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7 10:04: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                    2023-08-22 11:02                                       

        杜甫的《登高》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其气魄雄浑和宏大少有人能及。但说到七律中排名第一,也不过是明朝诗歌评论家胡应麟的一家之言。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出他对诗歌的评价标准:作诗大法,唯在格律精严,词调稳契,使句意高远,纵孜孜可剪,何害其工?骨体卑陋,虽一字莫移,何补其拙?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
我们先看胡应麟的评价诗歌的标准:
第一点:就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原则。
胡应麟是明代人,明代人评价唐诗本来就有天生的隔阂。因为唐朝人是开放的自信。明代人是内敛的闷骚。唐朝人不拘一格,而明代人墨守成规。所以格律应该服务于诗歌的内容。
第二点:句意高远!
什么叫句意高远,恐怕不是我们今天的理解。但也能找到对应的话,就是“正能量”。要站在忧国忧民的角度。这也是杜甫的诗在明清两代一再被拔高的原因。
那么胡应麟的标准是否正确,按照我们今天开放式的眼光来看,诗歌应该以内容为第一,形式为第二。在内容好的情况下,可以牺牲格律,比如崔颢的《黄鹤楼》,连诗仙李白都佩服的五体投地。李白的眼光要远强于胡应麟。所以胡应麟评价有他的局限性。
《登高》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胡应麟的评价为什么有失偏颇,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一)《登高》是杜甫的巅峰之作
这首诗写于公元676年。安史之乱结束四年之后。按理说大唐帝国终于结束了内乱,应该朝着重建家园,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诗人杜甫也应该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才对。为什么整首诗却透着悲凉。没有一点劫后余生的喜悦。
杜甫生在一个最好的年代,公元712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也许我们今天认为自己出生在最好的时代。其实不是。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我们今天的什么是世界第一?是文学,舞蹈,科技,还是军事力量?但大唐的开元盛世,却是全方位的领先于世界。不说别的,就唐诗,是何等的华美气魄宏大。那是一个处于巅峰状态的大唐人自信和才华的闪耀。就如同今天漂亮国的好莱坞一样,充满了想象力,每一部作品都让人叹为观止。杜甫就是出生在一个这样伟大的时代。
杜甫是于公元770年去世的,也就是说现在的杜甫离去世不到四年时间。这时候可想而知杜甫的身体健康情况。也就是说,杜甫现在不但是一个垂暮之年的老人,还是一个病人。并且由于战争的原因,和自己的家人已经离散。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更让杜甫心酸的是,在他身体不好,没有任何谋生手段的时候,他的靠山,经常资助他的剑南节度使严武,于公元765年去世。因此杜甫被迫离开他安居了四年的草堂,不得不另寻出路。
这段时间对杜甫来说是非常悲惨的,但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杜甫的诗歌风格完全处于成熟期。再加上杜甫生活的不幸,颠沛流离,因此有了更多的感慨,因此这一段时间杜甫不仅写下了著名的《登高》,还有《咏怀古迹》五首,其中大家耳熟能详就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并且杜甫随后还写下了千古名篇《登岳阳楼》,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宏大的气魄雄视古今。这就是一个风烛残年唐朝老人的气魄。
二)《登高》杜甫倔强的泪水
对于想要“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杜甫来说,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他不在乎自己是否穷困潦倒,也不在乎自己疾病缠身,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乎的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匆匆来人间一趟能留下什么。他并不希望自己靠诗歌名满天下。因此他写下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来表现他不甘和落寞。
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背景,我们再看杜甫站在白帝城的高台上看夔门的心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因为三峡大坝的建成,今天的夔门也许再也看不到江水滔滔的场景了。要知道夔门是天下第一峡-瞿塘峡的入口。可想而知江流湍急的场景。
站在白帝城的高台之上,这里的风是呼啸而过的。两岸深山幽谷里的猿鸣是凄唳的。本来两岸的猿声就如同孩子的哭声,再有如此急促的风声加持。可想而知杜甫此时的心情。
也许今天我们看不到瞿塘峡里江中的小渚,也看不到江水两岸的细细的白沙。因为现在的江水由于三峡大坝的建成,已经上涨,再也没有原来的江水奔流,中流击水的壮观景象。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杜甫的角度来看面前险峻的瞿塘峡。呼啸而过的山风带着猿猴的哀鸣,消逝在山林和深邃的天空中。青青江心小岛上的鸟儿,无视滩险流急,一会飞到江边细细的白沙上,一会又飞回到江心的小洲,自由自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中“落木”被人误会最多。很多人认为应该是“落叶”更为妥帖。因为只有漫天的黄叶才会萧萧下。
那么真实的状态是什么呢。杜甫站在高台上,眼前奔腾咆哮的滔滔江水,而身边正是一眼网不到边的树林,正在呼啸的风中与树叶不舍的分离。落叶只会满天飞舞,而在群舞的落叶之中,是萧索站立的树木,脱去盛装,只剩下瘦弱的枝干。这是一幅动态的画卷。江水奔流如生命消逝,落叶绕着大树斜落而下仿佛是最后的一舞。苍凉悲壮跃然纸上。
三)杜甫最后的挽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像杜甫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活到晚年就是孤独。因为没有人再能读懂他深邃的思想。能真正在思维上交流的人已经很少。所以只能与天地沟通,与山水对话,与自然相融。他看到我们看不到的风景,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世界。因此才有“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宏大悲凉场面。万里悲秋,是为了理想一直都在路上,一直都在奔波,一年又一年,每次在他乡感叹秋风将至。一年又这样无所建树的结束了。
直到自己已经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的时候,还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奔波。登上白帝城的高台,看眼前风景,想历史风云。当年白帝城的刘备是不是该有同样的心情,心犹不甘!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后期的诗都是前面宏大,后面苦悲。让人感觉转的有点突兀,不是那么顺畅。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其实这就是杜甫当年心中的真实写照。有宏大的理想,有杰出的才华,但就是仕途不顺,无法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因此每到最后,杜甫都有一种泄气的感觉。就是无论自己诗写的再好又能怎样,还不是一样让时世的“艰难”,生活中不如意的“苦恨”,一点一点磨去自己的雄心壮志,消磨自己宝贵的时间,一年又一年从阳光少年变成垂暮老人。
以前还能借酒来发泄自己的不满,麻痹自己的情绪,而现在由于疾病缠身,连酒也不能喝了。无酒无友的日子,只有在路上,才让自己不感到寂寞,不感到凄凉。才有与自然对话,与山川交流的机会,才可以重新定义这篇山河,打上自己的烙印。
综上所述:杜甫的《登高》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这首诗虽然被文学评论家胡应麟认为是七律之首,恐怕也只是胡应麟的一家之言。因为在唐诗中,出色的诗篇太多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首诗的确可以代表唐诗中七律的巅峰状态。
他是杜甫在完全成熟时期的内心感悟和心理状态。完全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心情。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4 03:01 , Processed in 0.0096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