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放战争我军靠小米步枪取胜?不!东野1个军火力超过国军美械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1 04:49: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解放战争我军靠小米步枪取胜?不!东野1个军火力超过国军美械军                                                         2023-02-26 12:28                                       
          在红军早期乃至八路军时期,我党的武器装备是较为落后的,这一点从很多文字材料以及影视作品中就能看得出来。因此也就给了我们一个固有印象——我党打败国民党靠的是“小米加步枪”。
其实这一点并不算准确,红军、八路军甚至解放军前期我党不如国军这点并不假,但是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局势已经完全逆转过来了,解放军在武器装备上,甚至要超过同等编制的国军!

一、战争伊始,装备悬殊
从日本投降到1948年7月这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军在整体实力上是不如国军的,以在东北的部队为例,最初我军出关时装备很差,基本上就是些步枪、机枪,连迫击炮的数量都很少,几乎就没有长身管的山野炮。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1946年我军在东北拥有32.45万人,记录在册的武器有:步枪16万支、轻机枪4033挺、重机枪740余挺、支援火炮500门,这个数量其实已经算相当少了,与很多人印象当中不同的是,我党最开始并没有接收到多少日式、苏式装备。
关于这点,四野参谋长刘亚楼在1962年12月13日的一次讲话中就特别提到过:
很多人总认为苏军留给了四野不少武器,这是误解。这个战史既然是存档用的,就要把这个问题写清楚。(苏联)当时不仅不给我们武器,还吃掉了我们不少部队......还有个重要问题就是,当时我曾向中央建议,以中央的名义向苏军要些武器。毛主席当即电示中国革命主要靠中国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义向他们要东西。这个电报,我看过,要查一下。后来以四野的名义,用粮食和他们换了一些武器。
而真正接收到了日本装备的其实是国民党,至1946年4月,国军共接收了日军步骑枪近69万支、手枪6万余支、机枪近3万挺、各种火炮1.2万门、战车383辆、装甲车151辆、卡车15785辆、各类飞机1066架、各类舰艇1400艘。其他弹药等物资更是天文数字。
1946年时即便是中央军里普通的一个军,装备基本上都要胜过东北民主联军的主力纵队,更别说国民党那些美械部队了。

二、国军善战,并非软弱
在战斗经验上,其实最初我军也不如国军。
国民党军队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么羸弱,相反其麾下那支远征军在云南边境以及缅甸领土上都经历了非常血腥的战事,加上美械装备的加成,战斗力特别强悍。
比如1946年的沙岭村之战,东北民主联军4纵七个团对垒新6军麾下的前锋第66团和教导营,我军拥有绝对人数优势,但结果是激战三夜,歼敌674人,而我方自身伤亡2159人,还因此被迫放弃了辽阳。
要知道这两千多人基本上都是从山东支援而来的骨干,这个战损比相当可怕,也是国军前期战斗力强最直接的证明!
同年的四平之战后,国军通过军事上的优势不断攻城略地,东北民主联军无奈退到了松花江以北,手中只剩下了哈尔滨一座大城市。
幸运的是蒋介石紧急叫停了国军的攻势,之后又抽走了两个原定调到东北的军去往山东对付陈毅。
这就给了东北民主联军喘息的机会,之后在民心的拥戴下,我军发展得迅速,到1948年初在装备上就已经与国军相差无几了。

三、缴获建设,从弱到强
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初东野兵力已经超过了70万人,枪支超过了30万,轻重机枪将近1.5万挺,60口径以上迫击炮达到了1600多门,山野榴炮也有将近500门。
按照1947年解放军整编的纵队标准,东野一个纵队人数为3.8万人、长短枪2万支、轻重机枪1100挺、迫击炮200门以上,这样的配给,与国军的主力军(整编师)已非常接近了。
能有这个结果,我军靠的就是缴获与建设这两大“法宝”,缴获就不用多说了,毕竟蒋公还有个“运输大队长”的称号,很多我军见都没见过的美械,就是靠国军“送”来的。
比如1947年的泰蒙战役,国军整72师师长杨文瑔率部据守泰安城,本来他以为靠着城坚可以抵抗些时日,没想到华野特纵炮兵团靠着缴获来的美式火炮轰开了泰安城墙,杨文瑔连忙向上级求援。
上级最开始不相信,斥责杨文瑔说胡话“共军都是些土八路,哪来的大家伙”,杨文瑔情急之下也没顾得上客气,直言“共军的大家伙,还不都是你们在鲁南送的”。
就这样通过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我军的武器装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我党一直没有忘记建设军工,从抗日战争开始就修建了很多兵工厂,比如山东根据地的牙山,每月都可生产8000多个手榴弹。
日本投降后,我军通过没收敌伪工厂,也建起了一批自己的军工厂,能生产子弹、手榴弹和迫击炮弹。
1946年国民党攻势正盛时,我军即便撤退也没忘记机器设备,最后在中、朝、苏三国交界的小城珲春建立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
这6个厂算得上东北解放区最早的军工基础,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到1947年时已初具规模,每月可生产5万颗手榴弹,全年可制造10万发迫击炮弹、500万发子弹。
毛主席对军工建设非常重视,1947年7月在给各大解放区的《一年作战总结及今后计划》指示中,特别电致林彪、罗荣桓:“东北军事工业应全力接济关内,目前开始的一年内,你们必须大力建立大规模军事工业。”
后来东北也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了任务!

四、反攻开始,实力变换
到三大战役开始后,解放军不管是人数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开始逐步反超国军,各大野战军都有炮兵部队、装甲部队。
辽沈战役结束,解放军的战果除了歼灭了东北国军外,还顺带接收了国军在东北的军火库和兵工厂。
这使得解放军实力大涨,东野各大纵队全面换装的同时,还将原2线的一些独立部队并入了主力纵队,从而让东野主力纵队达到了5-6万人。
东野11月下旬奉命入关,一纵(即38军)当时有4个师,总共5.9万人,武器装备情况为:步枪2万支、冲锋枪4千支,轻重机枪1300挺,掷弹筒及火箭筒400多具,迫击炮400门,步兵炮55门,重炮74门。对比国民党的一个主力军,绝对是不输的。
而东野当时大部分纵队都有这个实力水平,考虑到当时国军已经日薄西山,这样有些欺负人,那就拿1946年国军强盛时的美械师来对比一下。

1946年,国民党进行了一次大型军事编制变动,74军番号改为了整编第74师,这是国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当时拥有三万多人,武器配给情况为:轻重机枪1000挺、5000支步枪和2400挺冲锋枪、美式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54门、迫击炮200门、战防炮36门。
靠着这些装备,整74师在被歼灭时还单挑了大半个华野。解放战争后期,因后勤问题,国军使用的美械并不多了,所以整74师也算得上国军装备中的超高级别。
通过东野纵队以及整74师两组数据的直观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东野1个军的火力其实超过了国军的一个美械军。
本来我军在战斗意志、作战水平上都远胜过国军,火力上再实现反超,就无怪国民党后期会溃败得如此之快了。

说我军是通过“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看起来是很神奇,但这等于是磨灭了那些在战争中拼命的战士、为发展军工而埋头苦干的人的功绩。
从无到有,这本身就很神奇、很励志了!而且,能有这个结果,最主要靠的就是广大人民的拥护,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放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1 20:39 , Processed in 0.00851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