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9年前,19岁的女知青侯隽放弃高考,主动下乡插队,她现状如何?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3 02:11: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59年前,19岁的女知青侯隽放弃高考,主动下乡插队,她现状如何?                                                      2023-12-11 10:51                                 

          发布于:天津市
   
         1962年,侯隽来到了宝坻县窦家桥大队成为了一名“知青”。1980年,她成为了宝坻县人民政府的副县长。在这期间她先后受到6次总理的接见,被树立成知青典型、青年榜样。也遭受过审查、批判。她身上有怎样的故事?

理想与抉择
侯隽的父亲是水利电力部华北电力设计院的工程师,母亲是工会干部,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她本身也十分优秀,高中毕业7门功课考试成绩都是5分;高二高三还曾经获得过教育局的奖状。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样一个家庭条件优异、品学兼优的北京姑娘,为什么会选择将青春、热情奉献给贫瘠的乡村?又是什么原因让她始终坚守?
国家的需要牵动着她的心,建国后不过十多年,我国农村发展十分缓慢,国家提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主席发声“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
在侯隽毕业前的动员会上,校长提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一种是继续上学深造;另一种则是到农村参加劳动生产,用知识青年的力量为农村发展做贡献。侯隽推翻了原来要上大学的计划,选择了第二种。
榜样的力量也拉动着她。邢燕子、王培珍、赵树理等等前辈的事迹感动了侯隽。最终她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紧紧地联合在一起。

凭借着青年的一腔热血,她没有和父母商量,也没有任何组织上的派遣任命,她自己选择来到窦家桥,乡亲们很不理解从北京跑到窦家桥的她,开始并不愿意接受她。
在家里呵护着长大的小姑娘初到农村,别提为农村建设做贡献,连自己生活都有问题,煮粥不知道掀锅盖,她要先学做饭,学会处理自己的生活。
在乡下,侯隽不是做做样子,她拜当地的农民张德福大爷为师,扛起了锄头,拿起了铁锹。她干活干得满手都是水泡,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她从一个“四体不勤”的书生渐渐变成田间劳作的熟手,乡亲们也渐渐接受了她。
乡下的条件真是艰苦,她住在一个冬冷夏热、潮湿漏雨的小厢房里,和她一同来到窦家桥的小姑娘,耐不住辛苦离开了,她的内心也做着斗争,也想过要离开。
但她能够感觉到乡亲们真的需要她。她引导村里的年轻人成立秧歌队和宣传队,组织村里建设俱乐部和图书馆。丰富村里的文化生活。

为了改变村里人因为无知而迷信,她教给村里人自然和科学的道理。她向乡亲们解释国家政策,普及晚婚节育的观点。
乡亲们也对她很好,侯隽生病时,干部和社员会给他请来医生,村里的卢大娘会给她端来鸡蛋和挂面,她穿着村里妇女为她做的鞋子和棉裤……
村里的条件确实是十分的艰苦,但她在农村既被人需要,又被人照顾。她决定不走了,她彻底地落户在了窦家桥。她说“窦家桥就是我的家,我再也离不开他了”
1963年黄宗英在宝坻县蹲点想要采访当初另一个知青典型邢燕子,却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姑娘,同年《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等报纸,都报道了这个“特别的姑娘”。大家把她的事迹设立为典型,鼓舞了后来投身农村建设的的知识青年。

三治碱土
知识青年下乡不是把自己变成和村民一样做苦力,而是要发挥自己的才智发挥更大的作用。
窦家桥的土地是盐碱地,碱土会减少土壤中的养分,破坏土壤的结构,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原来窦家桥的粮食亩产只有200多斤,村民们自产的粮食连自家的肚腹都无法满足,只能靠白薯来填肚子。
1970年侯隽领着她组建的农业科研小队决心要解决碱土问题。她询问有经验的老贫农得知深翻土地可以压碱,可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土地没过多久就会反碱。
紧接着他们修起了台田、条田发挥雨水的淋碱作用,粮食产量提升了很多。但是这种办法要听老天爷的,雨水丰沛效果才好,但是侯隽没有满足于此,她要掌握治病的主动权。
她和社员群众打机井,采用“泡水渗洗”的办法,使有些地块的亩产量达到八百斤以上。在她的引领下,窦家村科学种田、养猪。一步一步地迈出了贫困。

赞扬和贬低
人生总要起起伏伏,只有初心不改才能绿水长流。侯隽作为知青标兵,在政治上受到很多的荣誉,一颗硬币有两面,但有时荣耀加身并不完全是一个好事,容易遭到一些有心之人的利用。
1974年江青巡视宝坻县小靳庄的时候,频频点名要侯隽陪同。并把自己延安时期带的草帽和江青交换。单纯的侯隽并没有识破江青的用心,后来侯隽也因为和江青的萍水相逢,受到了牵连。
1976年5月她从窦家桥被调到中央工作,被任命为知青领导小组的副组长。10月她受到了中央工作组的调查,“如果没有周总理的保护,我是很难过关的”她在《总理与知青》里这样写道。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事实上如果真的有问题存在,总理也不会庇护他。12月9日工作组查无实证,将她放回了窦家桥生产大队。
1977年侯隽从北京回到了村里,乡亲们对她的爱戴没有因此而衰减。1979年县里推选人大代表,侯隽赢得全票。
1980年她成为了宝坻县的副县长,主抓教育、文化、计划生育等等工作。相关的材料上说,1993年宝坻县的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改善,中考及格率和高考上线率都有提升。

2007年5月侯隽退休了,当年那个满怀理想的北京姑娘在宝坻县这个地方奉献了整整半个世纪血汗没有白费,当年那个贫困到有农民吃不饱饭的宝坻县如今天津的一个市辖区了。
2019年宝坻区入选全国百强区。同年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表彰建国以来为党和国家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人物,中央在全国范围内评选300名“最美奋斗者”,侯隽榜上有名。
侯隽将理想与国家的需要联系在了一起。不管在怎样的时代,侯隽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向这些为祖国和人民不断奋斗的榜样致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1-28 08:48:57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 20:43 , Processed in 0.00810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