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津女知青:父母不让返城,过世前卖房照顾,家产却被弟弟继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1 05:20: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天津女知青:父母不让返城,过世前卖房照顾,家产却被弟弟继承                                                         2023-06-30 09:30                                       

          1970年,响应国家的号召,18岁的苏桂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知青,她下乡的地点,位于黑龙江,名叫勤得利农场。对于从小生长于天津市区的苏桂兰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未知的体验,但是时代的重担放在她面前,她别无选择。
苏桂兰并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作为长女的她,必须要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如果她不去下乡当知青的话,父母在天津的工作就可能会因此停掉,家中的弟弟妹妹还要依靠父母去养育。

青涩幼稚的苏桂兰,根本不明白下乡做知青意味着什么,只是懵懵懂懂地听着别人跟自己的介绍,心中对下乡当知青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在一切手续办理好后,她当即就打包了简单的行李坐着北上的火车前往了黑龙江,她的人生之路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虽然做好了环境艰苦的心理准备,但是沉重的现实还是给苏桂兰沉重一击。下乡前负责人跟她口口声声承诺,到了农场后会给知青们统一的部队编制,可真到了地方,苏桂兰却傻眼了,哪有什么部队化管理的条件,有的不过是几间农家草房。
这些从上海,天津以及其他城市来到乡下的年轻人们,也只好忍受着寂寞与心中的落差,埋头在田地中工作。繁重的工作和简陋的条件让苏桂兰也忍不住在夜里一个人偷偷哭起来,可是她自己也知道,走到了这里就已经没有了退路,天津的户口也全都迁了过来,接下来的人生就要靠她自己去度过了。

苏桂兰的父亲本就有着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加上苏桂兰的母亲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他们俩对于女儿下乡一事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强烈的反应。苏桂兰就像一株被吹散的蒲公英,飘落到哪里,在哪里生了根,哪里就会是她的家。
既来之则安之,苏桂兰很快就熟悉了农场里的环境,她吃苦耐劳,慢慢地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当时农场中除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们,还有一直驻守在当地的赫哲族。苏桂兰在农场中主要的工作除了负责农场内的一切农活,也会顺便承担炊事员的工作。
当时女知青下乡,最需要解决的并不是生产工作,而是要尽快地结婚生子,解决偏远地区大龄男青年的婚育问题,为国家增添人口。在那个年代,只有建立了稳定的家庭,女知青才有可能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可是,往往下乡的女知青都是有学历,家庭背景良好的先进女青年,与当地人都会有巨大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以及学历上的悬殊。

摆在女知青面前的是,返乡遥遥无期的事实,以及大量的辛苦劳作,相比之下组建家庭,反而是一个能够为她们缓解一部分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的选择。单身的知青们都是令人垂涎的肥肉,身边总是围绕着虎视眈眈的目光。
在保守的年代,两个年轻人只要是有几回单独的来往,就能被解读成为特殊的关系,大家羞于谈情说爱,懵懵懂懂就私定了终生,苏桂兰的婚姻便就是这样稀里糊涂的开始的。
1975年,苏桂兰得到了回乡探亲的机会,在回家的火车上遇到了熟人,张口就询问她是不是去商量结婚的大事,苏桂兰一头雾水,熟人却还以为她是害羞。苏桂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何时有了对象,可是就这样在人群中一传十,十传百,都说苏桂兰已经和付忠喜发展了恋爱关系。

付忠喜是当地的赫哲族人,他可怜的老母亲37岁就守了寡。兄弟三个人倒是很争气,个个都是党员,虽然生活在农场里,但是付忠喜一家都喜欢干净,又经常去打渔打猎,家里总是有一些新鲜的玩意儿,当时的知青都喜欢去他们家里玩。
踏实肯干,付忠喜兄弟三人,都属于当时农场中炙手可热的结婚对象。在当时的年代,讲究先进,付忠喜家是贫农出身,自己又乐于助人,给付忠喜介绍对象的人都踩平了他家的门槛。
原本付忠喜有一个相好的女知青,但是因为自己的哥哥还没有结婚,他便将这位知青介绍给了自己的哥哥。看着哥哥的婚姻大事都解决了,付忠喜终于要为自己开始考虑了。
正巧此时的苏桂兰也是单身,就有人不断向她介绍付仲喜,苏桂兰那时心中没有什么找对象、结婚的心思,可是眼见自己又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就先答应下来介绍人与付忠喜先见见看。
见到了付中喜本人后,苏桂兰发现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小伙,人倒是实在,没什么毛病,好像也可以相处,就这样,两个人的婚姻大事就算是决定了。
就在苏桂兰与付忠喜说定了结婚的事后,有一个一直爱慕苏桂兰的天津知青找到她表白心意,可是苏桂兰为人仗义,认为自己已经与付忠喜约好了,就不能再毁约,便拒绝了这段缘分。

对于苏桂兰这个女儿,父母一直都不上心,她想嫁给谁父母也都无所谓,就这样苏桂兰自己做主嫁给了付忠喜。赫哲族爱吃鱼,付忠喜总去打猎捕鱼,可是苏桂兰从来不吃鱼,赫哲族还喝酒,每一顿都不能离开酒,喝多了又爱耍酒疯,苏桂兰也选择忍受。
苏桂兰心中总有一个信念,既然和眼前这个男人结婚了,那么就要风雨同舟。当时二人也算门当户对,虽然苏桂兰是天津人,但是她家也是贫农成分,两个人又都是吃苦耐劳好强的类型,在做工作、劳动时都是拔尖的人才。那个年代的婚姻并不需要感情的加持,只要看得上眼,日子就会过得去。

1976年,苏桂兰第一个女儿出生了,少数民族没有生育限制,付忠喜还想让苏桂兰再为自己生一个儿子。等到大女儿一岁时,刚好苏桂兰的母亲来黑龙江看她,这时她怀上了第二个孩子,为了减轻小两口的生活负担,苏母将自己的大外孙女带回了天津。
对于苏桂兰而言这是一个不得已的选择,当时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她同时养育两个孩子。赫哲族的男人一边做家务,一边带孩子,又要料理家务,这让她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她只以为自己与老大的分别只是暂时的,并没有想到从此母女二人就渐行渐远。
虽说一直也是养在亲人身边,可是毕竟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难免要遭受冷眼。女儿读小学后苏桂兰偶然翻阅女儿的日记,才发现年纪轻轻的女儿日记中记录的都是辛酸,大舅二舅总是打她出气。苏桂兰泪流满面,但是孩子一直都不在自己身边养育,强行把孩子留在身边,孩子又感受到不适应。

苏桂兰一生都觉得愧对于女儿,自己的女儿既不属于黑龙江也不属于天津,女儿一生都漂泊无依。
可是苏桂兰自己又何尝不是,自从下乡的那一刻,自己好像就与天津老家切断了一切联系,成为了一个在远方不断给家里汇钱的透明人,家中大大小小的决策她都插不上话。婆家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可是娘家也早就成为了他乡。
两个孩子长大后都离开了苏桂兰纷纷落户在天津,苏桂兰和丈夫又回到了二人生活的状态。就在知青已经可以陆续返乡的时候,苏格兰由于已经在黑龙江组建了家庭,就没有回去,一直留在东北发展。留的时间久了,慢慢地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黑龙江的人。天津已经变成了陌生的故乡。

这时的苏桂兰和丈夫生活并不如意,付忠喜只能一直以打鱼为生。电厂黄了,苏桂兰也内退了,每个月才能领到250元的退休金。两个人微薄的薪水只够勉强支撑在黑龙江的生活,想要回天津更是不可能实现的天方夜谭。
苏桂兰心中已经放弃了回天津生活的想法,已经在黑龙江过了大半辈子,那么就继续在这里安稳地度过余生好了。
可是02年,她的父亲偶然一次中风动摇了她的想法,看着父亲生活无法自理,苏桂兰心急如焚,只好先回到天津照顾了父亲大半年。虽然与父母相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在苏桂兰心中毕竟是养育自己的亲人,她没有办法对他们置之不理。
祸不单行,父亲刚生病没多久,苏桂兰的母亲也病倒了。尽管苏家一共有5个孩子,可是除了早早离家在外的苏桂兰,没有一个孩子选择回来照顾父母。
苏桂兰底下的弟弟妹妹们与她都不亲近。她每天在家清洗着父母由于生病弄脏的衣服被褥,照顾着父母的饮食起居,可是在这个家中她始终就像一个外人。

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苏桂兰只好将自己与傅忠禧在黑龙江拥有的房子贱卖掉,带着丈夫一起前来天津,在父母家蜗居。
照顾了大半年,父母就相继离世了,直到离世前,一生重男轻女的苏父才幡然醒悟,对着这个不舍昼夜,不辞辛劳,照顾自己衣食起居的大女儿说道,要把房子留给她,可是为时已晚。此时的苏父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这样一句口头的承诺,已经不能为苏桂兰带来什么。
苏家两位老人相继去世后。生前居住的房子也被苏桂兰的小弟弟要走了。其实按理说,苏桂兰作为一直照料年迈父母的大女儿,是可以与小弟弟争一争房产的,只不过她的心已经疲惫不堪了,没日没夜地照顾两个老人,她的身体已经极度的疲惫。
常年在外,再次回到家乡,她已经感受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外人,这份疏离让她的内心感觉到无比的寒冷。
她究竟是谁呢?她不是天津人,也不是赫哲族的人,她的一生本就是不值得的,早就与北大荒一起风干在了那段岁月中。
知青可以返乡后,其他知青都抓紧办理了返乡手续,苏桂兰的家人从来没有关心过她的去留,所以她也一直迟迟没有办理手续。

知青下乡为北大荒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对北大荒的环境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那时候,苏桂兰才真切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可惜这份由于知青身份带来的认可崩塌得太快。
她一生漂泊无依,是父母当作泼出去的水的大女儿,是不称职的母亲,是一个没有爱情的妻子,是一个被时代无情抛弃的过气知青。她的悲伤,隐忍无处宣泄,她只好将自己的愤怒全都转变为对知青返乡政策的恨意。
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她的归属感永远不会被磨灭,她就可以永远地被这个时代记住,被北大荒需要,永远都带着闪闪发光的知青头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3 14:31 , Processed in 0.00845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