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5年李敖大陆之行,看到天安门城楼内椅子,了解后连忙摆手拒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5 04:37: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05年李敖大陆之行,看到天安门城楼内椅子,了解后连忙摆手拒坐                                                         2023-08-23 10:12                                       
                                       
2005年9月下旬的一天,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梳着花白寸头,面容沧桑却又神采奕奕的李敖一步步走上天安门城楼,他的手杖不时叩击地面,发出“笃笃”的声响,仿佛时钟上齿轮转动。

李敖在城楼上极目远眺,视野之中,巍然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古朴大气的正阳门,与记忆中的北平比起来,如今的北京城发生了许多变化,令他感到熟悉而又陌生,而他也从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人,老成了旧时代的活化石,只叹一句“流光容易把人抛”。
在接待人员的安排下,李敖来到一排黄色锦缎的太师椅前,好奇地询问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细致地讲述完座椅的来历后,邀请李敖坐上椅子合影留念,李敖却嬉笑着摆手拒绝。
那张座椅有何来头?李敖此次大陆之行又有何目的?接下来就品一品这位国学大师狂傲不羁的人生。

连战
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
2005年,随着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来访大陆,两岸交流再次进入井喷期,双方经济、文化往来极为频繁。
乘着这股东风,时任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立法委员的李敖于同年9月2日,宣布即将开启自己的“神州文化之旅”。
消息一出当即引来两岸轰动,不仅因为李敖是当世仅存的几位国学大师之一,还因为李敖在“困守”台湾的岁月里,对大陆的方方面面多有评论,其中有褒有贬。
但他本人自少年起便跟随父母迁往台湾,始终以局外人的身份指点江山,所以不少人也期待他在大陆之行后,态度是否会发生转变。

由于李敖当时与凤凰卫视合作创办一出名为《李敖有话说》的节目,所以在李敖宣布开启大陆之行后的第一时间,凤凰卫视立刻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在台北举办新闻发布会,同时将现场呈现给海峡两岸的观众们。
年过古稀的李敖以他特有的幽默风趣,在现场侃侃而谈,当记者问及李敖“做客大陆”的感受时,李敖感慨道,他不希望自己成为客人,更愿意以自家人的身份前往大陆,这也是萦绕他心头多年的大陆情怀。
9月19日17:10,李敖与家人们乘坐的飞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时隔57年,他终于回到这片阔别已久的土地。

第二日上午8:45,李敖一行人率先来到北京天安门参观,行走在高大的城楼上,李敖听到城楼下的报社记者呼喊自己的名字,他下意识朝他们挥了挥手表示荣幸,转念一想又把手收了回去,随即对身旁的众人调侃道:“站在这里我可不能乱挥手。”
走进城楼内的大殿,60根排列整齐的红漆大柱撑起样式古典繁复的藻井,在绘有大好河山的屏风前,一排太师椅三面环绕。
当李敖询问太师椅的用途时,大殿工作人员说道,这些椅子过去曾是毛主席、周总理接待外宾或者休息时使用的,当年的椅子早已撤换,眼前看到的都是仿制品,但也专门供国家领导人使用。

介绍结束,工作人员邀请李敖坐上椅子合影留念,李敖却一改往日随性,连连摆手拒绝了工作人员的好意。
参观结束后,天安门工作人员准备好笔墨请李敖题字纪念,李敖沉思片刻后豪迈写下“休戚与共”四字,他对身旁众人解释:“休是快乐的意思,戚是难过,成语原本的意思是快乐和难过都和他一起度过,但对在我这里却是双关语,共也代表中国共产党。”
李敖的一番话,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支持两岸统一的立场,赢得满堂喝彩。
离开天安门,李敖又来到心心念念的故宫。

当初蒋介石败退台湾时,不仅将大批财富带走,还将北京故宫中无数珍藏分批运往台湾,据统计,截至2021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698854件文物,其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原先的北京故宫,诸如毛公鼎、散氏盘、《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绝世珍品都被收纳其中。
因此,李敖曾在自己的文章中吐槽,如今的北京故宫博物馆“只有皮,没有瓤”。
当李敖来到北京故宫后,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亲自接待了他,并带他参观五代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东晋王献之的《中秋帖》等无价之宝,引得热爱古玩的李敖赞叹不已,掏出放大镜端详。

郑欣淼
参观途中,郑欣淼向李敖介绍,如今故宫藏品多达150万件,当初蒋介石带去台湾的只能算是凤毛麟角。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今身处故宫之中,一向嘴硬的李敖也不得不服,惭愧地对郑欣淼说道:“我对以前对故宫的评论,表示忏悔!”
由于时间有限,李敖此次大陆之行安排得十分紧凑,访问故友、集会演讲、故地重游,转眼间十天过去了,李敖结束此次大陆之行回到台湾。
腐败土壤上盛开的“君子兰”
第一次大陆之旅结束后,李敖却仿佛意犹未尽,在接下来数年里,顶着垂垂老矣的身体,忍受着长途跋涉,又先后两次回到大陆,正如李敖过去的自白:“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

青年李敖
因为这位狂士的少年时代,正是在这片厚重深沉的土地上度过的。
1935年4月25日,李敖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当时距离“九一八”事变爆发已有三年,东北全境沦陷,正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之际。
李敖的父亲李鼎彝毕业于北大国文系,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比现在还吃香,尤其是顺应白话文潮流的国文系毕业生,到哪儿工作都是香饽饽。
不仅如此,李鼎彝还是胡适的门生,更是颇受重视。
1926年,李鼎彝从国文系毕业后,吉林省政府还想让他公费出去留学,但此时的李鼎彝已有家室便只好忍痛放弃这次机遇,辗转东北各大高校教书。

李鼎彝
尽管未能在学术领域上更进一步,但深耕教育事业的李鼎彝为年幼的李敖提供良好的读书环境是绰绰有余。
九一八事变以后,考虑到拖家带口迁居不易,况且几代人扎根东北,东北就是李家的基本盘,李鼎彝在东北沦陷后还秘密担任东北四省抗敌协会理事,积极参与敌后抗战,便也不打算背井离乡。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的局势却越发严峻。
日军占领东北后,在东北逐步推行“皇民化”政策,试图将日本文化移植至神州大陆,荼毒下一代中国人。

皇化教育
而李鼎彝作为教育家,自然首当其冲,与绝大多数中国教师一样被学校勒令辞退,由日本教师取而代之,学校里开始教授日文。
作为一名以“传承中国文化”为己任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教育的残酷践踏,李鼎彝感到深深的无力。
适逢李敖出生,并即将到达蒙学阶段,李鼎彝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儿子在一个侵略者塑造的文化环境下成长,终于下定决心,举家搬迁。
1937年,李鼎彝一家十九口人搬迁至北平,希望能就此摆脱日本人的掌控,可是命运却仿佛给这个家庭开了个玩笑,“七七事变”随之爆发,全面抗日战争打响,北平一朝沦陷。

所谓“京都居,大不易”,当初为了从东北搬来北平,李鼎彝基本耗尽全部家当,如今国民党弃城而逃,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北平,可李鼎彝一家却再也走不动,而这也间接改变了李敖的命运。
“七七事变”后的北平城风声鹤唳,到处都是日军、伪军的巡逻部队,原先北平城中有头有脸的人物,要么像清华、北大等高校一样踏上南迁之路,要么像齐白石等文人骚客从此闭门不出,静待转机。
李鼎彝的关系网大半脱节,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被逼无奈的李鼎彝只好投靠北京汪精卫伪政府,在法部担任科员,成为了他最讨厌的“亡国奴”。

不过,李鼎彝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同时在北京地区地下抗日协会工作,为抗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因此,李敖的童年时光大半是在北平度过的,他先在新鲜胡同小学毕业,而后进入著名的北京四中读初中。
与其他沦陷区一样,在日军的高压统治下,大量日本教员入驻北平各所学校并推行奴化教育,增设日语课程。
好在李鼎彝在私下里坚持对李敖进行爱国教育,为他的文化观正本溯源,免遭日本教育荼毒,而李敖的“刺头儿”也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展现。

年轻的李敖,年轻的酒窝
11岁那年,三年级的李敖由于痛恨教授日语课程的日本老师,于是在早课前串通同学,利用日语和中文谐音捉弄老师。日语中的早上好为“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于是李敖将其转化成中文谐音“我一哈腰你妈就得死”。
可惜这招被粗通中文的老师发现,李敖因此受罚。
在北平成长的岁月里,李敖见证了沦陷区的人间百态,随处可见的流民乞丐,被日本人随意欺侮、杀戮的同胞,对日本人展现出奴颜媚骨,对同胞却面目可憎的汉奸,眼前所见深深烙印在少年李敖的脑海中,自此国家统一、山河安定成为他人生一大追求目标。

少年傲骨的养成
1945年抗战胜利,凭借着抗战时在隐蔽战线立下的功劳,李鼎彝得以从“汉奸”的身份中洗脱,一家人本以为能在北平过上安生日子,万万没想到,战争又重新席卷这片土地。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悍然出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打响。
蒋介石自以为得到了美国支持,此次内战十拿九稳,可他不仅低估了我军的战斗力,同样低估了国民党内部的腐败程度,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在战役过程中完全做不到如臂使指,各个派系间都在互相使绊子,谎报军情的情况频频发生。

以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为例,国军战斗力其实完全不弱于解放军,可各级长官间却互相推诿、延误战机,加之失去民众信任与支持,最终导致惨败,事后国军将领们也坦然道:“淮海战争的失利,并非军事上的问题,而是政治上的问题。”
国军兵败如山倒,蒋介石眼见大势已去,当即收拾金银细软跑路台湾,一场浩大的人口迁徙就此拉开帷幕,李敖一家同样被卷入这场离骚之中。
抗战时期在伪政府任职,抗战结束又投靠国民党,哪怕地下抗战有功,可这份功劳却难以放在阳光之下,这使得李鼎彝的身份十分微妙,而李鼎彝也在这层顾虑下,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跟随国民党残部前往台湾。

1949年5月的一天,少年李敖与家人踏上“中兴号”邮轮,此时的邮轮人满为患,原本堪称豪华的甲板与舱室,如今仿佛非洲的偷渡船,仅留给李敖一处落脚地,他与家人们就这样从上海一路飘往台湾,直到次日夕阳西下时才堪堪抵达,开启长达半个世纪的流浪。
来到台湾后,李敖进入省立台中市第一中学继续学业,在这里,他看透了台湾教育制度的腐朽,并为之深深不齿,同时,他也遇到了成长路上的又一位传道人——严侨。
严侨是著名教育家、严复之孙,当时他在台中市第一中学担任数学老师,并因此与李敖结缘。

严侨
倘若说一个人才能平平却性格自负,我们一般称之为好高骛远或是志大才疏的平庸之辈;倘若一个人在飞扬跋扈的同时才华横溢,那便是卓尔不群的狂士,李敖很显然属于后者,而这使得他与严侨互相吸引。
少年李敖在国中时便锋芒毕露,喜好与人争辩,性格张狂,作为教师的严侨也是如此,不同于寻常教师的循规蹈矩,严侨的教学方式颇为新颖,喜好让成绩好的同学上台发挥,他自己则坐在台下旁听,这点令李敖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一段时间交往后,两人互相引为知己并吐露心扉,严侨将自己身上最大的秘密告诉李敖——其实他是我党派到台湾的卧底!

严侨
十八岁的李敖并没有因为这个骇人的真相动摇心神,反而对老师描述的那场重建中国的大运动心驰神往,就像他认清台湾教育制度的失败后毅然休学回家自修一样,在李敖眼中,国民党的根已经腐烂并无药可救,不如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因此,在那个星辰璀璨的深夜,18岁的李敖与33岁的严侨约定一同偷渡回大陆,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但同样是在一个安静得甚至没有小儿啼哭的夜晚,严侨突然被国民党特务带走,两人的逃离梦随之破碎。
黑暗的浓稠更加凸显光明的可贵,此次事件后,李敖更加认清了国民党集团的闭塞和腐朽,这推动着他更加坚定地走上抗争之路,成为一位捍卫自由的斗士。

李敖
此后的岁月里,李敖两次考入台大(第一次对专业不满选择退学重考),毕业后投笔从戎,官拜少尉排长,却因军队的腐败选择退伍。
他曾主持电视节目,投稿各大杂志,向独裁黑暗的政府发起猛攻,并因此两度入狱,遭受牢狱之灾达到六年之久,这使得他错过人生挚爱,并因此悔恨终生,只能用余生追逐流离的幻影。
他一生成书百余本,其中九十六本被台湾当局封杀,堪称世界禁书之最,但他依旧不屈不挠,与一切他不认同的事物抗争。

他曾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当选立法委员,并在立法院中挥斥方遒、嬉笑怒骂,以他为民众发声,打破政治中一切妥协,成为官僚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将他们绊个七荤八素。
结语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时光流转,李敖从小狂生成长为大文豪,又化为一抔黄土,于2018年3月18日病逝台北,带着他的满腔斗志离开了人世。

幸运的是,在他的晚年,终于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圆了一桩心愿。但他的意志却没有因此松懈涣散,哪怕是确诊绝症后,他依旧笔耕不辍,甚至筹划着回到大陆创办一档新的电视节目,他的战斗意志至死方休。
李敖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从日寇的残酷统治,到国民党的黑暗独裁,在他生前,有人称他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师。
但是,他更代表着中国知识分子未被驯服的傲骨,承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并用自己的一生将这股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延续。
参考文献:
[1]:《李敖:我的导师严侨》 J 李敖
[2]:《笑傲五十年》 J 李敖 友谊出版公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7 20:11 , Processed in 0.00839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