词,苏轼凭此佳作蜕变成苏东坡,句句千古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5-29 02:56: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史上最有意境的一首词,苏轼凭此佳作蜕变成苏东坡,句句千古                                                         2023-05-26 12:01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纯真的天使,既纯粹也天真,无善无恶,称之为赤子之心。待到慢慢的成长,会经历很多的磨难和坎坷,灵魂被欲望占有,情绪也不断的变化,慢慢就不那么纯粹了,我们渐渐的丢失了一些最真的东西。当然我们不可否认,这是人生成长的代价,但当众人在茫茫的红尘中迷失了本我的时候,还有极少数的人,他们还能保留一份对生活的初衷,心中常常洒满了阳光,永远乐观旷达,我们会说这样的人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

李煜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当他吟唱出“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的时候,我们相信他是渴望自由的;王阳明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当他吟唱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的时候,他早已变得超然物外;纳兰容若是有一颗赤子之心的,他的那句“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又是何等的喜忧参半,难掩赤子之愁。

而在众多历代诗人当中,苏轼的赤子之心更是无人能及,当他历经了人生的大坎坷大磨难的时候,能把自己的心升华成更加卓绝的自我,从而光照这文明的千秋。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几经商榷拟罪被贬黄州,在偏远之地参悟人生。此时的苏轼还是苏轼,无法理解也不愿意相信这污浊的官场。公元1082年,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忽然风雨骤至,一行人等没带伞具,顿时被雨淋得狼狈不堪,苏轼却毫不在乎,穿着一身蓑衣,在风雨中漫步前行,吟唱出了永垂不朽的名篇《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到苏东坡的一次全然蜕变,也是他在诗词造诣当中的另一次高峰,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这首名作《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有题记,题记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意思是说,在三月七日,在沙湖的路上遇到了雨,但是拿着雨具的仆人在之前就离开了,所以同行的人都感觉到很狼狈不堪,但是我并不这样觉得,过了一段时间天气放晴,于是就写了这首词。

我们从题记来看,就知道苏轼的内心在悄然转变,自己被贬此处,已经是穷途末路,饥餐渴饮,适逢大雨如注,又给他浑身上下来了一个“透心凉”,此时的境遇配上自己命途多舛的仕途之路,又是何等的辛酸和苦楚,但是苏轼却在雨后天晴后作了一首词,单凭这一份处事不惊的心胸气概,也足够让我们敬仰的了。
不必去在意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一边吟唱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前行。 竹杖和草鞋轻捷便利好似胜过了奔跑中的快马,有什么可怕呢?穿着一身蓑衣,也能在风雨中度过一生了。
料峭的春风啊,吹醒了我的酒意,此时此刻,竟然感觉到一丝凉意袭来,而在山头的那一边,太阳已经斜照,好像是露着笑脸对我热烈相迎。回首望去曾经走过的萧瑟路啊,而此时我已经归去,正是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了。

这首词是怎样的境界呢?这首词是东坡居士的境界,乐观、超脱、旷达、心中有万盏灯火,不论在那个时代有多黑暗,总能寻找到康庄大道。
首句中一开始就极度渲染了雨骤风狂,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苏东坡却用了“莫听”二字,此时世界嘈杂,而在苏东坡的心中,却是相当的平静和淡然。他在风雨中缓步前行,低声吟唱,于是这风雨于他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词中的“何妨”更加有些幽默诙谐,诗人用商量的口吻,带动了全篇整首词的基调,可谓是全词的枢纽和关键所在。

第二句诗人顶着风雨,在雨中慢慢的前行,他只拿着一根竹杖,穿着一双草鞋,竟然能在风雨中无畏的前行,这是何等的洒脱的潇洒呢。而那句“轻胜马”更说出了诗人的自信,也带给我们一种敢于拼搏和奋斗的精神。但是这些还不够,苏东坡更进一步地说出:“你怕什么呢?穿着蓑衣亦能走过这风雨的人生。”这句是全词的高潮,也是千古名句,诗人一层层的递进,到了此处,自信豪迈之前喷薄而出,由眼前的风雨,联想到了人生的磨难和逆境,但是这些所谓的苦难在诗人眼里,已经不重要了,那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

词的第三句继续写景,“料峭”两个字用得非常精妙,唐代的陆龟蒙在《京口》一诗中有记载“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多用来形容事物尖利,也表示微寒的风力。一边是春风料峭,一边又是太阳斜照,带给诗人丝丝的暖意,一寒一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但写景,也书写了一幅充满了哲理的画面。在逆境之中,有忧愁,也有喜悦;有荒芜,也有希望,这是怎样的人生境界啊!这是苏东坡经历打击后的从容和积极的心态,是一次灵魂全方位的升华,在充满了辩证法的背后,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对生命的重新感悟和认知。一个人在逆境和磨难之中,就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来笑对人生,风雨过后必将是彩虹满天,阳光普照,那时候一切都应该释怀了吧。

词的第四句又是千古名句,如果说前三句是一种儒家的入世精神,那么苏东坡依旧不甘心,在此基础上,他终于吟唱出充满佛家观点的千古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刚才还雨打山叶,沙沙作响,现在蓦然回首望着走过的路,一切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哪里有什么风雨,又哪里有什么天晴呢?所谓的风雨,所谓的晴朗,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幻想而已,如果心静了,这个世界也就静了。而佛教的观点也认为“万法惟心所现”,意思是说一切的想法和主观感受,只不过是有了一颗分别心而已,放下心中的执念,一切都会境由心转,万事万物没有分别,不要被外界的力量所束缚。

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归去之后,只不过是昙花一现,人生在世就应该随他花开花落,我自看云卷云舒,宠辱不惊,才能归入到宁静。
这首词,是借着风雨来抒情,在此苏东坡劝诫世人不要看到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看到阳光而欣喜若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大境界,也是我们超越自我的一种升华。诗人用“也无风雨也无晴”收束全篇,每一次品读,都觉得意犹未尽,余味回甘。

人生的苦难和痛苦是一种宝贵的契机,精神上的苦闷,物质上的贫穷,往往都是一个人蜕变的开始,若没有这些苦难,千古圣人王阳明怎能在龙场悟道,开创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流派;若不是这些苦难,李白也不会写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归心似箭的千古佳句;同样,若是没有这些苦难,苏东坡怎会吟唱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不朽名篇。
由儒入释,苏轼的这首词,处处充满人生哲理,彰显着智者的光环。苏轼因为这首词,真正的蜕变成了东坡居士,这首词也因为苏轼,被写尽千古史册,万古流芳!
今日话题:你喜欢苏轼这首《定风波》吗?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悟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文|国学大观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7:37 , Processed in 0.0078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