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延安因交际舞发生的风波:贺子珍强烈反对,王实味因痛批反受其害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02:16: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延安因交际舞发生的风波:贺子珍强烈反对,王实味因痛批反受其害                                                        2023-11-10 10:39                                            

发布于:天津市
   
         1937年1月底,美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经过宋庆龄、斯诺的介绍来到了延安,准备对延安进行长达7个多月的采访。
史沫特莱的这次来访非常受我党重视,为迎接她的到来做了不少的安排。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史沫特莱进入延安的第一天,就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原来史沫特莱在第一次见到朱德老总时,她按照西方的礼节,抱住朱德老总,并在他的左右脸颊各亲了一口。
这种礼节即使是在当下的很多人看来,都会觉得难以接受,更何况是1937年风气更加保守的延安?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一事件都被传为朱德老总的脸“被洋婆子啃了两口”,甚至在一些文字记载中,也记载为朱德初次见史沫特莱时发生了脸被“啃”的事件。
史沫特莱刚一到延安就引发如此风波,这无疑意味着她在延安的日子里,将会为这座革命圣地带来更多难以言说的冲击。

传统与时尚
在史沫特莱到达延安之后不的1937年5月份,埃德加·斯诺的第一任妻子海伦·福斯特也来到了延安。
根据海伦的回忆录记载,史沫特莱是一个热情奔放,十分新潮大胆的人。
史沫特莱在延安的时候,倡导灭鼠运动、节育运动,还引导了后来引发诸多争议的跳交际舞的潮流。
与史沫特莱的奔放大胆相对应的,是延安当时还比较传统的风气。
海伦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到过一个很小的细节:在当时的延安,打口红的女士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她;一个是担任翻译的吴光伟。
在海伦的记忆当中,当时延安的女性普遍还比较保守,当地女性绝大多数都是小脚,而且女孩们也有不少正在裹足。我党内部的女性虽然不裹小脚,但是头发普遍非常的短,以至于海伦觉得很难分辨她们的性别。
有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很多人应该都见过,只是这张照片中的细节,却极少被人注意到。

上面这张照片为主席与贺子珍在延安窑洞前的合影,大家仔细看贺子珍军帽下的头发——几乎与军帽的边缘持平,比之男性确实差不了多少。实际上这种发型并不是贺子珍所独有的,而是当时延安参加过长征的女英雄们,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发型。
原因也并不复杂:这种短发型不但易于打理,同时也能避免在战斗时被长发干扰视线。
在参加过长征的女英雄们看来,化妆明显属于“小资产阶级情调”,她们不会、也不屑于用涂脂抹粉来装饰自己。
但是史沫特莱和海伦到了延安之后,带来了一种新的观点:女性在战斗之余,也可以装饰自己。
史沫特莱来到延安之后,迅速和漂亮的翻译吴光伟,曾经的演员丁玲,组成了一个三人小组。
海伦在回忆录中形容这三位独立又新潮的女性,“像旋风一样出入在各种政治、社交和群众场合”。
然而她们的这种行为,对那些走过长征的女英雄们而言,无疑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在女英雄们看来,以史沫特莱为首的三人组,明显有传播“小资产阶级浪漫情调”的嫌疑,行为作风也明显不符合传统道德的规范。
这是双方观念上的分歧,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通过沟通处理。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了贺子珍与吴光伟冲突的“吴光伟事件”。
史沫特莱到达延安之后,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采访,所以她经常和翻译吴光伟一起,对毛泽东等人进行访谈。
这种访谈的内容极为多样化,有关于哲学、军事、政治的部分,也有关于家庭、童年、爱情方面的。
而且由于当时的条件所限,这种访谈的时间并不固定,有时甚至会谈到半夜时分。
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可能还比较容易被理解,但是在那个年代不止是延安,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很容易引发流言蜚语。
更何况那时候的吴光伟还十分年轻漂亮,主席跟史沫特莱沟通又离不开她,两人几乎天天都要见面,以至于贺子珍也起了疑心。
对于这件事情,贺子珍晚年也曾经向媒体做过描述。
有一次她去史沫特莱的窑洞时,看到毛主席和吴光伟正面对面地坐着聊天,两人聊得非常热闹,欢声笑语不断,但贺子珍心里却蛮不是滋味。所以贺子珍就怒气冲冲地进了窑洞,毛主席没有反应,而吴光伟则赶紧起身让座说:“贺子珍同志,请坐,来,来。”
正在气头上的贺子珍却声色俱厉地说:“我就是为你才来的,不是为你,我也不来这里了。”
贺子珍的话让窑洞里的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毛主席愣住了不说,吴光伟也不知道该怎么回话了。

贺子珍见状并没有消气,而是转而向毛主席发火,越说越气之下就挥了几下手,手指甲划伤了吴光伟的耳朵和脸颊。
受了伤的吴光伟感到十分委屈,她也不甘示弱地跟贺子珍争吵了起来。最后还是史沫特莱出“拉偏架”,使得贺子珍吃了一点亏,毛主席非常尴尬地把贺子珍带回了家。
这件事情的后果,导致了贺子珍在1937年8月出走,而吴光伟也在随后不久离开了延安。
贺子珍在出走之前,曾经非常气愤地表示,应该把史沫特莱“毙了”,她认为史沫特莱就是一个“祸根”,而康克清等女同志也附和她的意见,史沫特莱的很多人行为在她们看来,完全就是在刻意败坏风气。
鉴于这一场风波带来的影响,毛主席在1937年9月让史沫特莱和海伦也离开了延安。
虽然史沫特莱离开了延安,她给延安带来的冲击,会因此而消失吗?

舞蹈与战斗
虽然史沫特莱1937年9月在毛主席的建议下离开了延安,但是她为延安带去的一样东西却存留了下来——交际舞。
在史沫特莱到延安之前,我军的娱乐项目主要是唱歌和对歌,几乎没有舞蹈方面的内容。
根据史沫特莱自己在回忆录里的记载,她是因为自己不擅长唱歌,所以在延安的一次高级干部会议上,她尝试着教大家跳舞。
史沫特莱对当时参与的人记载的都挺清楚;周恩来跳舞非常严谨拘束,史沫特莱称之为“像演算数学题似的”;彭德怀从来没有下过场,他只是在旁边观看;贺龙是所有人中最具音乐细胞的,他总是能够找准节奏……
后来延安盛行一时的交际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被史沫特莱无意间带入了延安。
由于当时那个年代几乎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像交际舞这种互动性强,又能活跃气氛的活动,很快就在延安传播开来。
刚开始只是在高级干部中半公开流行,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风尚。
然而这种风尚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延安女同志们的反对,她们认为交际舞是资产阶级的“毒草”,即使是在国外,也早已经被禁止了。传播这种舞蹈的史沫特莱也因此被人厌恨,甚至被人斥责为“败坏军风”。

这种斥责让语言不通的史沫特莱都感受到了压力,甚至在一次朱德老总邀请她跳舞的时候,拒绝了他的邀请。
与女干部们坚决反对的态度相对应的现状,是当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延安相对放松的气氛,以及从外地赶往延安参加抗日的年轻人极速增加的事实。
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女干部们的坚持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而且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讲,她们的一些观点和坚持,又难免有封建思想残余的嫌疑。
当朱德后来得知史沫特莱的顾虑之后,曾经直言不讳地告诉她:“我跟封建主义斗了半辈子,现在还不想罢休”。
虽然后来史沫特莱根据毛主席的意见离开了延安,但是跳交际舞的风尚,却并没有随着她的离开而停止,反而在新到延安的那些青年们的大力支持下,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趋势。
对于这种跳交际舞的风气,争论其实一直都没有停过。后来名声大噪、也是贺子珍和吴伟光之间争执最大受益人的蓝萍,曾经提出“每星期跳一次舞是卫生的”这样的说法。但却遭到了比她更早到延安,不反对跳交际舞的丁玲的嘲讽。
丁玲公开发表文章说:“有着保姆的女同志,每一个星期可以有一天最卫生的交际舞,虽说在背地里也会有难听的诽语悄声地传播着,然而只要她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热闹,不管骑马的,穿草鞋的……”
这段话给丁玲的后半生带来了很大的磨难,但是从这段话当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延安关于跳交际舞的争论之严重。

而对交际舞反对最激烈,也最有名的,还要数王实味了。
王实味自己不但自己坚决不跳交际舞,同时也对延安跳交际舞的风气极为痛恨。他在《野百合花》中直斥当时的延安是“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的升平气象”,并对当时他认为不合理的一些现象,进行了言语激烈的抨击。
王实味这种不合时宜却又非常强硬的态度,让他很快就引起了众怒。
甚至有将军直言不讳地表示,将士们在前线忍饥挨饿地跟敌人拼命,这个家伙居然在延安吃饱了肚子骂人!
王实味对交际舞的批判,不但没有得到大家的共鸣,反而惹来了很多人对他的反感。所以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的时候,批判交际舞的王实味反而成了被整的对象,后来在康生的授意下被处决。
然而王实味虽然死了,交际舞同样也没能存留下来。

1943年元旦,鲁迅艺术文学院组织宣传队学习改编陕北秧歌,在广泛取得良好的反响之后,中央宣传部开始安排他们到延安各机关、部队、学校演出,以期扩大影响。
从这个时候起,陕北秧歌取代了交际舞,成为了延安舞蹈艺术的主流。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王实味被处决一事,主席一开始是不知道的。主席对王实味的态度比较矛盾;一方面他也觉得王实味的很多观点太激进,甚至可能心怀叵测;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王实味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不能轻易处理他。
所以主席在得知王实味被杀的时候勃然大怒,拍着桌子说:“赔我一个王实味!”
不过当时康生已经调职,李克农接替了他的职务,康生又不肯出声,王实味被杀这个“黑锅”,李克农只好捏着鼻子替他背了……

结语
现在网络上提起延安交际舞事件的时候,一些人喜欢着重强调王实味“歌啭玉堂春、舞回金莲步”这两句,甚至以八卦娱乐的态度来看待这段历史。
这种态度其实是不对的。
延安交际舞事件的背后,其实是我党第一次与时代风尚产生碰撞发生的反应。
在此之前我党一直都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进行革命斗争,而延安交际舞盛行的那段时间,是我党少有条件相对比较好的时候。
在有机会有条件放松的情况下,是该“劳逸结合”?还是该继续“艰苦卓绝”?这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
是因时制宜地适当放松?还是没有艰苦的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艰苦?这其实是一个至今仍然很有争议的问题。
延安交际舞事件和之后的整风运动,对于我们理解和了解我国近代的思想发展史,其实有着十分重要且严肃的意义,我们不该庸俗地用娱乐八卦的心态来看待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0:05 , Processed in 0.00803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