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三届知青,21岁嫁给二婚锅炉工,干啥赔啥!86年欠人16万,咋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00:54: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老三届知青,21岁嫁给二婚锅炉工,干啥赔啥!86年欠人16万,咋还                                                         2023-06-29 08:40                                       

           张生花,哈尔滨知青。1969年下乡来到八五九农场。别人下乡是插队,张生花是救命。头两年基本没干啥活,成天想着怎么活下来。21岁时嫁给了二婚的锅炉工,为200块钱,赌了一辈子气。

图:即将下乡的知青,在天安门广场前宣誓
下乡前,张生花在哈尔滨重点中学——哈尔滨师范学院附中读书,成绩排年级前三。初中毕业时碰到上山下乡的大潮,稀里糊涂地跟着下去了,那年才19岁。
下乡后,张生花被分配到八五九农场。知青都是年轻人,干活时从来不惜力气。1970年11月,北大荒已经开始上冻。白天干了一天活,晚上7点钟又加班干。几个知青拿着叉子叉豆秸,想赶在大雪前,给食堂多弄点柴火。
4个知青,两个北京的,两个哈尔滨的。天冷,都裹着大棉袄,大棉胶鞋,狗皮帽子,嘴上还戴着棉口罩。弄完装好车时已经晚上10点,衣服全都湿透了。
干完活想歇一歇,太累了直接就睡着了。醒来后,张生花就感觉右脚脖子疼。那时才19岁,以为是受凉没在意。谁曾想,刚到元旦就疼得不能动了。脚和别的地方不一样,疼得下不了地,活也干不了了。
1971年4月,连队开始做颗粒肥,张生花总感觉恶心,吃不下饭。硬撑几天后,有人看到她说,“张生花,你看你眼睛,都黄成这样了,是肝炎”。张生花吓了一跳说,“别瞎说”。她这时才想起来,最近一段时间,小便发黄,大便发白。
她赶紧跑到卫生所,卫生所又把她送到了医院。一查,是急性黄疸型肝炎。住院期间,张生花又查出患有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都是挑豆秸秆的那天晚上给她闹腾的!

图:正在倒水的女知青
在医院,医生不让她乱跑,唯一的活动就是去开水房打开水。锅炉房中有个烧开水的老职工,大家都喊他老陈。病好了一点后,张生花还去老陈家玩过。老陈的老婆很热情,给张生花做了韭菜炒鸡蛋吃。
1972年,张生花的病好得差不多了,这才回到连队。农历正月初六,有人跑来告诉张生花,“锅炉房老陈的老婆走了,生完孩子后营养不良,没挺住。可怜那个孩子了,才一个月零八天”。听说此事,张生花跑去看老陈。
张生花看着面前的糙汉子,带着两个女儿,一个4岁,一个50天,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张生花心软,跑去给孩子买了奶粉。一个月后,张生花又去了一趟。老陈说,“我把小女儿送人了,把大女儿送回了黑山老家,让孩子奶奶带。”
从老陈家出来后,就有知青起哄,“你们俩怎么回事?”还有人问,“你们俩能不能走到一起?”那一年,张生花虚岁21,被人说得脸通红。在众人的“闲言碎语”下,又过了几个月。
老陈突然找到张生花,开门见山地问,“你有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谁不想有个家呢?张生花心想,“我有风湿性心脏病,不能生孩子。老陈有个4岁的姑娘,从小看着她长大,和亲生的没区别。”抱着这样的想法,张生花点头同意了。
老陈叫陈成,比张生花大8岁。在部队里面当过6年兵,提干时没提上去,回到农场娶了老婆,后来一直在医院锅炉房烧锅炉。老陈为人老实,谁家有事情,他都会去帮忙。
打定主意后,张生花给家里写了信。全家都不同意,兄弟姐妹不答应,父母还写信让张生花回来。回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来,1972年,基本上没有知青返城的例子。二来,以张生花当时的身体状况,回去也没有地方能收留她。

图:知青老照片
1972年农历六月,张生花顶着压力和老陈结婚了。按照当时的规定,知青结婚后,夫妻两人可以把工作调到一个地方。张生花给上级打报告,想去老陈所在的医院工作。
虽然上级没同意,但是把老陈从医院调了出来,一处离家50里远的连队。那边有个女生宿舍,14个人住在一起。夏天还好,到了冬天,冷的屋内都能结上一层冰。
张生花的身体差,她怕去到那里后,心脏病发作死在那里,她就没去报道。不去干活就是旷工,连里的人来找,张生花说,“旷工就旷工,我得保我的命!”在这之前,有个知青得了肾炎,没舍得休息,最后发展成尿毒症,人没了。
那年冬天,张生花一直待在家里。东北的冬天冷,要烧炕,烧火墙。整个冬天,张生花的关节炎和心脏病都没犯过。此时,距离张生花下乡已经两年了。两年来,她基本上没干过什么活,整天想着怎么才能活下来。
1973年4月,张生花去了一趟老陈的老家,把女儿接了回来。结婚前,张生花没想过还能生孩子。婚后怀孕后,想着能生就生,1973年生了个儿子。生孩子时,还差点大出血死掉。生完孩子后,张生花的风湿性心脏病倒是好了!
发现还能生孩子后,张生花又怀了两次孕。1974年生了一个,1976年生了一个,都是男孩。这么的,老陈有了4个孩子,和前妻生了个女儿,和张生花生了三个儿子。

图:下乡知青,要到最艰苦的地方
1978年,全国知青返城。张生花的父亲是大庆油田的工人,给张生花写信,让她回来顶他石油工人的岗位。张生花没走!
1978年,张生花29岁,姑娘12岁,大儿子5岁,二儿子4岁,小儿子2岁,都是最黏人的时候。尤其是三个小的,手上拽一个,腿上吊一个,怀里还要抱着一个。想回城,得先离婚,再把孩子“扔掉”。
张生花一走,就和“死”了一样。老陈照顾不了这么多孩子,就得像前妻死时一样,再把孩子送人。想到这里,张生花就打消了返城的念头。不为别的,就想让孩子在别人面前能抬得起头。
不返城了,张生花就和老陈好好过日子,干农活。
1984年,大组承包亏损,挂了15万的欠债到他俩的头上。1985年,八五九农场号召大家养奶牛,养一头奶牛给5亩地。交10吨牛奶,可以免2000块钱的离职金。想到两个人要交4000块钱的离职金,张生花心动了。她回去找老陈商量,老陈也同意养奶牛。
一只奶牛4000块钱,张生花想买两头,得向农场贷款。农场说,“可以给你贷款,但是你得先有1000块钱”。去年欠了15万外债,身上只剩下800块钱,还差200块。
张生花去找别人借,别人却说,“我把钱借给你,你用什么还我?”张生花没说话,含着眼泪回去了,心想,“张生花,你连200块钱都不值?你家孩子多,孩子小,你身体不好,人家瞧不起你……”

图:女知青牵了一头牛在犁地
赌了一口气,张生花发誓,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后来,有个电工借给她200块钱,这才凑齐1000块,从农场贷出7400块钱。
1987年1月,张生花从佳木斯买了两头奶牛。两个月零两天,一头奶牛难产死了,4000块钱打了水漂。另外一头奶牛拉肚子,瘦得不成样。
张生花又去找农场贷款,想再养一头牛,农场不答应。有人说,你把这头卖了,还能回点本。张生花不愿意,让老陈回老家黑山去借钱。回来时,借了3500块钱。张生花又跑到七连,买了一大一小两头奶牛,花了4200块钱。
奶牛刚买回来时,还没怀着小牛,产不了奶。赶上农场成立种鸡场,张生花买了320只鸡,一只12块钱。买鸡的时候,种鸡场的人说,“3天死算公家,5天死算个人”!
鸡买回来了,3天没见死鸡,半个月后开始死了。最后活下来了一半多,陆陆续续开始产蛋。买鸡的时候,种鸡场的人说,“种蛋,按7毛一个回收”。可等到张生花拉着鸡蛋去卖时,种鸡场的人改了口,“7毛,是按照孵出来的小鸡算的。”忙活一圈,又赔了2600块钱。
那几年,张生花可谓是干啥赔啥!种地,赔了15万块钱!养奶牛,没见到牛奶就赔了4000块钱!养鸡,没见到鸡蛋就赔了2600块钱!一合计,里里外外欠下16万块钱的外债。张生花不信邪,心想,人,总不至于一辈子都倒霉吧。
买回来的三头牛,两头大得很快就怀了牛犊。转年生了两头牛,一公一母。第三年,小牛也带了牛犊。此时,张生花已经有4头奶牛能产奶了。

图:正在喂羊的女知青,被称作是羊倌
奶汁,一斤能卖2毛1。欠老家亲戚的3500块钱,张生花一个月还350块钱,10个月才还完。
亲戚的钱不欠了,农场上的债还要还。15万的大组承包亏损,7400块钱的贷款。两毛两毛的攒,猴年马月也还不完,张生花和老陈还得靠种地还点债。
知青走后,农场剩下了大片的空地。张生花和老陈都是职工,一人分到48亩,合计96亩。他们的想法很单纯:苦干一辈子,争取在临死前,把欠人的钱全部还清。于是,他们种了96亩的玉米和大豆。
两人分工工作,老陈种地,张生花放牛和养鸡。没有脱粒机,就把玉米拉回家,一棒子一棒子的打玉米粒。一天能打五口袋,交完公粮,剩下的给牛当饲料。从秋收干到三九,老陈永远穿着个半截袖,太热!
有段时间,奶汁不值钱,公家收才1毛5一斤,最低卖到过5分钱,比凉水都便宜。奶汁卖不上价,奶牛也就不值钱了。别人都开始卖牛,张生花反而贷款3万元,又买了24头奶牛。
后来行情好了,总算是能赚点钱了。从1985年买奶牛,到1994年6月,张生花还清了所有的欠账。还完账,又买了一台脱粒机。老陈打了9年棒子,现在终于不用再一棒子一棒子打玉米粒了。

图:知青老照片
九年来,几个孩子可帮了大忙。1985年养牛时,大女儿正在读高中。张生花一直为自己没有考上大学而遗憾,她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另外,张生花还想,“不能因为女儿不是亲生的,就亏待闺女”。
为了让女儿读好学校,张生花把她送到了辽宁黑山的重点高中。85年时,张生花还欠了十几万外债。可不管家里有多难,她每月都雷打不动地寄去100块钱的生活费。可刚在黑山念了5个月,女儿就说想妈妈,闹着要回来。
1985年冬天,女儿没告诉张生花,让她叔叔把她从黑山送了回来。一开门,张生花看到女儿站在门口,把她气坏了,“香啊,你完了,你这辈子都考不上大学了。”
八五九农场也有高中,尽管教学质量比不上黑山,张生花也只能把女儿送到那里读书。高三上学期赶上分配工作,就下了学。张生花的气早消了,“姑娘,你跟着妈,咱放牛,养鸡,搞副业。”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个儿子,5岁开始砍柴,12岁学挤奶。当时欠的外债多,张生花只能供大儿子上学。后来,大儿子上了中专,二儿子和小儿子没读完初中就回来养牛了。中专毕业时,国家已经不再分配工作,大儿子也回来养牛了。
1994年还清债务,1995年开始,张生花家终于迎来了春天。年产奶汁多达100吨,月收入2300块钱。到了1999年时,张生花成为了农场当中最大的养牛户,收到了农场奖励的挤奶机,被评为妇女十大标兵,和三八红旗手。

图:知青老照片
1987年,从张生花的奶牛挤出了第1桶奶。到2008年时存栏量最多,有130头奶牛,年产鲜奶200多吨。2011年,牛奶行业不景气,张生花卖掉了所有的奶牛。至此,张生花养了26年牛,早就出人头地了,也不再为200块钱发愁。
可出人头地是有代价的,张生花留下了一身病。远的不说,1998年12月,张生花做了一次肠道手术。2011年,张生花得了很严重的胃病。扎了三年的针灸,总算是捡回一条命。后来,张生花又患上了糖尿病,一直在打胰岛素。
虽然没把女儿和儿子都送进大学,却也帮着他们成家立业。2018年春节时,算上女儿一家,张生花家能有16口人。从农场退休后,两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也能有六千块钱。
对此,张生花感到非常满意,她经常跟老陈说,“幸亏1994年时,我们把账都还完了,不然退休金都拿不到……”
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那200块钱说起。为了这口气,张生花回去后发誓:我要出人头地,在二连,在八五九,我都要做第一!

图:知青老照片
如今,她成功了,在八五九,谁人不认识她张生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3-8-1 02:36:15 |只看该作者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3 14:23 , Processed in 0.00960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