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其友:汉中镖行“扛把子”的传奇人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7 01:24: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何其友:汉中镖行“扛把子”的传奇人生                                                         2023-09-05 14:59                                       
                                        作者:靳深
汉中洋县白家店有一处坟冢,占地6平米,荒草掩映,毫不起眼,然而这里却是一位“英雄豪杰”的长眠之地:他曾是民国时汉中地区陆路货物运输界的“扛把子”,更是一位民主人士,追求自由,不畏强暴。他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就是从白家店走出去的“一代枭雄”何其友。

民国时期汉中洋县白家店

浩浩荡荡的汉水向东一路流淌到洋县县城西关,在接纳了灙水河后,突然来了一个九十度的急转弯,径直向南朝金鸡山奔涌而去。千万年的泛滥冲积,在这块直角弯处形成了一大片肥沃又丰腴的土地。汉水母亲的无私馈赠和甘甜的乳汁,养育了她的无数儿女,这就是洋县有名的“大江坝”。“大江坝”与县城西南角隔江而望,平畴沃野,物产丰饶。县志载:“岁无饥馑,咸称乐土。”自古以来,这里便文教昌盛,名人辈出。
大江坝南缘,当地人称上坝(即今洋县磨子桥镇白何村、冯杨村、张山下村一带),有一小块地方唤作“白家店”。清乾隆末年,谢村白家老庄白姓人子嗣繁茂,家门户族日益庞大。白家下门三兄弟遂迁移至此,聚族而居;又位于川陕贸易重要通道上,过往客商,络绎不绝,店铺林立,百业兴旺,白家店由此得名。何其友便安葬于此。
年少从军
被诬陷后选择另寻出路

何其友(1900—1975),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土坷垃里刨食,为富户做工,勉强维持温饱。4岁时父亲因意外去世,11岁时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何其友成了一名孤儿,风里来雨里去,没人管没人问;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难,靠着亲友的帮衬和打短工谋生。双亲过早离世、成长的磨难、人情世故冷暖,在何其友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铸就了他强壮的体魄和勇敢坚毅的精神。他亲眼目睹了穷人的悲惨遭遇,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向不公的命运挑战、打破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志向。

何其友16岁那年,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邻居一个棒棒客(旧时对川陕一带肩挑背扛运输货物的人的俗称,又称背二哥、背脚客)邀请何其友与其作伴,前往四川省通江县贩运山货,一路上管吃管住。何其友欣然答应,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原来根本没有见过的事情。民国初期的四川,正是川中军阀混战之时,即使巴山深处的通江、南江、万源也不能幸免,天府之国战火纷飞,捐税繁重,民不聊生。有一天,他们在通江县竹玉关赶集的时候,街中心围了一大堆人,众人簇拥着观看什么。何其友急忙前去打听,原来是四川军阀刘湘的部队招兵,墙上贴着告示,墙下放着桌子,椅子上坐着三个穿土黄色军装军官模样的人。何其友问当兵管饭吗?山北(汉中)的人要不要?军官说不管哪里的人都要,一日三餐尽吃管饱,每月发两块银元军饷。

听到回答,何其友当时就动心了,这怎么着也要比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强呀。他想到自己命运悲惨,无爹无娘,像乞丐一样四处流浪。如果能当上兵,不但能像评书里杨六郎、岳飞一样报效国家,而且还能改变自己的命运。简短思索之后,何其友一咬牙就报名参加了川军。他虽然年龄小,但个头高大,身强体壮,聪明机灵,军队里的事情一点就透;平时脏活累活抢着干,为人豪爽仗义,好打抱不平,在军营里人缘很好。

何其友原来不识字,当兵后他觉得不识字很不好,无法知道自己积攒了多少军饷。每当他看到书记官用钢笔书写出一段段优美的符号,代士兵给家里写书信,他就非常羡慕,他渴望成为一个有文化、会写字的人。何其友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军饷买了一支笔和一些草纸,厚着脸皮问书记官要了一本字帖。白天的训练结束后,他一个人躲进营房里练习写字;一有时间他就学习,用树枝在地上、沙滩上画;面对嘲笑他不为所动,一心一意学写字。当他终于学会写“何其友”三个字并得到书记官的表扬时,他高兴地哭了起来。

在一次剿匪战斗中,土匪依仗人多势众,反而对官军发起了冲锋。在一片混乱中,川军纷纷败退,何其友的营长受伤了,他背着营长冲出土匪的包围圈,救出了身负重伤的营长。他讲义气、重感情的美名被到处传播,连盘踞在万源、镇巴的巨匪王三春、陈德三都对他钦佩有加。王三春彼时已有五六百匪众,正与巴中川军郑启和部抢夺地盘处于下风,意欲拉拢收编各路英雄好汉扩大势力,遂派人传话给何其友,二人在通江县关帝圣君庙前歃血结盟,结为袍哥生死兄弟。事后,王三春劝说何其友脱离川军,到其军中担任重要职务,操练兵马,与其“共谋大业”,被头脑清醒的何其友以“多年同袍情深,不忍一朝分别”为由婉拒。其实,何其友在内心认为土匪杀人放火,祸害百姓,不得人心,势必不能长久,因此拒绝了王三春的招揽。1926年,何其友26岁的时候,他多次荣立战功,由班长提升到连长,随部队到广元一带驻防。

何其友在换防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川北民生的凋敝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军阀混战,官匪混战,兵荒马乱,哀鸿遍野。他常常思考生逢乱世的穷苦人何时才有出头之日,战争又何时能停止,军阀政府何时能让穷苦人过上好日子?他越想越郁闷,又想不出解救的办法,只能长长叹息。遇到可怜人,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手下的士兵有骚扰欺负百姓的,一律严惩,用绳子绑住送到百姓家里请罪。但他的做法反而受到了上级长官的训斥,责怪他的做法不合时宜。何其友总算是看明白了:打仗无非是军阀之间抢夺地盘、聚敛钱财,老百姓的子弟只能白白牺牲当炮灰,死得一点意义都没有。天天打仗,枪林弹雨,到头来,受苦的仍旧是千千万万的穷人和当兵的。

有一次团长克扣军饷,压榨士兵,何其友挺身而出和团长当面理论,逼迫团长补发了军饷。但团长怀恨在心,认为何其友坏了他的好事情,于是伪造材料诬告何其友是共产党员,并亲自带领警察局来抓捕何其友。昔日受过何其友恩惠的团长卫兵,提前向何其友泄露了消息。事发突然,他和一些意气相投的弟兄紧急商量后,决定趁着夜色,大家一起脱离队伍,回到何其友的家乡洋县另寻出路。

回乡创业
一跃成为川陕甘运输业“大哥大”
NO.1

经过七八天的长途跋涉,何其友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故乡——大江坝。可是当地农民日子更加难过,巴掌大的土地,苛捐杂税,徭役兵役,这里要一头,那里交一头,这么多的弟兄们又该靠啥谋生呢?何其友就和弟兄们商量,必须发挥自己的长项,独立自主干一番大事业。他说:“我们行伍多年,巴山川北一线地理民情我们十分熟悉,道路更是闭着眼睛都能摸到,江湖上的朋友更多,不管到哪里都有几分薄面。我们人缘好、身体好、情况熟、讲义气,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本钱。现在川陕之间贸易往来频繁,我们就往返四川陕西运输货物吧!”弟兄们异口同声说:“你当我们老大吧,有苦同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誓言已立,何其友就和他的弟兄们来到汉中,租赁门面,创建运输队,拿出军饷置办家当,添骡买马,进军运输行当,当起了“棒棒客”“背老二”。谁承想何其友顺风顺水,事业越做越大,生意越来越好,鼎盛时期占据着民国时期汉中陆路运输业80%以上的市场份额,最终奠定了汉中陆路运输行业“扛把子”的赫赫江湖地位。

何其友的运输队

明清以来,汉中与四川一直有着非常密切的经济联系,尤其是民间贸易、婚姻嫁娶十分频繁。民国时期,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扩张和繁荣,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走到了尽头,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换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当时的汉中,相对来说偏僻闭塞,仅靠汉江盈水期的短短几个月通过水路运输与襄樊、汉口实现物资交流,贸易数量十分有限,船翻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向北向南翻越秦岭巴山,靠的是人力畜力肩挑背驮,运量小、效率差、货物安全得不到保证。客观上,抗战爆发以后,四川成为大后方,四川生产的生漆、猪鬃、桐油、白酒等战略物资亟需就近寻找通道运输到河北、河南、山西等抗日前线,因此何其友的运输队可以说生逢其时。

运输行当主要是讲诚信、讲安全,只有按时把货物完好无损地送到客户手上,才能得到客户的信任,生意才能越做越旺。何其友在汉中成立运输队以来,把“诚信为本”的道理说在嘴上、落在脚上、记在心里。先后整合兼并了洋县、西乡、城固、南郑、宁强等地的私人运输队、民间运输队,把经验丰富、办事老练的镖师都收编到自己的运输队,抱团取暖,抵御风险,效益共享。十年时间,何其友和他的运输队,一凭信誉,二凭实力,三凭经他手押运的货物绝无差错,名气传遍陕甘川,许多人慕名而来请他运输货物。何其友的担脚队伍鼎盛时期曾达到180余人,5支运输队,承接着汉中地区川陕甘三省陆地贸易的绝大部分物资运输任务,是当之无愧的物流运输业“大哥大”。

何其友的运输队成员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他给队员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不耍钱(赌博)、不吃烟(吸食鸦片)、不逛窑子(妓院)、不拜山门(加入土匪组织),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必将受到严厉处罚。何其友按月给队员发放薪资,有时直接送到家属手里,经常接济困难队员,在穷苦百姓心里享有崇高的威望。

险象环生
冒死为红军转移军事物资

最值得何其友一生骄傲和自豪的,便是他曾经为川陕革命根据地和红四方面军多次转运过军事紧缺物资。

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进入川北后,军事物资相当困难。后来杨虎城麾下驻汉中38军孙蔚如部同红四方面军私下达成了秘密协定,互不侵犯,互通有无,和平相处,临阵只放空枪,红四方面军可以来汉中采购紧缺物资。驻38军参谋武志平同志(中共地下党员),通过时任38军书记官的杨信甫(汉中著名书法家,洋县龙亭人)介绍,找到了何其友,对他说:“我们有一批物资需要你们送往四川通江,事关紧要,绝对不能丢失。听闻你为人厚道,言出必行,我才专门来找你。”何其友说:“既然是老乡介绍,就是对我的信任,货在人在,保证安全送到,让你们满意。”

何其友极为重视这一批物资,亲自出马押运,他利用与川北各方面建立的良好关系,顺利完成了押运任务,将重要物资按时交给了红四方面军。据何其友回忆,1933年到1934年,先后为武志平押运物资达五次之多。何其友知道干系重大,不容有失,每次都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第一次最为惊险,因蒋介石严令川军进剿红军,川北田颂尧、刘存厚、邓锡侯等军阀部队对川陕人员往来盘查十分严格,幸赖军中好友周旋,花去许多银元打点,方能安然度过。

运输队载着货物横渡汉江

又过王三春所设明岗暗哨多个,最为困难。因王三春在红四方面军过境万源的时候,双方曾经达成过友好协定,但后来王三春又出尔反尔,袭击红军后卫部队,想邀功请赏,反被英勇的红军一顿猛打吃了亏,所以王三春对红军颇为忌恨,在其控制的巴山万源一线盘问尤甚厉害。何其友为确保万全,昼伏夜行,专走荒僻小道,尽量避开盘查哨口。往往为了躲避一处哨口,要多走二十几里山路,汗流浃背,锐利的岩石割破脚掌鲜血淋漓;所有人精神高度紧张,骡马一律衔环包蹄,不敢发出一丝声音;只吃干粮熟食,严禁点燃烟火,以免引人注意。七八月间,丛林中蚊虫肆虐,旱蚂蝗钻到身上,撕出来浑身是血;遇到暴雨闪电,油布用来覆盖布匹弹药,人都变成了落汤鸡,凡此种种艰难,不一而足。遇到山贼土匪,皆靠沉着应对,以江湖交情化解,事后通身冷汗,幸喜有惊无险。到了通江县红军本部,何其友才知道自己是在给红军运送物资,红军首长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亲眼目睹红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打土豪分田地,是穷苦百姓自己的队伍,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何其友曾向一位红军首长表明了想参加红军的愿望,但这位红军首长对他说,当前替红军转运军事物资更有意义。何其友把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此后的四次押运都是自觉自愿无偿押运,不但没有收取任何费用,连路途中遭遇盘查、上下打点,都是何其友自掏腰包。每当红军领走物资的时候,何其友心里总在默念: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为穷人谋利益,是我们老百姓的队伍,我应该克服千难万险把物资按时送过去。

1935年夏,何其友孤身一人前去通江县寻找红军,想参加红军为穷人打天下。因红四方面军已于1935年春撤离四川,北上甘肃,何其友无奈返回洋县。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何其友卖掉自己在汉中等地的六间货栈,踊跃捐钱捐物,并发动工友和当地百姓出钱出力支持抗战。汉中解放后,何其友把自己一手创建的三大运输队和多间货栈一起交给了国家。

解放后,何其友曾担任汉中市搬运队队长、汉中市政协委员、汉中市交通局参事等职务,被表彰为民主爱国人士。1975年4月,何其友病逝于汉中,去世前他告诉儿女们:“我死后不要给政府添麻烦,把我送回老家磨子桥镇白家店就近入葬,不要铺张浪费。你们应该勤俭持家,要多为国家做贡献才是。”这就是何其友生前对子女的最后嘱托。

来源:各界杂志2023年第8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3-9-21 02:29:45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8-5 22:59 , Processed in 0.00914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