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粟两人战功赫赫,到底谁更厉害?其实粟总早有评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6-15 04:54: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林粟两人战功赫赫,到底谁更厉害?其实粟总早有评价                                                         

2023-06-14 09:05                                       
                                       
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上,被公认为用兵如神的只有两人,一是林彪,一是粟裕。
更巧合的就是,两人都是1907年出生,同龄同属相,但性格却迥然不同。
在1955年开国将帅的大授衔时,林彪成为排名第三的元帅,而粟裕则只被授予大将。
而林彪与粟裕谁更厉害,成为一直备受争议的一个话题。

林彪
关于二人谁更厉害,因为涉及的层面很多,无法笼统地进行对比。
其一,就是贡献,仅这一点就很难争出个所以然来。
内中涉及谁打下地盘更多,谁消灭的敌军数量更大,谁对新中国成立的军事价值更高等等。
即便前两者有明确的数字,但也不能简单地对比。
因为林粟两人所指挥的军队建制与规模不同,所处的位置与形势也差异巨大,就像不同重量级的拳手,你无法评判谁的拳术水平更优。
而后者,则更难以准确评判。
是林彪打赢了辽沈战役的价值高?还是粟裕不仅通过孟良崮待战役奠定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基础,并率先发动了淮海战役的“淮海首战第一功”的价值高?
其二,就是战术,这方面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林彪用兵精于算计,擅长提前预设敌军动向,通过伏击灭敌;在大军团直接对阵方面,能胸有成竹,用兵如神。
而粟裕,则更喜欢在战斗中随机应变,在运动中通过用兵牵制与调动敌人,变不利为有利,从而险中求胜,其用兵总有出其不意的妙局奇招。
到底是林彪的先谋而后动的用兵之术更强,还是粟裕在用兵中创造机会并随机而变更牛?
十大元帅排名第三的林彪
1907年,林彪在湖北黄冈林家大湾出生。
1925年,刚满18岁的林彪中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本来应该按父亲的安排当一名教师,可他怀抱救国救民的思想,不愿偏居一隅,选择了投笔从戎,并往广州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四期。
论起资历,林彪不仅在大革命期间,跟随叶挺参加过北伐战争,而且在大革命失败之后,连续参加了南昌起义与湘南起义,并成长为一名重要的红军将领。

林彪最早引起毛主席的关注,是他直接向毛主席提出了“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尖锐问题,也正是结合林彪的这一问题,毛主席写了一篇足以指导中国革命发展的纲领性文章,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林彪提出这个问题的时间点,是1929年,当时的红军正在赣南与闽西致力于红色革命根据地拓展与建设,但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大力“围剿”之下,一直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令许多人的革命信念发生了动摇。
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之下,许多人的心里都有各种想法与疑虑,却没有敢于针锋相对地提出来,而林彪却敢于坦诚地说出自己的顾虑。
毛主席自然知道大家普遍的心理,林彪此时提出这个问题,也正好让他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也正因为此事,让毛主席对林彪有了不一样看法。

林彪能提出这一点,说明他有思想,并在认真考虑中国革命的前途与未来;他敢于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他坦诚,另一方面也恰恰证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关注与担心。
而林彪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的优异表现,也彰显了他卓越的军事领导与指挥才能。
这些因素相加,足以让毛主席通过他的慧眼看出,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军事领域,林彪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到了1934年红军长征后不久,林彪已经成了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的直接领导者,此年,他才只有27岁的年纪。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民党军队前堵后追,红军几乎每天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战斗,不是阻击后方追兵,就是突破前方堵截。
而这些战斗的直接指挥者,都是林彪,一路上打了无数场战役,其中最知名的包括并不限于抢夺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等,每次都是艰难之战,每一次的战斗都事关红军的前途与中国革命的命运。
在抗日战争中,林彪更是打了八路军的第一个大胜仗,即平型关战役。

平型关大捷
通过这场战役,不仅打出了八路军的名声,而且极大地震慑了侵华日军,也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让林彪成为中国抗日战场上的一员猛将。
而随后的解放战争中,总共三场关键性的大型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其中两场战役均由林彪所率领的四野实施,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四野还在林彪的带领下,不仅一举解放了东北与华北,而且一路南下,直接打到中国的最南端,海南岛。
十员大将排名第一的粟裕
同样1907年出生的粟裕,在早期的经历上,并不如林彪辉煌。
他除了与林彪同龄外,还有许多与林彪相似的地方,他曾考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若无意外的话,也应该在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
可还没等到毕业,他便投身了革命。
而且,他与林彪一样,连续参加了南昌起义与湘南起义,并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1934年开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粟裕却并没有参加。
他同十大元帅中的陈毅一样,留在了南方,开展游击战争。

当时的粟裕并不特别地显山露水,主要是由于他并非属于红军的主力部队,而是归属于游击队的范畴。
但是,他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有目共睹。
在红军主力纷纷北上之际,留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面临着更加艰难的斗争与生存环境。
即便在这种处于困局的形势下,粟裕依旧运筹帷幄,不仅保住了一大块敌后根据地,而且红军队伍也获得了不断扩展,并组建了红10军团。
而粟裕也一步一步由底层的军官,被提升到了红10军团参谋长及闽浙边区省军区司令员的职位,成了闽浙区域根据地的主要军事负责人。

也正是以他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南方根据地所发展出来的军事力量,在国共达成联合抗日合作之后,成为新四军的主力之一。
在根据地的游击战争中,粟裕所率领的部队,一直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与进攻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每次所面临的战斗规模虽然不大,却需要时时刻刻提防与警惕,否则随时可能陷入多倍于自身的敌军的包围之中。
当然,粟裕也并不害怕这种包围,他早已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打法,总能化险为夷、出奇制胜。
1938年,粟裕率领部队进入皖南,被编入新四军,刚开始,他的级别并不高,只是营级下面一个纵队的司令员,也就相当于一个连级干部的身份。
可就在加入新四军开展抗战的几年内,粟裕的名声却异军突起。

在韦岗的直接针对日军的首战中,即取得胜利;随后,更是用一场又一场的奇袭妙战,让他成为新四军的常胜将军。
到1945年初的时候,粟裕已经凭借着自己的成绩,一路打上来,成为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在高邮战役与徐海战役中,一举歼灭的日伪军高达2万多人。
这场战役的最大价值,并不在歼敌的数量与所取得的胜利,而是通过这两场战役,将华中与山东两个解放军连成了整体,为后来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是割裂了国民党军队的南北连通;二是直接对国民党的战略要点,即徐州形成由北而南的钳制形势,为后来的淮海战役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在南方根据地打游击,对于粟裕是一种锻炼与成长;那么,加入新四军抗战期间,则让粟裕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

粟裕与陈毅
此时的粟裕,虽然打了无数的胜仗,但总体战役的规模仍然较小,他的真正实力与优秀军事才能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随之而来的一场力量悬殊的大战,直接将粟裕的军事潜能激发了出来。
1946年7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部队50万人,向华中野战军发起进攻。
而华中野战军的兵力只有3万多人,如何应对50万之众的敌军,在上下看法并不一致的情况下,毛主席最终选择让粟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
而粟裕此战中,大胆采用了他最为擅长的牵制与突破相结合的军事策略,在运动中分散国民党的军力,在分散中又实施重点击破。
结果,3万多人的华中野战军不仅取得了大胜,瓦解了50万敌军的进攻,而且还实现了歼敌5万多人的辉煌战果。
通过这一战,粟裕成了能把“必败之仗打胜”的神奇将军。

而票裕所领导的华中野战军与陈毅所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合并之后,又一场巨大的危机摆到了新成立的华东野战军面前。
蒋介石再次调集了几十万的兵力,并且亲自坐镇在徐州指挥,他一改上次攻打华中野战军的分兵团独立协同作战的打法,改为多军融合与地毯式推进相结合的方式,对山东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这又是一场九死一生之战。
陈毅知道粟裕特别擅长打这种不可胜之仗,便授权他全权指挥。
粟裕心中清楚,若是采用全线对抗的方式,以当时华野的兵力,根本无法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抗衡,只能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点,以扭转战局。
于是,他再一次发挥了自己善于调动敌军,营造战局转变优势的强项。

通过两翼抵抗,中间放行的用兵,让急于求功的张灵甫放进了孟良崮,然后回收两翼军队,再加上前面的阻挡,将张灵甫所部团团包围了起来。
孟良崮战役的大胜,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全面占领山东的战略意图,巩固了山东解放区,为后来的淮海战役打造了一个大后方。
后来的淮海战役也由粟裕首先发起,一举歼灭国民党部队44万多人,对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连毛主席都给予他高度的评价: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林彪与粟裕作战风格分析
林彪与粟裕两人,不仅是同年出生,而且早年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若不是因为参加了革命,两人可能都会成为教书先生。
两人参加革命的早期历程也极为相似,都先后参加了南昌与湘南的武装起义,并在起义后随军到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
身份与经历如此相似的两人,在个人性格与军事指挥风格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性格方面,众所周知,林彪是一个极其内向之人,他平日里并不喜欢与人交流,除了工作的事情之外,从不与人闲谈。

而且,他又是一个极为孤僻而敏感之人,每日除了想着怎么打仗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的交际与关系往来。
但粟裕则完全不同。
粟裕是一个性格跳脱之人,做事风风火火,为人酣畅淋漓,说话直来直去,跟谁都能打成一片。
林彪是黄埔四期出身,而粟裕则是师范学校的学生。
所以,曾有人说林彪的用兵是“学院派打法”,而粟裕的用兵则是“野生派打法”。
这种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
林彪的打法,在《孙子兵法》上都能找到相应的战术依据。

《孙子兵法》
比如,他善于在战前进行谋划与排兵布阵,就与《孙子兵法》中所说的
“先谋而后动”
极为吻合。
无论是小型战斗,还是大型战役,林彪向来都是以稳为主,《孙子兵法》其中一句话可以概括林彪的作战风格,就是
“先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求胜”。
人们常说的,林彪不打无把握之仗,就是这个意思。
可粟裕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他打了很多没有把握之仗,甚至可以说,他一生中所打的著名战役,基本上都是在常人看来必败之仗。
可这些必败之仗,偏偏在他手里都打赢了。
如果同样以《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来概括粟裕的作战风格,那就是,他只用了其中一招
“兵形如水”。

在他的眼里,任何一仗都是没有把握的,特别是他经常面临的都是敌强我弱的局面,按照正常的逻辑推断,怎么都不可能有胜算。
既然没法提前做出胜算,那就先打了现说。
在打的过程中,再寻找取胜的机会,反正很多仗要不要打,并不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敌人要打你,你要么跑要么打。
如果不愿意跑,那就只能打。
粟裕的战争思想的关键点就在这儿。
林彪在军事指挥上,因为要有必胜的把握,他选择的都是以强胜弱的模式。即《孙子兵法》所说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如果敌人强,那么,就通过分而击之,以形成以强胜弱的优势。
但粟裕则是,不管你强不强,我只找你的弱点下手,既然“兵形如水”,水自然而然就会向低处流,用兵也是如此。
结语
不管林彪与粟裕的作战风格如何,从结果来看,两人都对得住“常胜将军”的名头。
至于孰优孰劣,说实话,真的没有对比,因为本就没有对比的标准。
两个人都是用兵如神,而且显然其军事思想,都受到过《孙子兵法》的重大影响,只是两人分别从中悟出了不同的要旨。
如果非要指出两人的区别的话:
林彪更善于打两军实力相当的阵地战,在同样实力的情况下,林彪的用兵的出色体现在战损比极低上;而粟裕则善于打以弱胜强的运动战,他用兵真的像水流一样,因势而利导,化强为弱,给自己创造取胜的机会。

这也跟林彪长期在主力军团指挥作战,而粟裕长期在敌后打游击战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在粟裕对林彪的评价中,他一直认为林彪的指挥能力要远胜过他。但其中自然少不了谦虚的成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0 01:36 , Processed in 0.0086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