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适《四十自述》中的严师与慈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09:0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胡适在《四十自述》的序中开头便说“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所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后文中提到“我的《四十自述》,只是我‘传记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最后又讲到“我们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这算是他成书的原因的总结。

整本《四十自述》所撰写的内容实则比较少,文本分节也很清楚,序幕为母亲的订婚,是以小说题材进行书写的;第一节为自己在家乡九年的学习生涯,也算是童年的记忆,先简述了关于父亲母亲的简单的背景,接着接到自己到学堂念书的经历、自己阅读的经历、童年生活的经历;第二节则是主要叙述自己从小的拜神生涯和自己无神论的形成,也可见无神论在胡适思想中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三四节则叙述自己在上海求学的经历;第五节是出国的过程。胡适将自己四十岁的生涯分为三段:留学以前、留学的七年、归国以后,而在这本自述中,只讲了出国前这一段。

胡适一八九一年出生,三岁零几个月的时候开始在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到上海读书,在上海呆了六年,十九岁左右出国,在美国留学七年,先后在康奈尔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一九一七年寒假听从母命与江东秀结婚,一九一八年母亲去世,次年有长子……

从其生平经历可以看出,他所叙述的这一段主要就是年少时的经历和在上海的求学经历,大部分都是他的学业和思想发展的记述,也兼有一少部分儿时的趣事。其中除了学堂之外,母亲对他的教育成为很重要又独立的板块,也可见母亲对胡适的影响之大。

(一)             概述

书中胡适对于母亲的描写集中于序幕中母亲与父亲订婚的描述与九年家乡教育中母亲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同时在讲述自己关于无神论的趣事中讲到母亲,以及在上海求学过程中堕落又混乱的日子终结时写道自己的心理,想起“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诗句,又想起自己的慈母,过了精神上的一次大转机。从这一细节也可以看出母亲在胡适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胡适对母亲的感恩,因着母亲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而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不敢有任何的疏忽与辜负的心理。

在前几节对于母亲的集中描写中,又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的事情:

三个人的团居生活

为“我”争取读书机会

母亲特殊的学金

母亲对“我”的教训

母亲应付索债人

母亲处理家庭矛盾

母亲的“刚气”

母亲教我诚心拜佛

我“醉了”的胡闹

文中对母亲较为概括性的语句则为“我母亲望我念书的心很切”“我的母亲管的严厉”“我母亲渴望我读书”“我母亲也不准我和他们乱跑乱跳”“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我母亲爱我心切”“我母亲盼望我读书成名”,如此简单的语句,胡适在书中重复了这么多次,所以总是给人感觉他好像一直在写自己的母亲,写自己的母亲时所包含的感情实在是太多,经历也太多,以至于会无从写起,所以每次描写必定会有这样的一句看起来近乎重复的话语,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与谢意的时候,再没有什么比直抒胸臆来的更加直接与可靠了。而母亲在胡适心目中就是严师与慈母,他在提到自己的母亲的时候,总是以我的慈母来称呼,而母亲对胡适严苛的教训也是他最深刻的童年经历之一。

(二)             母亲的婚姻

序幕中《我的母亲的订婚》一节颇带传奇色彩。从太子会进行描写,三先生人未露面,先体现其威严与名声,顺弟则有所耳闻,进而又见到三先生。顺弟被月吉先生一眼相中,并留下生辰八字,到后来的说媒提亲看八字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但其中顺弟的形象值得注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胡适自己的猜度与想象,却体现了胡适先生对于母亲的真实看法。

文中的顺弟是孝顺而善解人意的,“她常常恨自己不是男子,不能代她父亲到溪下去挑石头。她只能每日早晚到村口去接她的父亲,从他的担子里捧出一两块石头来,拿到屋基上,也算是分担了他的一点辛苦”。顺弟同意嫁给三先生除了三先生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气场外,更是因为想要减轻父亲的重担,对家里有所帮助,即使被母亲误解了,也只是自己流眼泪而不去辩驳。这是胡适对自己母亲的理解与对母亲同意这门婚事的解释。胡适大胆而浪漫的想想,使文中的顺弟成为一个令人喜欢,乖巧灵动的女子。

在石原皋的书中描写胡适的母亲嫁与其父的情景,是胡父听闻顺弟贤惠,专程去看人,两人只远远的见了一面,胡父十分满意就请人说媒,顺弟的父母确实与顺弟商议,顺弟说“不怕年纪大,只要寿年高”并用一个吉兆的梦劝得母亲的同意,为使其先入为大而急娶。

在《四十自述》这本书里,唯一只有一段所展现的是母亲较为幸福的生活,那就是结婚后父亲把母亲接到上海同住,父亲很爱母亲,每日教她认字读书,这几年的生活是很快乐。而在后文,母亲在教育胡适的时候所说的“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顾”也足可见母亲对付父亲的爱与敬佩。在讲母亲有时候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是对“给某人好处”的反驳,母亲一直忍耐着,却在这一点上体现出其不能纵容的地方,也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紧接着的便是父亲的死亡,母亲听到死信,身子往后一倒,连椅子倒在房门槛上,父亲的死也使母亲在家中处于更加艰难的地步,这一点也一直是胡适心中对于母亲的歉疚与同情,他从小在母亲身边看着母亲的无奈,但又无力对母亲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帮助,也只能尽做儿子的本分,尽量使母亲满意。

书中同样有着相似的重复“我父亲死时,我母亲只有二十三岁”“这样的一个家庭里突然来了一个十七岁的后母,她的地位自然十分困难,她的生活自然免不了苦痛”“我母亲二十三岁就做了寡妇,从此以后,又过了二十三年。这二十三年的生活真是十分痛苦的生活,只因为还有我这一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我的渺茫的不可知的将来,这一点希望居然使她挣扎着活了二十三年”“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苦痛,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如此的重复与概括,是胡适先生无意之间的强调也是他对母亲的伟大与性格的宽厚仁慈的一种赞扬,甚至是无比的佩服之情。

(三)             母亲对“我”的教育

母亲对我的教育无疑是母亲对胡适影响最大也是胡适先生着墨最多的部分,一是母亲对于胡适读书求学的看重,二是母亲对于胡适做人方面的教导与影响。

最有力的一点体现就是母亲给老师的学金非常优厚,第一年就送六块钱,以后每年增加,最后一年到十二块,这在家乡打破纪录的学金数额,也给胡适带来巨大的好处与影响,原因就在于老师会一字一句的给胡适讲清楚意思,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待遇才使得胡适的读书不显的太过枯燥,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爱上了读书学习,甚至影响一生。这是作为旧时代的母亲最有魄力,也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足以看出她的大度及与一般家中女子所不同的地方。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给别人听的。也很是能体现母亲的与众不同之处。母亲会在倾城时候把胡适叫醒,对他说昨天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犯的事情大的时候,会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然后行罚。但是不准胡适哭出声来。在旧时候贫苦的积压下,孩子的教育受到重视的本就比较少,而且很多情况下的打骂也都是看父母心情,都是台面上的过场,并不在乎是否有真实的效果与改变,也就是所谓的“借此出气给别人听”,即使是现在,这种情况也是非常常见的,胡适母亲的做法相当于对胡适每天行为的总结与纠正“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这样日日的熏陶也必定会使胡适时刻谨记,而且不在别人面前打骂也使少时的胡适就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显得狼狈不堪,而是更加有读书人的样子与自尊。

胡适十一岁的时候,母亲还是忍着屈辱询问二哥和三个关于胡适读书的事情,财政大权在二哥手里,母亲不敢得罪他们,只能自己回屋掉眼泪,而胡适去上海读书的时候,她装出很高兴的样子,不曾掉过一滴眼泪。胡适多次感慨自己离家后就很少再见到母亲与母亲同处,这也是一个业已成年的儿子的无奈与慨叹,但是同时又知道自己就算以后,也无法在膝前尽孝的无助与凄凉。

母亲对于胡适的教育,不仅在于对他的严格要求,还有性格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来源于胡适的母亲对于家庭矛盾的处理。

由于大哥吸鸦片烟,赌博,花钱无量,到处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家中就会来一群要债的人,大哥就躲避开不回家。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情,只当做看不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的时候,才出去邀一位邻舍本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点钱。债户走后大哥才敲门进来,母亲从不责骂,因为过年也不会生怒气,才过个好年。

在这个大家庭中,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也事事容忍,不允许胡适与其他家里的小孩子争。在面对哪个嫂子生气的时候,也都是事事迁就着。大嫂二嫂都生儿子了,她们生气时便打骂孩子来出气,一面打一面用尖刻有刺的话骂给别人听,这和母球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母亲不和两个嫂子吵嘴,选择避开的方式来避免冲突。或者忍无可忍的时候,哭自己死去的丈夫,来换得一两个月的太平清净。这样的家庭生活强烈的对比当中,让胡适生出了“我渐渐明白,世间最可厌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别人看”的感叹,而站在母亲的立场来看这个家庭,是促使胡适有这样的认知的最直接原因,母亲子啊家里是忍受的角色,而母亲所忍受的正是这样的一张张生气的脸,这是胡适自己的切身感受,也是胡适替母亲打抱不平的一声喟叹与控诉。

“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那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认,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进一步体现胡适对母亲的感谢与敬佩,对母亲在家中的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在这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母亲身上令人可敬可畏的智慧以及耐心的容忍。

(四)母亲的慈爱

母亲对胡适的爱,是围绕着对他的教育和对他读书的看重展开的,这也是严厉的一面,另一面,则是母亲对胡适最真切的关心与担忧,对自己唯一的儿子的无微不至。

在胡适一次说了轻薄的话后,母亲责骂他,胡适因为用手擦眼泪而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母亲又悔又急,医不好的情况下,听说这病可以用舌头舔,有一夜她把胡适叫醒,真的用舌头去舔他的病眼。对于儿子身体的担忧使母亲愿意尝试一切的办法,即使责他再严厉,在涉及到胡适身体和安全健康的时候,母亲还是会后悔与担忧。胡适在严师的调教下,依旧可以感受到慈母不顾一切的爱与呵护。

母亲因为胡适自小身体多病,也常请伯娘带着他去烧香拜佛,依家乡风俗也把胡适许给观音菩萨做弟子。母亲是因为对胡适的爱,才要求他潜心的拜佛,以通过神灵的力量庇佑胡适,让神灵帮助自己这个母亲为胡适做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这是一个母亲美好的愿望。一年胡适生病,她代为许愿,病好了亲自带他到古塘山朝拜,山路难走,而母亲是常年脚疼的,但是为了儿子,步行朝山,上山时走几步便坐下歇息,却总不说一声苦痛。这时候,即使是无神论的胡适,也会跟着母亲虔心的朝拜。胡适朝拜并不是因为相信,而是尊敬母亲所相信的东西,并为求得母亲的宽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而母亲的慈爱,也是从这一点迷信上看出来最简单的真诚与愿景,一个无助的人的信仰,即使是虚无的东西,也是带给她安慰的一剂良药,而这费尽千辛万苦的跋涉,不过最终是为了身旁自己唯一真正依靠和期冀的人的平安而已。

胡适在上海写给近仁老友的信中说:“侄尝为叔言,生平有二大恩人,吾母吾兄而已。罔极之恩,固不待言,而小人有母尤非他人泛泛者比。侄乌忍上逆吾母之命,而做此忍心之事。”胡适后来听从母亲的安排娶江东秀为妻,恐也是有很大的原因是对于自己母亲的感恩,以做到不违背母亲的愿望。在《四十自述》这本书中,胡适用多处的重复,来表达无以言说的情感,表达自己有母如此的庆幸与对母亲的感怀。

书中对于母亲的描写,贯穿在他去上海之前方方面面的事情当中,也是母子相依为命,拳拳深情的体现。这也构成胡适九年的生活当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书中写到“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到了读书写字两件事情……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一个“知天命”的四十岁的人,在十二岁几个月就离开家再无人管束的人,在想到自己做人方面的教训的时候,想起的依旧是自己儿时在母亲身边学到的东西,足以见得母亲对胡适影响之深远。

而胡适站在自己人生这一立场上,通过平实的语言,不假思索的记叙方式,以回首总结的姿态,表达了在外的游子,离开了母亲的游子,对母亲深沉的感谢,不是很夸张的情感表露,而是有节制的真诚讲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4 15:52 , Processed in 0.00817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