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禹,人文始祖!他是怎样完成治水的?他与涂山氏的爱情凄婉动人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1 17:21: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禹,人文始祖!他是怎样完成治水的?他与涂山氏的爱情凄婉动人                                                         2023-11-03 11:43                                            发布于:天津市
   
                                大禹是夏王朝的始祖,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神性英雄之一。大禹治理洪水,庇佑天下苍生,让古华夏族先民不再因为洪灾而流离失所,他还根据治水时测绘的地图,勘定九州之边界,扩展了古华夏族的生存空间,加快了中原各氏族联盟之间的融合,可谓是功莫大焉!

大禹治水像
大禹为鲧之子。祖父是颛顼,曾祖是昌意,高祖黄帝。是黄帝部族联盟的后代,可谓是苗红根正的华夏族裔。
据《史记》记载:"禹兴于西羌",其出生地在现今的四川省靠近岷山的汶川一带。上古时期,汶川地区因为天气湿润温暖,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动植物种类繁多,还盛产一种叫"夔牛"的动物。《山海经·中山经》也记载:"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兽多犀象,多夔牛。《礼记·明堂位》也记载有:"夏后氏之绥",这句话意思是,夏族的象征旗帜都画有牛尾。上古时期,出于对山川神灵和动物的崇拜,各个氏族大多都是用动物作为本氏族的图腾来崇敬。而夏氏的这种旗帜也就是氏族的图腾徽号。
至于夏部落一开始为什么没有跟随黄帝部落东迁到中原,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夏部落和中原各部落之间还是存在着紧密联系和人员交流的。禹的父亲鲧就被尧征召,治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之中,由于方法不对,鲧并没有治理好洪灾,反而引起洪水的更加泛滥。舜帝继位后,将鲧放黜到羽山。
鲧被放黜的原因,就是上古时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整个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都是洪水泛滥。鲧面对全局性洪水蔓延的情况,单纯采用对待局域性洪水用的堵截手段显然是不行的。所以他治水失败了。

建国以后在出土的四川三星堆、成都金沙堆、浙江余姚河姆渡等上古时期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这些代表黄河流域文化、古巴蜀文化和古越人的文物都无一例外见证描述了这场洪水的凶猛。也证实了大约距今四千年左右大洪水的真实性。这就是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
大禹成年之后,就率领部族民众沿岷江而下。之所以迁徙,原因之一就是原有的生存环境已经变得恶劣,岷江泛滥成灾。原因之二也是治水,禹准备继承父亲没有完成的事业。他也知道,这份担子的重量。治水成功,可以解除天下百姓的忧患。如果不成功,恐怕会重蹈父亲的前车之鉴。
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治水拉开了帷幕!
大禹首先是疏通岷江,开辟前进的道路。《尚书·禹贡》中记载: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大禹鉴于以前治理岷江的前辈们经验,根据地势高低和水流的特性,在摸清了洪水的走势和流向之后,采取了堵不如疏的方针。因势导利,在低处开挖河道疏导,开山挖洞,疏通河道。他率领各部落人民在岷江出峡处附近进行疏导,另辟蹊径的在岷江东侧开凿一条叫沱江的新河流来分流减灾,基本消除了岷江的水患问题。
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与部落民众同吃同住。自己吃着最粗糙的食物,干着最为繁重的活动。年轻的族长逐渐名声鹊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随于他!
岷江的疏通,并不代表着长江的水患解除。三峡地区由于山高谷窄,出水不畅。也严重的影响了洪水的下泄。成都平原还是面临着随时洪涝的危险。于是,大禹来到三峡地区。这应该是大禹最初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次行动,由此在三峡地区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话剧。千百年来为后人所传颂。

(备注:笔者一家之见,上古大洪水期间,三峡地区可能像08年汶川地震时产生大量的堰塞湖,大量山体泥沙堵塞江面,阻碍了水流的下泄,需要人工疏通才能排出洪水。三峡地区修建大坝之前,有泄滩、青滩、崆岭滩等几十处险滩露出江面,就是泥沙淤积后遗留的明证。)
大禹在三峡地区的重大活动概言有二:一是继续治水,二是谈婚论嫁。
大禹迎娶了三峡地区涂山氏族长的小姐为妻!起因应该是部落之间的联盟。古代,两个部落联盟的最好方式就是联姻!而大禹也因为岷江治水成功而声名远播,涂山氏部落的族长就把自己最为出众的女儿嫁给了他。
《尚书·皋陶谟》说:禹"娶于涂山"。
《史记·夏本纪》也记载:"禹曰: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涂山氏是上古时期一个古老强大的氏族联盟。但开始涂山之地在何处,历代学者都聚讼纷坛。
《水经注》:"江州涂山,有夏禹庙、涂后祠。"《大清一统志》称"涂山有四:一者会稽,二者渝州,三者濠州,四者宣州当涂"。
此四地的涂山后来经蒙文通先生考证,应以渝州(今重庆)为是。他说:"《吕氏春秋·音初篇》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妄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及《周南》、《召南》。'在诗三百篇里,《周南》有汝、汉,《召南》有江、沱,必须要在江、沱、汝、汉这个区域找涂山是一定不移的。但是在这一二南区域找涂山,就只有巴县的涂山了。禹兴于西羌,娶于涂山(巴县),是很有道理的。而近代出土的古巴蜀文化遗址屈家岭和石家河也证实了在上古时代三峡一带(重庆到宜昌)有大量人类氏族聚集活动的证据。专家估计应该是古时涂山氏的活动遗迹。蒙文通先生的考证,简炼明晰,实为经典之论。

而在古籍与民间传说中,禹与涂山氏的婚姻起于浪漫,终于悲壮!
《吕氏春秋·音初篇》有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短短四个字,现代的歌词唱出来就是:"我一直在等你呀!这可能是记录最早的三峡时代的情歌了。像极了巴女浪漫、多情的性格。也道尽了新婚之妇对于自己丈夫的无尽思念! 后来在民间传说中,重庆(江州)朝天门长江中有石名夫归石,又名望夫石,就是涂山氏望禹归来的意思。
但是在那个洪水滔天,人命如蚁的时候,任何的儿女私情都会让位于一边,毕竟家国安危更为重要啊!

大禹婚后第四天,就忙于治水去了。《华阳国志》就记载:"禹于涂山,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大禹为了尽快的打通洪水出峡的通道,日夜操劳,奔波劳累。以至于他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一次,他路过家门,看见涂山氏已经怀孕几月,正在劳作。他来不及与妻子联系,匆匆而去。
第二次,涂山氏已经生下了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启。大禹也来不及看看自己的孩子。也匆匆而去。
第三次,大禹第三次路过家门时,他的母亲和涂山氏已经在家门口痴痴地看着自己,涂山氏怀中的孩子,已经会和自己打招呼了。但他还是没有进屋,只是向母亲和妻子挥了挥手,又匆忙离去。
多年的付出,三峡的淤积终于疏通,长江之水沿三峡飞涌而下,直奔大海而去。从此,天府之国再无洪水侵害。此时,离大禹和涂山氏结合已经过去了八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回到家中,自己的儿子启已然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疏通长江水道,为大禹和夏族带来了崇高的声望。禹准备带领族人继续出三峡北上,毕竟故土被洪水淹没。虽然洪水退去百十年内难以恢复,必须另外找一个富饶的地方来休养生息。另外,黄河流域的水患还没有消除,大禹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此时巫山地区的涂山氏部族联盟大部分也愿意服从大禹的领导,一起北上。但是,涂山氏部族内部发生了一些变故,少部分人不愿意接受大禹的领导,从而导致了禹攻云雨的事件发生。《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据袁河先生考证:云雨之山即巫山。"云雨"应为方国或氏族名,而在巫山一带居住的应是涂山氏族的一支无疑。上古时期,氏族间的联合与争斗是经常发生的。这种斗争的结果,往往导致氏族联盟的发展或分裂。
但是大禹凭借自己崇高的威望和大禹族的强大战力迅速的平定了涂山氏族内部,攻灭了巫山附近的几个氏族反对力量。把涂山氏族纳入了自己的部落联盟之内,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从此,在大禹在与涂山氏的相互融合下,一个强大的新夏族逐渐形成了。
正如黄帝氏族对于昆仑山的崇拜一样,巫山,这座涂山氏族的居住地,也成为新夏氏部落联盟心中的圣山。在夏王朝,巫山始终是他们对山川神灵顶礼膜拜最重要的一环。夏朝君主启,就多次到巫山地区进行祭祀活动。
《竹书纪年》亦云:"(夏后启)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天穆之野。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夏启即帝位之后,曾巡狩"天穆之野",重游祖先的发祥之地,并且搞了一次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九歌、九韶就是为纪念先祖而创作的。

多年的治水经验,坚毅的性格特点。大禹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治水专家。北上途中,他一边勘定地方界限,一边帮助其它氏族开挖水利工程,继续自己的治水事业。渐渐的,禹的名气在中原越来越大。年老的舜听到他的事迹,全权委托他中原治水的任务。
大禹还是采用顺应天地自然,高处培土,低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增开人工河道等方法,让洪水能更快的通过。历时多年,终于"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川",把中原大地上的河道疏通,使洪水由经湖泊河流汇入海洋,有效治伏了当时的洪水灾害:"以告成功于天下"。
九一直是中国古代表示数目的极限,史记中屡次提出,也侧面证明大禹在抵御洪水之中疏通河道之多,作用之大。于是乎九州归心,四海会同。舜有感于禹的功劳之大,举荐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史记夏本纪如是记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中国上古第一个朝代,夏朝正式的建立了!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原因首先是他怀着必胜的坚定决心,和畏天悯人的博大胸怀。全心全意,亲力亲为。以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其次,因势导利,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水方法。在父亲治水失败的基础上他改变思路,采用了疏导之法。千百年来,人民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不断的总结发展,最后战胜自然界!
如果说黄帝的兴起是奠定和塑造了古华夏族的起始和血肉,那么大禹的兴起则为古华夏族注入了灵魂,即人定胜天、永不屈服的精神和仁爱天下、以人为本的心胸。千百年来从古华夏族到汉民族,又到现代的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或者外敌入侵的面前,历劫不死的中华文明都遵循着这种的精神。无论是九江抗洪时候解放军"誓与大堤共存亡"的悲壮誓言,还是淮河王家坝村民"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付出!中华民族在洪水面前从来都没有退却过,无时无刻在闪烁着大禹精神的光辉!
#历史上洪灾与治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7 08:37 , Processed in 0.00821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