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确定国名,清华教授提议去掉2个字,毛主席:有道理 2023-09-06 17:02
国名,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灵魂。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国名在历朝历代政权更迭中屡经变革。然而,在1949年的那个重要时刻,中国的国名的确立却是一段热血澎湃、曲折离奇的革命史。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激情四溢地宣读那句震撼人心的宣言。这一时刻,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的呼喊在九州大地上空回荡。但在新中国的国名确定之前,有着一番激烈的辩论和争论。 ![]() 在新中国的筹备期间,国名最初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另有他名。当时,一些杰出的学者为了确立国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在这场争论中,有一位清华大学教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名的倡议者。 然而,新中国国名的演变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与人民的意愿紧密相连。这段历史的变迁,既承载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也反映出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的意愿。 ![]() 在1939年的一份重要报告中,毛泽东指出了当时的国体,即由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组成的民主共和国。他明确提出,这个新中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共和国,是一个全新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一理念成为了中共的建国方针,也在抗日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中国未来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 然而,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内战爆发,迫使中共采取战争手段来解决新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在1947年的一份宣言中首次提到了“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国名。他号召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 然而,新国名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1949年6月15日,各党派代表齐聚北京,讨论新中国的建国事宜。在会议中,有人认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国名太长,提议使用简称,如“中华民国”或“中华民主国”。这些提议得到了众多代表的赞同,似乎是大家共识的结果。 ![]() 然而,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的提议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主张保留“人民”这一关键词,因为有了“人民”,就不需要再强调“民主”,而且在外国语言中,这两个词的意义是相同的。此外,在汉语中,这两个词也有重复的意义,因此去掉“民主”更为妥当。毛主席听后表示赞同,这一提议最终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确定国名不是轻率之事,需要仔细考量各种因素。负责拟定政府方案的董必武组织了一系列会议,从多个角度细致讨论国名的问题。最终,在1949年8月17日的第三次会议上,国名被初步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 但此后仍有一些争论,特别是关于国名后面是否应该写上简称的问题。这一问题引起了大量讨论和争议。一些政协代表认为,老百姓习惯了“中华民国”这个称呼,需要一个过渡期。然而,还有许多代表坚决反对使用简称。 为解决这个问题,周恩来总理于1949年9月26日邀请了20多位政协代表,听取他们的意见。代表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强调老百姓的情感,有的提到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涵盖了广泛的意见。最终,大会决定不使用“中华民国”这个简称,正式将新国名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 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张奚若教授的提议成为了关键因素。张奚若,一位卓越的政治学者,一生坚守原则,深受人民尊敬。他的教导和提议,得到毛主席的认可,为新中国的国名确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奚若,生于陕西,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留学美国,成为政治学硕士。回国后,他担任官职,最终成为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为后来的政 ![]() 治学家和学生们树立了榜样。他虽然著作不多,却被公认为政治学领域的权威。在教学方面,他的风格独特,从不带课本和讲稿,仅仅凭着几页英文的卡片,就能滔滔不绝地讲授政治学知识。 然而,张奚若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他也是一位坚守原则的人。他的人格魅力使他能够与各界人士建立深厚的友谊,但如果遇到他不喜欢的人,他也毫不客气地表现出来。他的一生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奚若前往西南联大执教。有一次,一位副总司令看到他的清贫生活,送来米、面、毯子等物品,但张奚若坚决拒绝,坚信教书育人的道路应该清贫乐道,不应该趋炎附势,这种坚守原则的态度让人钦佩。 1973年,张奚若逝世,享年84岁。在他去世时,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等同志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对他表示了高度的敬意。张奚若的政治学智慧和坚守原则的品格,使他的提议能够得到毛主席的采纳,为新中国国名的确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 因此,我们不禁要问,张奚若究竟是何许人也?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毛主席的认可,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和品质?张奚若出生于陕西,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功臣之一。他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曾因赶走两位日籍教师而转学到上海,同时也加入了同盟会。后来,他前往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政治学,与胡适、陶行知、宋子文等人成为同学,这段经历为他的政治学之路铺平了道路。 ![]() 他学成归国后,担任多个官职,最终成为清华大学政治系的教授。他不仅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还是一位有个性和原则的人。他强调学政治学不是为了谋求官职,而是为了成为社会改革家和政治学者,为正义发声,为社会服务。 张奚若的一生虽然充满坎坷和挑战,但他的坚守原则和深刻的政治学思想使他成为中国政治学领域的巨匠。他提出的国名倡议,无疑是他卓越智慧和对人民的深刻理解的体现。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张奚若的影响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 因此,我们要铭记这位卓越的学者和坚守原则的人,他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新中国国名的确定上,更体现在他一生对政治学和社会改革的不懈追求上。他是一位令人钦佩的人物,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名字将永远闪耀着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