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子偷拿溥仪的一张“破画”,8年后父亲10元卖掉,今却价值2个亿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02:47:4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儿子偷拿溥仪的一张“破画”,8年后父亲10元卖掉,今却价值2个亿                                                        2023-10-31 10:16                                            

发布于:天津市
   
      “我不懂事的时候,情形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从我懂事以后就时常听说,宫里发生盗窃案和火灾”。
“到我结婚的时候,连皇后凤冠上的珍宝都变成了赝品”。
末代皇帝溥仪,曾在《我的上半生》中,回忆过皇宫里的种种不为人知的琐事,他曾坦言,皇宫里的珍宝是举世闻名的,即使被“洋鬼子”洗劫多半,可在皇宫大大小小的房间里,却依旧隐藏了很多箱,封存了上百年的稀世珍宝。

图1
可后来世道变了,皇宫在王公大臣和宫女太监们的眼中,失去了以往的威严,那些被贴了封条的宝贝,也被他们用“明争暗抢”的方式洗劫一空。
甚至连溥仪自己也曾想方设法,转移那些祖上留下来的宝物。该如何形容那种暴殄天物的情形呢?
就好比,自己家建造了几百年的老房子,看似宏伟壮丽,可厚重的墙壁和高耸的中华柱里,已满是苟且偷生的蝼蚁。
关于皇宫里的宝藏丢失多少,毁坏多少,我们无法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至今市面上流通的许多古玩字画,大都是那个年代经过宫女和太监的手中流传至今的。
其中沈周的《青园图》,就是一位老农的儿子,在宫里当差之时偷出来的,可惜的是他们根本不懂字画的价值与意义,以至于将字画置身于尘埃之中多年,末了还因为家庭困难,以10元的价格将字画贱卖,而殊不知,那幅字画至今已价值2亿元。

图2
那么老农的儿子到底是如何盗走字画的?那副《青园图》最终花落谁家?清宫里的宝物最终流向何处?如下奉上。
伪满洲国倒戈,国宝惨遭哄抢
1932年,溥仪为了延续真命天子之位,在日本的扶持之下,于吉林长春建立了伪满洲国。届时紫禁城已经没有爱新觉罗世家的容身之地,溥仪携家眷迁往长春之余,也带走了祖上留下的,大大小小的上百箱财宝。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他钦点的侍卫与宫女。
既然是“卖祖求荣”,那溥仪当真敢将盗运而来的宝物,堂而皇之地暴露在众人面前吗?那自然是不敢的,因此在伪满洲皇宫“登基”之后,溥仪特意在一座两层小白楼里,以作书房为由,藏起了那批稀世宝藏。
除了跟随他前往长春的贴身宫女和太监们,对此事略有所知之外,那些挂着职位吃空饷的官员们,一概不知。
但他们知道溥仪的书房里,满是字画,有先帝遗留下来的,有其他官员赠送的,还有日本外臣敬献的。

图3
抱着这批珍宝,溥仪在伪满洲国的皇宫里,锦衣玉食,偷闲躲静,除了做一只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之外,生活里的一切皆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决定。
他不知道这“皇帝”还能做多久,也不知道,战争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模样,但他唯一可以确信的是,不管结果如何,只要保留着那一屋子的“家产”,他的后半生就不会太难过。
可想法是丰满的,现实往往很骨感,自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以来,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地位,便岌岌可危。恍惚间连溥仪也感觉到了“死亡”的气息。
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政府不战而败。
溥仪将祖上流传下来的“黄田三联玺”,缝进棉袄里,便起身逃往日本,届时那匹藏在小白楼里的古玩字画等宝贝,便也成了彻头彻尾的“身外之物”。
当宫人们发现这座神秘的“小白楼”中,蕴藏着丰富的国家宝藏之时,顿时心生歹念,紧接着便直接将那些平日里,可望而不可即的宝贝们一抢而空,有人扛走了乾隆花瓶,有人抢走了金丝楠木做的匣子,还有人顺走了一箱子的古籍。

图4
当一些后知后觉的侍卫们听闻此事,赶到小白楼时,已经是另外一番景象了,那散乱一地的纸张,分不清是古籍还是溥仪的笔记,那碎了一地的瓷片,分不清是永乐年间的还是宣德年间的。
那横七竖八的红木靠椅,还有溥仪办公桌上的抽屉,都像长了腿似的,遍地都是,那些分别珍藏了各个朝代古籍的书架,好像地震过那般,残垣断壁地躺在地上,仔细看那些书本,甚至还有好多,只剩下封皮。总之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一地鸡毛”。
何成山大概是所有侍卫当中,最后一个知道“小白楼”的人,当他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想,赶到小白楼时,眼前的景象无一不在向他警示着:“这里被炸过”。
尽管何成山略感失望,可不知怎的,忽然又产生了一种十分强烈的心理:“万一还能捡漏呢”?
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何成山一路踩着分不清真假的破碎纸张,摸索着爬上了二楼。他叮咛咣啷地四处翻腾着木柜和桌椅,还将墙角里的花盆也翻了个底朝天,紧接着又在各个狭窄的犄角旮里,四处寻摸着残留的“宝物”。

图5
可惜只找到一樽矮小的紫砂壶,可即便如此,他也像得了稀罕物似的,将紫砂壶紧紧揣进怀里,而后又颠颠儿地向其他房间开始“扫射”,可折腾了半晌,除了两卷不知所绘何物的画卷,连一件“值钱”的老物件都没能发现。
原本何成山是不懂字画的,当差多年也没有读过书和认过字,但他知道皇家的人各个视墨宝如珍品,因此那卷《青园图》就这样鬼使神差般地流落到了何成山的手中。
可你以为何成山会将这幅画卷当作宝贝似的珍藏起来吗?并没有,他只是不甘心空手而归,才顺带将两幅画卷一起捎回家。
好巧不巧,逃荒回家的途中,何成山又遇到了一起当差的老乡,狼狈不堪地招呼他一起上路。
与老乡一无所有的惨状相比,何成山忽然觉得自己也没有那么不堪,于是在自我安慰的同时,还顺带送了一幅画给他的老乡留作安慰。
等到他返回家中之时,还没来得及与父亲嘘寒问暖,却遭到了父亲劈头盖脸地一顿数落。父亲责怪他不够机灵,没有拿点值钱的东西回家,就只带回了一副破画卷,还有一把不知道真假的破水壶。

图6
显然,与那副不知所云的画卷相比,水壶至少显得有分量,而那副画卷最终被丢在了窗台上,一扔就是8年。
儿子客死他乡,老夫贱卖字画
自打日本人宣布投降之后,内战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席卷开来,何成山得了几件宝贝,在老家的日子也没有多好过,颗粒无收的庄家和体弱多病的父亲,都让何成山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眼下伪满洲国已经不复存在,那些宫里走出来的旧人也没了生活支撑,可他们毕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又怎会苟且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小破山村里。
于是何成山携同宫里一同当过差的老乡,一起到海外寻找求生之路。
可在国外的生活,也并没有比国内好多少,加上他们是中国人的身份,在海外的处境便更加艰难了,好在何成山和老乡吃惯了苦头,只要每个月有钱寄回家。

图7
他们不在乎工作有多累,可一年两年干苦力还可以支撑,但时间长了,总是会累积出病端,在那个劳动力极其丰富又廉价的年代,生病的人,总会让那些渴望工作的人“虎视眈眈”。
何成山不敢抱怨,也不敢休息,只是不停地在劳累中康复,也在康复中反复累积病根。
终于,何成山还是累倒了,这样的苦日子总算到头了,只是可怜他那个年迈的老父亲,以后不知道让谁送终了。
可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病死在国外,总会给人一种灵魂无归处的感觉,因此,何成山的老乡,不得不将这个噩耗告诉他那个体弱多病的老父亲。
然而更悲惨的事情还在后面,何成山的老父亲竟拿不出一分钱帮儿子收尸,因此,只能烦劳何成山的同乡,在海外寻个荒凉之地,将儿子草草安葬了。
残忍吧?可这种事情,却是在那个流离失所的年代里,随处可见的现象。自打儿子客死他乡之后,何老头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意志也渐渐开始变得薄弱起来,虽然他老来丧子,可真的到自己要撒手的那一天,求生欲也变得愈发强烈起来。
那方紫砂壶,不知在何时,已经被老朽当掉了,且看他日渐好转的身体,就知道一定换了不少钱贴补自己。
如今唯一能证明他儿子存在过的痕迹,大概就只剩下窗台上,那一副沉积多年的画卷了。

图8
一日,老朽的近亲,吕氏偶然登门造访,在这间漆黑老旧的房屋里,他远远地看见窗台上,突兀地躺着一幅字画,抱着好奇的心理,吕氏拿起那卷字画,弹了弹上面积压着的灰尘,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
当他解开扎带,展开画卷之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只见这幅画,墨色浓润,气息十足,虽然被糟践了多年,可画中展现的人物生活场景,却依旧栩栩如生。
吕氏甚喜,没想到何老头的家里居然有这等宝贝,当真是“暴殄天物”。
可转念一想,何老头什么也不懂,与其将这幅字画扔在窗台上生灰,倒不如随便出个价钱买回来的好。
众人一定以为何老头就此将画卖了吧?实则不然,他不仅不卖,还将此画作为纪念儿子何成山的物件,保存起来,谁也不愿给。
可吕氏既然已经惦记上这幅画,自然也没有善罢甘休的道理,于是便假借“鉴赏”为由,从老朽的手中骗回了这幅画。
可吕氏为何非要得到这幅画?在得到这幅画之后,究竟又做了哪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且听分解。
那日,吕氏从何老头那里骗回了画之后,仔细研究发现,这幅画居然是明代画家沈周所作的《青园图》,一想到如此宝物,让一个老头糟践了,就越发觉得可惜。

图9
于是吕氏便心生一计,将画卷的末尾的题词与印章部分截掉,换上其他字画的落款,而后将老朽的画重新装裱一番,又假装无事发生过。
可你以为吕氏是因为想要保护名画,才出此下策的吗?实则不然,这吕氏虽然精通字画和装裱技术,可骨子里却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人。
他截取完《青园图》的后半部分之后,便直接拿到古玩城卖了300块钱,而后又将剩余的画卷,神不知鬼不觉地还给了何老头。
可那何老头目不识丁,只见得画卷原封不动地回来了,便再也没有仔细浏览过一回。直到他身体每况愈下,急需用钱,何老头再也无法正视儿子留下的唯一物件。
于是便直接将其拿到书画店,以10块钱的价格卖给了书画店老板。如此说来,这才是真正的“暴殄天物”。
沈周真迹问世,如今价值2亿
基于此画的遭遇,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想,那些本来就面临损坏的画卷,在被有心人盗卖之后,变相地证明的证明了,画卷的市场价值和受保护的程度呢?
大抵是的,因为那些经过买卖的画卷,虽然被一些人当作获利的筹码,却也为那些名画,间接找到了更好的宿主。
尽管那副《青园图》被一分为二,尚不知当下境遇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两幅残卷,一定得到了妥善地保管和安置。

图10
1961年,书画家陈忠远,偶然间在民间发现了这幅孤零零地《青园图》残品,他仔细端详了这幅作品,总觉得题词与落款都来得有些莫名其妙,以他多年的鉴画经验而言,他一眼便能看出,这样的题词和落款势必会有一副精美绝伦的画卷做衬托。
因此,他断定这幅残卷一定不是完整的作品,或者作品的另一部分已经被其他玩家收藏,再或者被店家藏匿起来了也不一定。带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陈忠远仔细询问了店家,这幅藏品的出处,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店家一时也无法记起这件藏品是何时经手的。
而后在陈忠远先生的再三追问之下,店家绞尽脑汁,终于回忆起了8年前的一位吕姓男子,曾与他交易时的场景。
陈忠远大喜,他顺着买家的指引,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当年转卖此画的当事人。吕氏尴尬至极,因为旁人并不知晓他是如何得到此画的,只有他自己知道,这其中有多少见不得光的丑事。

图11
可耐不住陈忠远先生的威信,吕氏只好将画卷的出处和缘由一并告知了对方。
经过吕氏的引荐,陈忠远又来到了何老头的家中,可8个年头的光阴,早已将何老头打磨成了,一个一问三不知的愚钝之人。吕氏甚是欣慰,如今即便他开口向何老头承认偷盗了一部分的画卷,怕是何老头也听不懂他究竟所云何事。
后来还是在陈忠远先生的耐心引导下,何老头这才回忆起那幅消失多年的画卷。据
何老头回忆,当年他将那幅画十块钱卖给书画店老板之后,就再也没去过那家店了。
这些年他依旧清贫,身体也没有因为,那卖画得来的10万块钱而就此好转,可总算还保住了一条命,至于那家书画店到底还在不在,只能由陈先生一人前往验证了。
好在“皇天不负苦心人”,陈忠远先生终于在何老头的记忆里,找到了当年收画的那间店铺。
幸亏画行还在,否则在中国这座庞大的古玩市场里,究竟要前往何处才能寻找到沈周的真迹呢?当陈忠远先生向画行表明来意之时,他翘首期盼的沈周画卷,终于出现在了眼前,可令他颇为遗憾的是,这幅画卷因为没有真迹的题词和落款,竟然也未能得到有效地保护,与另一家商行里的落款和题词画卷相比,这幅卷宗倒显得“苍老”了很多。

图12
且不说那纸张没有得到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的处理,就连防潮和污垢,的工作,都没有实施到位。尽管陈忠远先生十分痛心,但还是为找到了《青园图》的全卷而感到欣慰。
后来在陈忠远先生的多方沟通之下,他以500元的价格,收藏了两幅残卷,并开始着手修复这幅巧夺天工的稀世珍宝。
可想要在短时间里修复一则百年名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加上那个年代的文物保护技术远没有现在精湛,光是清理画卷上的污垢都耗时了几个月之久。
好在这幅残卷,仅仅是被分割而不是被蹂躏,修复工作尽管艰难,却也在时间的不断推进之下,渐渐恢复“完整”之身。
如今时隔半个多世纪,这幅完整的《青园图》,已经陈列在旅顺博物馆,并跻身于国家一级文物的行列,且初步估价已经达到了2亿之多。

图13
如果何老头当年不那么肤浅,他的儿子也没有因为生计客死他乡,这一副《青园图》会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或平步青云?或衣食无忧?一切皆有可能
但换句话来说,即使父子二人依旧健在,也未必会识得那幅画的价值,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格局决定着他的出路,当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之时,也断然不会器重这些身外之物。只是可惜了那些文物,他们大多数流入海外和民间,也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反复经历着如《青园图》的这般遭遇。
文物的流失的惨状,引发诸多深思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他富饶的土地下,和历届君王的宫殿里,都珍藏着无数稀世珍宝,可话到此处,定会有人不解,为何中华文明的产物,会受到列强得如此“青睐”呢?他们懂得“青花瓷”的价值吗?
他们知道“清明上河图”所绘何物吗?他们知道那些被烧毁的画卷当中,有多少是千年难遇的珍品吗?
他们不知道,但是他们知道我们的文物是好的,是有年份的,是有文化底蕴的。因此嫉妒不来的便明抢,抢不走的便就地销毁。

图14
以至于让数以百万计的文物流入海外,让无法估量的珍宝消失在华夏领土之上。如今想起那座被毁灭的圆明园,更是悲从中来。
尽管我们的土地下,埋葬着数以万计的古墓和宝藏,可属于中华民族最壮烈的那一部分记载,却早已经随着战争的脚步,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就沈周的《青园图》来说,在历经波折之后,还能完整地保存在博物馆供人观赏,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有许多甚至无法估计的名家画卷,还没来得及观赏便被肆意销毁,或者在无知者的手中当作玩物,消失殆尽。
现在的人们虽然懂得了文物的珍贵,也有意识想要维护,却已经没有机会,接触真迹了。
可与那些肆意妄为的强盗相比,作为一名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不更应该守护自家的国宝吗?怎么会在蛮夷入侵之际,民族蒙难之时,用贱卖民族瑰宝的行为来苟且偷生呢?
如今那些被迫流入海外的宝物,还有许多散落在民间,有的在仓库里吃灰,有的在地窖里发霉,有的甚至还不如《青园图》的遭遇,想想当真是可恶至极。
只因那些西方国家的人们,从未主动了解或者愿意了解中国的历史,他们根本不懂那些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的宝藏究竟有什么意义,只道是掠夺,带走,扔一边和当作一件稀罕物,随意丢给子孙后代当玩物。

图15
尽管这种现象在当时的中国也比比皆是,可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如今的社会,已经很少出现,那种愚昧无知之人糟践文物了,相反在海外的民间社会里,却流传着大量的中国文物,他们大都不懂得保护,也不懂得鉴赏,只知道是祖辈从东方得来的,再无更多了解。
虽然现实很残酷,可还是有很多生活在海外的留学生和华侨,自发地前往民间寻宝,也有不少外国藏宝家,在中国日渐趋上的影响力之下,主动归还我国文物,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每一代中国青年都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1:15 , Processed in 0.008251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