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词在宋朝只是“非主流”,它如何击败诗、文,登顶宋文学宝座?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8-29 06:16: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词在宋朝只是“非主流”,它如何击败诗、文,登顶宋文学宝座?                                                        2023-08-12 08:40                                       
引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文学史上历来唐诗、宋词并举,各臻其盛。然而,不同于唐代是当之无愧的古典诗歌黄金盛世,宋代的长短句诗体"曲子词"却有"诗馀"之称,虽然在文学成就上傲视于宋诗、宋文而俨然成为两宋文学史上的代表,但就当时的实际地位而言只是"小道"。
宋朝文人、士大夫扬名立万的立身之本并不是填得一手好词,同时词也不是最为繁盛的主流文体。在已出版的《全宋诗》中,有九千二百二十七位诗人,这比已知的一千三百余名宋词作者人数多七倍有余。宋朝诗人远多于词人,宋诗数量也多于宋词。
那么,为什么后世普遍认为当时文人圈非主流的"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呢?从根本上来看还是要去探究宋词本身的魅力。

(一九九八年底出版的《全宋诗》共七十二册)
一、诗化、雅化的"宋词"影响深远,傲视宋诗、宋文
周汝昌先生认为:"至唐末期,诗的音律美的发展既达到最高点,再要发展,若仍在五、七言句法以内去寻索新境地,已不可能,于是借助于音乐曲调艺术的繁荣,便生发开扩而产生出词这一新的诗文学体裁……词乃是汉语文诗文学发展的最高形式。"(《唐宋词鉴赏辞典》)
词最初是配合隋唐以来配合燕乐(宴乐)而创作的歌词,即"曲子词",相当于如今的流行歌曲,格调不高,后来渐渐脱离音乐成为格律严格、长短句灵活的诗体。原本通常书写风月艳情、情调绮靡逸乐的词体经过唐五代的发展,在优厚文人士大夫的温床中,宋朝文人一改"艳词"之风,完全诗化、雅化,不仅词坛大家辈出,词作如林,词选畅销,而且出现了以婉约派和豪放派并立的主要创作流派。

(古代燕乐图)
被视为婉约派的晏殊、柳永等词作者发挥不俗的文学造诣,浅酌低唱地依托缠绵婉转的词牌曲谱抒发细腻悱恻的含蓄情感,引人共鸣的感染力极强,更因易于配乐演唱广为流传。而以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则不再拘泥于声律情调,大大扩宽了词的发展空间,写作主题包罗万象,如怀才不遇、借古讽今、边疆战场面、戍边心理等"诗言志"的创作题材,以更利于抒情的词体来呈现,在我国文学发展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后世元曲本质上也是"曲子词",不过改"言情"的雅词体为重铺叙的俗曲体,趋向散文化,谐笑戏谑,雅俗共赏。由此可见,宋词极大地影响了后世戏剧的发展,无论是元代杂剧,还是清代的地方戏、京剧,都是按照固定曲谱填词。
无怪乎金、元以来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的学者皆以宋词为宋代文学之胜,而这一论断经近现代文学大家王国维、胡适等人的著书立说宣扬,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文学常识。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书法作品)
二、但"词"却并非主流,宋"文"才是宋代文学圈的正经事
由上述可见,宋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后世一些文人追认的,又因其本身独具的艺术优势而受到大众的认可。但是事实上,词在宋代文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根本无法与散文相提并论。仅从功利性而言,宋代科举制度的应试科目为诗赋、经义,每个寒窗苦读的读书人都用心钻研写诗作文之道,而学有余力或者偏好新兴文艺者才会热衷于填词,但也普遍视之为游戏之作。
北宋词坛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的诗、文造诣同样不俗,他们在整理自己的文集时都不约而同地不收词作。正如欧阳修在《范文度摹本兰亭序》中所言:圣宋兴百余年间,雄文之士相继不断,文章之盛,遂追三代之隆",
写文章才是正经事。
此外,虽然有"宰相词人"晏殊在前,韩琦、富弼、司马光等名臣以上劄子勤勉雄辩而著称,却都对填词不以为然,也不以词名传世。那么,当时的原生态文学观念是如何与现在的文学常识异位的呢?

(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局部)
三、既如此,宋词"一代之文学"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呢?
从文献资料来看,最早对宋词推崇备至的文人应该是金、元之际的刘祁在《归潜志》中提出的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也,可视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唐诗""宋词""元曲"文学史观的雏形。
而从元代罗宗信为《中原音韵》作序时提到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可见早在元代世人已经普遍认可在韵文系统中宋词的地位高于宋诗,可与辉煌灿烂的唐诗以及当时的乐府散曲比肩。但是元、明、清三代的主流文学观点依然认为,包括道学、理学、性理在内的"宋文"才是以儒教复兴的"文宋"一代的正统文学代表,"宋词"充其量只是"一代美文"。

(电视剧中的宋代文人剧照)
一直到了清代,焦循明确提出"自楚骚以下至明八股,撰为一集,汉则专取其赋,……宋专录其词,元专录其曲,明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一再强调一代文学有一代为后世所不及的"专"及"胜"。
这样的观点被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影响的王国维接受并加以深化发展。
王国维于1908年在《国粹学报》上发表《人间词话》,以"境界说"为中心构筑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诗词鉴赏理论体系,并于1912年在整体构想借鉴叔本华《意志及表象之世界》而来的《宋元戏曲史序》中正式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以拔高宋词的地位而推崇元代戏曲。
在其后如火如荼的新文学运动中,胡适大力宣扬建立"活的文学"以及"人的文学",将历史上的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鲜活的"一流文学"资源,赋予其白话文运动的现实实践意义。宋词由此作为"活的文学"、"人的文学"代表,而在公众文化心理层面跃居"宋代文学之胜"。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塑像)
四、反思:宋朝文、诗、词共同造就宋代文学的繁荣
两宋时期文学发展丰富多元,宋人自己认为"我国朝四叶文章最盛"(王十朋《策问》);唐代的律诗同样也盛行于宋代,《全宋诗》就是明证。而对于词来说,词体在宋代蓬勃发展,趋于全盛创作期,但对于宋朝来说,它只是非主流。但就是这样的非主流,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戏曲创作,一直到清代都依然生机勃勃。《全清词》中所录作者多达四千余人,更有纳兰性德《饮水词》家喻户晓。
宋代文人圈的非主流词体到了清代才"其道大昌",成为了文人创作的主流文体之一。因此,仅仅从文学史实来看,论在宋代的繁荣发达程度以及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首推宋文,其次才是以散文化、议论化为特色、"以文为诗"的宋诗。

(清词三大家之一的纳兰性德画像)
然而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宋词中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在当时就已经达成了上至帝王、士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学成就,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综合来说,"宋词一代之胜说"肯定了宋词为一流文学的地位,但是强行与各有所成的宋文、宋诗分出轩轾的做法,在如今来看是过于单一了,并不可取。宋代文学的兴旺发达是由传世的诗、文、词作共同交相辉映体现的,难分伯仲。

(当代畅销的宋词文创练字产品)
小结
有宋一代"词"最繁盛的文学观点,对于正视宋词情真鲜活的人文特色、普及文学常识以及引领文学爱好者步入宋代文学大殿一窥堂奥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个观点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只彰显"宋词"而屏蔽"宋文"、"宋诗",并不能如实评判宋代文学成就。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创作是一个百花齐放的过程,一直秉承强势的一极文学观既否定了丰富多元的客观史实,又容易钻入极端化的死胡同。文学史观应该与时俱进,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谈诗论词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欧阳文忠公集》
《归潜志》
《人间词话》
《唐宋词鉴赏辞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 23:52 , Processed in 0.00768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