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住院,夸上海儿子有出息,对身边儿子不耐烦,病友的话点醒他 2023-08-29 22:01
发布于:河南省
人性有个弱点,对拥有的不珍惜,得不到的放在心里惦记。 父母也不例外,家有多个儿女,你被在乎的原因,跟孝顺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在父母心里的地位。 有时候,被偏爱的人有恃无恐,就算父母心里清楚,也会不自觉诉说某个孩子的好。 01 网上看到一个老人,他生病住院,一直是大儿子伺候在身边。 老人跟病友说,自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在上海工作,很有出息,谈的对象是异地的,两人都在上海居住。 说起来,小儿子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考上重点大学,让多少人羡慕自己。 大学毕业后,小儿子又考上研究生,他谈的女友也是研究生,两人都是高学历,而且进了大单位,在单位还是小主管,年薪30多万。 每次回家,小儿子都给他买很多礼物,保健品是英文的,烟酒是名牌,衣服也都是好质量的,知道他生病,小儿子还给他寄了钱,叮嘱他要用好点的药,不要害怕花钱。 言语之间,满满都是骄傲,小儿子给他长了脸,还是个知冷知热的孝顺孩子。 看着他一个劲夸小儿子,对身边的大儿子只字未提,病友都看不下去了,一句话点醒他:“在身边的孩子是报恩的,你这个儿子多好啊。” 老人看了一眼大儿子,吐槽道:“他要是有我小儿子一半能力,我也知足了。” 大儿子小时候读书成绩就不好,他喜欢干活,也不喜欢写作业,跟弟弟斯文的性格刚好相反。 02 到农忙的时候,就出现这样的场景。 大儿子去地里帮收庄稼,小儿子在家里写作业,顺便看着场上晾晒的粮食。 看大儿子不是读书的料,初中没读完,就让他辍学了,大儿子也不反对,跟着村里的装修队出去干活,挣了钱补贴家用。 到了成家的年纪,大儿子通过相亲,认识了邻村的姑娘,两人都没啥学历,但有一点好,就是比较勤快。 小两口干农活不说累,时间长了,老人就把家里的庄稼地,都给了大儿子,让他打理。 大儿子生活在农村,自然也承担起了老人的养老,母亲生病的时候,是儿媳照顾,父亲住院,就一直是大儿子陪着。 老人对大儿子很嫌弃,觉得他不会说话,也不懂得为人处世,他想出院,让大儿子去跟医生商量,医生表示不能急,等身体检查好再说,老人就很烦,怼大儿子:“啥事都办不好,要你有啥用?” 话虽如此,他也没敢走,而是乖乖躺在病床,或许是觉得自己精神好,他很喜欢跟病友聊天。 大儿子也不说话,就守在一旁,看着瓶子里的药水,听着父亲的絮叨。 在病友看来,大儿子才是最孝顺的人,只是父亲以小儿子为骄傲,看不到大儿子的付出。 生活中,这样的老人不是个例。 他们对儿女的评判标准,就是学历和挣钱能力。 远离身边的儿女,老人会觉得很心疼,对方稍微孝顺一点,都会被挂在嘴上。 而守在身边伺候的儿女,很容易被老人忽视,甚至会态度不耐烦,把所有的坏脾气都给了他。 03 这跟距离远近有一定关系,也跟偏心有关。 老人一旦喜欢某个孩子,就算他不管自己,老人也会念叨对方的好。 我邻居王大爷就是如此,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小儿子和女儿都在城里生活,王大爷跟大儿子住在村里的老宅子。 大儿子打工收入有限,但他对老人很舍得,每天下班回来都会买菜,让父亲吃得好一点。 父亲对他很嫌弃,说他不挣钱,没本事买房子。 每次小儿子和女儿回来,王大爷就很高兴,到处跟邻居说小儿子和女儿给他买礼物,还说大儿子啥都不买。 却忽略了,礼物的数量很少,而大儿子的菜是天天买。 这就是选择性记忆,越是不在身边的儿女,老人越思念,越看重。 为什么很多人感受不到幸福? 是因为看不到身边人的优点,也忽视了身边人对自己的好,其实换个角度,老人应该更夸奖守在身边的孩子,他才是你晚年生活的保障。 我们不是说外地的孩子不孝顺,而是当老人身体需要时,往往都指望不住外地孩子,既然如此,为何不改变自己呢,承认身边孩子的好,真没那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