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迁碑》以方劲古拙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通过这几点感受其魅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31 10:08: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张迁碑》以方劲古拙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通过这几点感受其魅力                                                         2023-06-04 19:06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史上的一大变革。它将圆笔圆形的篆体化圆为方而成方笔方形,开魏晋楷书先河。直至今天流行的楷、行、草书在形体、技法上莫不是由隶衍化而来。
隶书作为一种字体,有一个长期衍变过程。隶书的成熟期是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代刻碑勒铭风气大兴,碑碣云起。流传至今见于金石著录的就有三百多种,各具不同格调,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张迁碑》刻成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距东汉灭亡只有三十四年。是汉隶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碑阳面正文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共二十一行,三百二十二字。碑额阴刻篆书《汉故穀城长汤(荡)阴令张君表颂》。

《张迁碑》以一种方劲古拙的风格独立于汉碑之林。书体雄浑朴茂,方劲高古,笔画遒劲厚重,笔短意长。其碑阴更是浑厚沉雄,拙味十足,不假修饰而神采自然。给人以龙威虎震的气势和字字千钧的力量感。它和《曹全碑》、《石门颂》分别代表了汉碑的三种类型。
《张迁碑》方劲厚重,古拙高雅;《曹全碑》工整精细,隽逸秀丽;《石门颂》自由奔放、飘洒奇逸。
《张迁碑》在笔画上有着显著的特点,它的笔画一般都较为平直。不像《曹全碑》的横波画成拱形。笔法以方笔为主,方圆兼用,笔壮墨饱,沉着凝重,落笔势险节短,蓄势敛锋,多擒敛,少放纵,笔短意长,缩龙成寸,把浩荡之势厚蓄起来,富有极大的弹性和力感。

波画是隶书的主要特征。写波画要有一波三折之感。起笔取逆势状如“蚕头”,收笔略顿上提,成一种优美的波脚,俗称“燕尾”。《张迁碑》的波写得方劲含蓄。起笔逆锋竖下,落笔即走,不是“蚕头”而多为“方头”。收笔重顿轻提,略挑即收。“一波三折”也含蕴在平直的笔画里。它是将极大的劲力和波势加以压抑,所以看似平直的笔画却蕴蓄着极大的内力。
《张迁碑》的竖画也和横画一样平直,收笔不露锋芒,如铁柱独立。折笔都是提笔另起,但横竖画接搭紧密,折角十分方整,增强了字体的方势和棱角。凡是点都写得很小,状如截钉。点是字的眉目,藉以显示精神。尤其在粗壮、方劲的笔画中杂以很小的点,愈衬出横直画之骨体雄壮、厚实,而点虽小却愈加突出。点变化也很大,如高峰坠石,动静生姿。

如“温”字三点方向相同,姿态各异,有飞动之势。使平稳的字形活跃起来。“然”字下部四点排列整齐、各具姿态,中间二点略同,呈静态,左右两点有飞扬之势向中间呼应。上面二点,左为倒立的三角形,有向下坠落的险势。右上点稳如泰山,两点一动一静,形成对比。

“怨”下三个点,左点向右上斜过去,与右二点呼应。右二点一小一大,一尖一方,一动一静,三个点相呼相应,极富变化之美。“珍”下两个点,一方一圆,方点为斜势,圆点端正,虽只两点却具有方圆、斜正、动静的对比美。

《张迁碑》结体多取横势,笔画向左右舒展,由于笔画节短势险,字的形体方整峻密,形成了外紧内松、外密中疏的风格。在方整的基调中充满着对比变化;拙中寓着巧,方中寓着圆,严整中寓着秀美,浑穆中寓着活泼。稳与险、疏与密、展与蹙、斜与正这些矛盾对立的因素,经过精心安排而达到统一和谐。平静的外表蓄着浩荡的洪流,方拙显于外而灵巧蕴藏于内。

这些稳与险、展与蹙、点画避让、错落偏旁就形成了《张迁碑》的特点:
一、稳与险:字贵平正安稳。然而“书不变化,匪足语神”,“始于方整,终于变化”。如果只有平稳而缺少变化,也就没有动感、动势和生命力。《张迁碑》在平稳方整中寓有斜正、欹侧的变化。
有一些字写得四面停匀,方方正正,中心平稳,坚如磬石,固若城堡。如“汉”、“鲁”、“崇”、“尚”等字。整体平稳的字,常在个别笔画上弄奇设险,造成波宕。“汉”字处处平稳,唯三点水的最后一点,一般都是向右上挑以与上二点呼应,此处却向右下方倾斜,似欲游离重心以外,形成新的动势。

“鲁”字两个方形结构均对准中轴,中正端庄。唯上面一撇有意拉长,尽兴向左方撤出,像稳固的城堡上飘动的一面旗帜,平静的画面增加了运动感。“崇”字十分对称,下面的“小”变成三个活泼的点,像桥下三只小鱼在水面飄游。“尚”字上面两点如两只飞鸟相对,姿态略有不同。下部外匡方正,中间的“口”则上大下小,倾斜不稳,静中寓动。这些字都是以平稳为基调,稳中寓险。

还有一些字以奇险为基调,于险中求稳。如“外”、“九”、“也”、“人”、“爱”等字。“外”字左半“夕”向左下错落,一种倾倒之态似无法避免。由于右边一点写成一波而尽量取横势,把倾斜之势硬拉回来,奇险的局势一笔得救。“九”字左边一竖撇写成一直,右“乙”向右波磔而出,显然成一种倾斜之势,由于左竖写得粗壮坚实,力鼎千钓,所以才险不至失,危不至崩。“也”字上横右角转折作钩,与中竖都缩得很短,乙钩的钩部向右运行,波势浩荡,有一往无前之势。整个字力量向右趋于不平衡。但由于上部横折钩向左钩得短而有力,将倾斜之势力挽回来,化险绝为平稳。“人”字左撤短小,右捺大而波势滚滚右行,整个字显得极不平稳,但由于左撇虽短小,却粗壮有力,加之其势又略向下垂,遂将右部力量化解,归乎平稳。“爱”字下部向右下方倾斜过去,有欲倒之势,但由于这种倾斜未能超出重心,加之上部接连几个向左下方向的短画,形成合力,使这种倾侧之势得以化险为夷。

二、展与蹙:《张迁碑》灵活多变地处理展蹙关系,时时打破常规,当蹙反展,当屐反蹙,时出新意。蹙左展右:如“惟”、“令”、“故”等字。“惟”字右半“忄”旁蹙得短小,右半向右下扩展,但却夸大了“忄”旁左右两点为两短竖,始将险势拉回。“令”字左撇小而右捺大,由于中间一竖垂直于中线,起到平衡作用。“故”字左半“古”蹙得很小,右半“攵”向右下拓展,字势倾侧,因“古”旁虽小却十分端正,稳住了字势。蹙右展左:如“载”、“钱”、“吏”等字。蹙上展下:如“孟”、“野”、“安”等字,均将上部蹙得很小,而将下部有意扩大,上下悬殊失去原有的均衡,却产生一种特殊的稳固感。蹙下展上:如“兴”、“幕”、“宝”等字,上部均写得很大,下部蹙得极小,“兴”、“宝”下面的两点,“幕”下部小到似无力支持庞大的上部。大大加强了字的重量感。

三、点画避让:隶书有一个约定俗成的特点,叫做“蚕不重头,燕不重尾”,一个字中横画再多,也只能有一画写成波画。《张迁碑》在避让上更加讲究,凡属重复的结构、笔画尽量另构而避开重复。如“感”、“孙”、“县”、“幕”、“懿”等字。
“感”字下部为“心”,为了不致与“戈”的波脚重复,将“心”变成“止”。“孙”为避开与“子”旁竖钩重复,右边“小”变为三点。“县”字下部两个“小”,右边的以三点代之。“幕”字下部因中横写成长波,所以捺脚不再出波,收敛成斜竖画,以突出横画波势。“懿”字下部“心”极力蹙之令小,且不作波势,使右上部的波脚突出,整个字也得势。

四、错落偏旁:《张迁碑》偏旁写得独立成形,为了求得变化,往往又错落有致。但它的错落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保持方形而采取上部对得很齐平,让下部错落,长短不齐,从而收到齐而不齐、平中寓险的效果,使其生动活泼。如“唯”、“故”、胜”等字。
通观全碑,其布局茂密严整,纵有行而横无列。字形大小相间,鳞羽参差,左顾右盼,相呼相应。给人以庄严肃穆、雄伟森严的感觉。其运笔造型擒纵自如,无施不可。正中寓奇,稳中寓险,放之则如长江大河,滚滚不穷。收之则稳如泰山,不可动摇。奇险处如蛟龙弄角,坚强处如铁柱撑天。它的一点一画,那夸张的方形,直线、方棱,朴拙的形象,遒劲的断金折铁的力感和排兵布阵的气势,它的气势和古拙,构成了整体的运动感和蓬勃的生命力。
如果对书法学习和欣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维知书法”,维知每天给您带来书法知识和名家书法欣赏。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书法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书法艺术水准。愿与广大书法爱好者一起弘扬中华传统书法文化。
评论区常有高人出没,一起来晒晒你的作品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5 11:10 , Processed in 0.00805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