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年,一河北老汉看阅兵典礼时惊讶道:这不是村里的吴老头吗?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23 03:09: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大志 于 2023-9-23 03:10 编辑

2019年,一河北老汉看阅兵典礼时惊讶道:这不是村里的吴老头吗?                                                        2023-09-15 09:52                                            

发布于:天津市
   

         2019年的9月份,河北广宗县槐窝村浩浩荡荡来了一群身穿西装革履的人,他们经过询问,来到了村里吴洪甫的家中。没过多久,吴洪甫老人便穿戴整齐地和这几个人走了。村里有人看到这个画面十分好奇: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排面?难道是出什么事?
可没过几天,一位村民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国庆阅兵仪式,一位熟悉的身影让他大吃一惊,他对着家人激动地大喊:“快看,这不是村里的人老吴头吗?他怎么会在阅兵仪式呢?”得知这个消息,村里人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都涌到吴洪甫的家中询问情况。
吴洪甫家里人看到这个画面,既开心又无奈,家里人告诉村民他们没有看错,阅兵仪式上的人就是吴洪甫,而前几天的那群人就是来接吴洪甫参加阅兵仪式的。
村民听到这个消息一脸错愕,没想到平时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竟然会被邀请参加国庆阅兵,一时间村里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吴洪甫的事情。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也很好奇,吴洪甫到底有什么特殊身份,为什么能参加国庆阅兵仪式?村民们又为何会如此震惊?
在村民眼中的形象
其实,村民们会如此惊讶,和吴洪甫老人平时的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吴洪甫在村里真的就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村民,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家没事的时候他还会养养鸡,种种菜,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了。
吴洪甫和妻子
而且,据村民们说,吴洪甫家里并不富裕,只能勉强维持家里的温饱,要是想再干点其他的事情,就十分困难了。可即便是这样,吴洪甫也从来没有抱怨过,相反的是,他就算在贫困,但只要听说村里谁家需要帮助,就总是首当其冲,因此他在村里的名声是很好的。
他没事还会和村里人坐一起聊天,村民们知道他当过兵,也很好奇他在部队时干什么的,所以聊天的时候也经常问他,但他每次都轻描淡写的说:“我在部队就是一个伙头兵,不值一提,不值一提。”他一边说一边笑,因此村民也没有太在意,都觉得他说的是真的。
所以大家在电视上看到吴洪甫能参加国庆阅兵仪式才会如此震惊,当时还有人没有反应过来,自言自语到:“这年头,难不成伙头兵也能参加国庆阅兵了?”可谁曾想,吴洪甫的真实身份并不是伙头兵!这一切都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出生于革命之家,如愿参军
吴洪甫,1941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市广宗县槐窝村,从小家境贫寒,父母经常早出晚归忙活。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吴洪甫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做各种家务,帮父母减轻负担,父母看到孩子如此懂事,也相当欣慰。
其实,在吴洪甫的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当兵。因为当时受环境的影响,他的爷爷和父亲都参加了革命,都是大英雄,还有他的一个亲戚也为革命牺牲。小小年纪的吴洪甫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之下,自然从小就有了当兵的梦想,这可能也是榜样的力量。
而吴洪甫的这个愿望,在1959年的时候终于实现了。当时18岁的吴洪甫告别父母,踏上了当兵之路。由于从小就练就了强劲的体魄,报名之后,很快他就被选上,还被分到了空军的一个导弹部队里,成了二营的战士。在部队的时候,吴洪甫每天积极训练,很快领导就发现了他的闪光点。
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自力更生比较早,加上经常到处跑,这让吴洪甫对于地图有着过人的敏锐度。再加上部队领导对他系统化的训练之后,吴洪甫不负众望成了部队的一名标图员。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认同,也是他创造奇迹的开始!
第一次击落U-2侦察机,创造奇迹
成为标图员对于吴洪甫来说,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他没有因为这份荣耀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积极学习,每天都沉浸在地图的世界中。经常别人睡了,他还在“挑灯夜战”,久而久之,吴洪甫的专业技能便越来越高。
其实,这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所有的根基还都不稳定,而逃到台湾的蒋介石一直都没有放弃反攻大陆的想法,因此他经常派人想尽各种办法来骚扰大陆,企图趁大陆根基不稳之时,给予重创!更过分的是,蒋介石经常派出侦察机飞往大陆上空,不停挑衅。
U-2侦察机
而当时国民党派出的侦察机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U-2高空侦察机,这种侦察机有良好的高空性能,机身前的高空侦察照相机,能够非常可靠的拍摄到地面上的目标,是美国的老牌侦查机,至今还在使用。
有了美国的支持,蒋介石也有了足够的底气,他不断派出这种侦察机到大陆侦查我军的军事装备。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军自然是不会放任不管,领导派吴洪甫时刻盯紧敌军侦察机,而吴洪甫丝毫不敢懈怠。
时间来到1962年9月9日,一大早国民党派出的U-2侦察机就出现在江西鄱阳湖的上空,吴洪甫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敌军的侦察机,便立刻进入一级战备。而国民党太高估自己的实力,优哉游哉的在江西上空不停环绕。领导被这一行为彻底惹得恼羞成怒,拍着桌子大声呵斥:“一定要把这架侦察机给我打下来,灭了他们的威风!”
吴洪甫接到命令后,既紧张又兴奋,紧张的是敌军的侦察机飞行的高度实在太高,已经超出了导弹的射程范围,想要打落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可就在吴洪甫一筹莫展的时候,敌军的侦察机突然越飞越低,渐渐进入到我军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
其实,此时国民党的侦察机已经在江西上空盘旋了将近一个小时,他们不见解放军有任何动静,就骄傲的认为我军拿他们没办法,于是就放低飞行高度,挑战我军的底线。谁知这一举动正中我军下怀,“到手的鸭子怎么能让他飞走呢?”吴洪甫紧盯着敌军侦察机,快速测算出发射距离、杀伤范围等等,测算完他立刻将结果上传给指挥部。
敌机残害
指挥部一接到吴洪甫的消息立刻下令“放!”,紧接着,“砰”的一声,敌军的U-2侦察机被成功打落,而中国人民解放军也成了第一支击落U-2的军队。而吴洪甫等人也因为这次成功击落敌机,荣获提前晋衔奖励。其实,这都不是最让吴洪甫开心的,最开心的还是能够多在部队服役3年,这对于他来说才是最高的“奖励”。

第二次击落U-2侦察机,荣获一等功
经过这次失败之后,国民党也变得聪明了,他们借助美国给侦察机装上了预警装置,而这个装置也给国民党带来了不少的好处。多次躲过了我军雷达探测。这样下来,他们就更加肆无忌惮,可他们真的小瞧了我军的实力,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很快我军就制定了“近快战法”。

这一方法对敌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噩梦,而对于吴洪甫来说也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这就意味着标图员的测算时间要从之前的18秒缩短到8秒,通过近距离发射,让敌军插翅难逃。在这个巨大的任务面前,吴洪甫没有退缩,反而更激起了他的斗志,他不分昼夜的开始研究各种飞机的飞行数据、航道、高度等等。

这还不算什么,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能够准确的击落敌机,吴洪甫和战友们来到荒无人烟的大西北,进行实战演习。终于吗,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吴洪甫和战友的努力,将原来的18秒缩短为3秒,大大增强了效率,还超标完成了任务,创造了一个奇迹!

时间来到1963年11月1日,敌军的侦察机再次出现在江西上空,吴洪甫和战友们很快发现了敌机,可当时指挥部测算出敌机并未在导弹射程范围之内,本来决定放弃发射导弹,可这时吴洪甫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经过他的测算,他信誓旦旦地说:“三发之内必中一发!”随着“砰!砰!砰!”三声,所有人紧张的手心都出汗了。

就在大家紧张之时,显示屏上的光标突然停止闪现,第二架侦察机也被击落,二营战士顿时沸腾,而吴洪甫又创造了一个奇迹,这一次他被中央军委、国防部授予个人一等功。在1964年7月23日,吴洪甫和二营所有战士被中央领导亲自接见,此时的吴洪甫内心无比激动,这也是他第一次来人民大会堂。

时间很快到了1965年2月,吴洪甫服役期满,退役回乡前,部队首长告诉所有退役的军人:“关于部队所有的军事机密不能和任何人提起,也不能主动麻烦组织和国家!”就这样,吴洪甫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后的他,将所有的功勋都藏了起来,连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有告诉过,拿起锄头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不管家里生活多困难,他也时刻记得首长的教导,从来没有麻烦过政府和国家。
直到2002年的一天,吴洪甫从《世界军事》杂志上,看到了二营击落U-2侦察机的事迹,他才发现原来曾经的事情早已不是秘密。这才拿起当初的功勋,告诉了家人自己在部队的事情,家里人听到后无比震惊,从来没想到他会是一位大英雄!

而国家也从未忘记吴洪甫,2018年,吴洪甫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和“最美退役军人”,并给他颁发了证书。而他第二次来到了人民大会堂,此时的他比第一次来更加激动,因为国家没有忘记他。

2019年10月1日,吴洪甫参加了国庆阅兵仪式,阅兵仪式上的吴洪甫精神抖擞,脸上充斥着笑容,想必此刻的他内心无比骄傲自豪吧!

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吴洪甫一直没有忘记一名军人的使命,即便是八十岁,他还到处给学生讲课,一直弘扬者军人的优秀品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0 10:27 , Processed in 0.00825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