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0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亲敬老故事选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17:17: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zxcvb 于 2015-7-19 17:34 编辑

孝亲敬老故事选集



    导言:孝亲敬老小故事,做人处世大文章。本栏特选古今中外著名孝亲敬老小故事以飨读者。孝亲敬老,人之大伦。知孝亲方不愧人子,唯敬老能成就德行。德行修养是成才延寿的根本大道。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长辈,养育了后代晚辈,自然应受到后代晚辈的孝顺尊敬。

    古代的圣人贤士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当今具有有高尚情操的青少年,多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模范。这里所辑录的把孝心献给长辈,把爱心送给别人的故事,汇成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人间完美而温馨的爱的乐章,是激励人们上进和品质优化的不竭动力。

    第一集:孝亲经典 本辑从传统孝亲经典24孝故事中选取10个生动易懂小故事,读者可直接从中受益。


    孝动天地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为了使象不祸害百姓,还专门选贤者辅佐他。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母子连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孝感天仙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讲革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乳姑不怠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第二集 古人孝亲美谈孝亲是人之大伦,本集的几个故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人的孝亲情结,读后让人感动。

    包公辞官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韩伯俞大哭汉朝有一位孝子,名叫韩伯俞,他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对母亲的话是百依百顺。即使他的学问一天比一天好,他仍然将母亲的训诲记在心里。由于母亲的教导十分严格,韩伯俞一不小心做错了事,母亲就会用手杖打他,虽然很痛,但他总是忍受着,不敢有违抗的行为。

    有一次,他做错事,母亲打他的时候,他却大哭起来了。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他说:“以前打你,你从来就没哭过,今天为什么哭了呢?” 韩伯俞哭着说:“以前母亲打我的时候,我觉得很痛,知道你年轻有力气,身体还是健壮的。今天母亲打我,我却觉得不疼,知道你的力气渐渐衰弱,身体状况必定不如从前了,我觉得很难过,所以就不由自主地哭了出来。”

    后来,这件事传扬出去,大家都说韩伯俞是个很孝顺的孩子。  

    方观承千里探亲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

    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

    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

    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


    第三集 伟人敬老风采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尊老敬师的楷模。


                   毛泽东给徐老祝寿


     1937年初,党中央由保安(今志丹县)迁至延安,适逢徐特立60大寿,毛泽东草席未暖,就发起为徐老祝寿的活动。

     1月31日晚,毛泽东整整工作了一个通宵。2月1日黎明,警卫员见他一夜没合眼,又一次来请他休息,他说:“我顾不上休息哟,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是我的老师,也是大家的老师徐特立的寿辰!我还要写贺词呢!”说着,他提笔写了封长信。信中,他热情地颂扬了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情操,并写到:“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写罢,他顾不得吃饭,又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亲自检查了一番。

    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中央办公厅蒸了60个馒头,以代替寿桃,并预备有瓜子、花生、红枣等,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教堂。徐特立头戴一顶鲜艳夺目的大寿帽,由毛泽东等陪着走进来,被团团围在中央。人们纷纷起来,恭恭敬敬地给徐老敬献寿酒。在这种令人陶醉的气氛中,中国文艺协会的同志们朗诵了一首由丁玲、周小舟、徐梦秋等同志一起为徐特立凑成的祝寿诗:

苏区有一怪,其名曰徐老。

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

故事满肚皮,见人说不了。

万里记长征,目录已编好。

沙盘教学生,AIUEO。

文艺讲大众,现身说明了。

教育求普及,到处开学校。

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

    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前两句写长征时神态,很好。‘衣服自己缝,马儿跟着跑’,真是这样,很真实。末尾两句也好,‘绿水与青山,徐老永不老’。”这时一个女孩子跑上来给徐特立系上了一条红领巾,毛泽东站起来,笑容可掬地说:“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点评:领袖敬老师,传为人间佳话,更是后代楷模。


                     刘少奇在盐城

                         作者:邵雷 邵家宽


    1941年1月初,在新四军重建军部的盐城仓头庄,人们经常见到一位年纪40开外,身穿灰色旧军装的新四军干部,在村头和农家往返出入。他就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华中总指挥部政委刘少奇。

    1940年11月23日,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从海安迁到盐城文庙,刘少奇率干部千余人随之来到盐城仓头。这是一个有60来户、200余人口的村庄。

刘少奇到达仓头,正值天寒地冻,群众饥寒交迫,加之兵患灾连,青壮年大多外出逃荒避难,在家的多数是老弱病残。他一进庄就深入到大家小户,访老问苦,为老弱病残者排忧解难。

    庄西有一个贫困户叫李锦才,年过花甲,早年丧偶,独生女远嫁外地,无依无靠,孤身一人。刘少奇听他介绍有烹饪手艺,就把他安排到食堂当炊事员,使这位老人生活有了着落。庄东北角一孤寡残疾老妇李徐氏,年近七旬,晴天靠乞讨度日,阴雨天行走不便,只能留在家里挨饿。刘少奇到她家走访后,每天派炊事人员给她送饭菜,还帮她修好了破房子。她深受感动,天天烧香祈祷:“保佑新四军打胜仗,保佑恩人长命百岁。”

    一天下午,刘少奇和警卫员冒着雨夹雪到李锦喜家串门,发现床上3个人挤在两块破棉胎里,因无衣掩体,起不了床。李锦喜虽才50多岁,因常年患病,生活极端困难。刘少奇回来后,立即叫警卫班的战士送去自己穿的两套军装和100斤粮食,并派军医天天上门为他治疗疾病。春耕开始后,刘少奇又自己掏钱,为他购买了稻种和农具,帮他解决了生产、生活上的困难。

    仓头人民最难忘的是1941年1月中旬的一天,那是“皖南事变”发生后,刘少奇连续第6个不眠之夜。全庄灯火早灭,惟有刘少奇消瘦的身影仍在办公室的灯光下闪动。他正在和乡、村干部筹划庄上已断炊的30多户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刘少奇逐一了解各断炊老人情况之后说,由农会负责,组织他们加工军粮。为了照顾老人的利益,降低上缴粮的成品率,高梁由原来上缴80%下降到60%,玉米由原来上缴90%下降到70%。第二天,断炊户听到此消息,振臂高呼:“我们有活路了!“我们有救星了!”

两天后,全庄办起了30处老年家庭粮食加工厂。不但顺利地度过了当年的春荒,而且不少老人家庭养了猪、积了肥、种了田,夏秋连续丰收,生活开始逐步好转。

    刘少奇在仓头庄工作、生活不足8个月,但他尊老爱老的精神,一直留在当地人民心中。

【点评】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你对姥姥好,姥姥对你亲。”爱民敬老之心.永不能丢。


                    周恩来敬老三事


【探望老人】

     1943年,有个进步学生要从重庆到西安去,临行前给他在外地的父亲写了一封信。这位父亲赶到重庆时,儿子已经动身走了。老人没看到儿子,却说:“如果能见到大名鼎鼎的周副主席,就不枉此行了。”周恩来知道后,就专程到招待所看望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周恩来对他说:“您和我父亲年岁差不多大呀!您应该是我的父辈了。”他同老人热情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使老人如愿以偿,乐而忘返。


【晚辈礼仪】

    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璋、董必武、谢觉哉等5位老同志被人们誉之为“五老”。周恩来像对老师一样关怀他们、尊敬他们,经常像小学生似地聆听他们的教诲。

    1959年8月24日,林伯渠在中南海紫光阁参加最高国务会议之后,周恩来考虑到林伯渠年迈多病,身体不好,于是决定陪送他回家。因为林伯渠两天后要率代表团赴蒙古人民共和国访问,他趁此机会问道:“总理有什么指示?”周恩来亲切地说:“哪里,哪里!林老啊,您是党的一位老同志,我还有什么指示呢?您按照党的外交政策做就是了。”

林伯渠每次出访或归来,周恩来总是亲自到机场去迎送这位多病的“老师”,表现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百老庆寿】

    1961年11月26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礼堂主持了一个“百老庆寿大会”,100位年过七旬的在京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欢聚一堂。总理准时到会,他一进会场立即向83岁高龄、时任民革中央主席的何香凝走去。何香凝见总理正向自己疾步走来,忙起身相迎,但老人动作不便,把手杖失落在地。总理加快脚步,一面弯腰为她拿起拐杖,一面热诚地与她握手,向她问好祝寿,并向到会的其他老人一一问候。

    庆祝大会开始后,周总理首先起立举杯,向与会的老人们祝寿。他说:“今天到会的百位老人,平均80岁高龄,加起来就是‘八千岁’呀!人生望百,20年后,我们再为百位老人集体祝寿,大家要真正地高呼‘万岁’了。”总理风趣的言谈,使在座的老人个个笑逐颜开,深深感受到总理的亲切关怀。

【点评】

细微之处见精神。三件小事,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传承优秀文化、倡导敬老美德的风范。


                   邓小平赡养继母


     夏伯根老人对邓小平来说,既不是他的生母,也不是养母。她出身于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家庭,是一个真正的贫苦人家,田无一垄,地无一分,她嫁给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后,生下第三个女儿邓先群还不到一年,丈夫邓绍昌便去世了。

     15岁的邓小平,当年顺长江南下,走出重庆,走出四川。29年以后,邓小平率领千军万马前来解放大西南,又回到了四川,回到了重庆。四川解放后,邓小平坐镇重庆,是中央下属几大行政区域之一的最高官员。这时的邓小平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有了一个安稳的家庭后,邓小平就准备承担起赡养继母的义务,让夏伯根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夏伯根老人听说儿子回来了,兴奋之极。她把大门一锁,提了一个小包裹,坐上小船,就来到了重庆。她连家也不要了,田产和房产都不要了。从此,她和邓小平一家住在了一起。

     邓小平调到中央工作后,也把继母一同带到北京,使夏伯根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夏伯根老人在跟随邓小平一家生活的这些年里,邓小平夫妇待她如亲母,从不分你我,在饮食、卫生、穿戴等生活各方面,十分周全地照顾老人、安抚老人,使她晚年心情愉快。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被打倒“流放”到江西住“牛棚”的日子里,夏伯根老人同邓小平夫妇相依为命,熬过了艰难的岁月。他们三人的年龄加在一起在200岁以上。卓琳的身体不好,邓小平为了照顾卓琳的身体,又不肯让年事已高的继母再承担过重的家务,便独自挑起了家务劳动的重担,劈柴、生火、擦地等重活脏活邓小平都亲自干。夏伯根老人也总是尽量多地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减轻儿子的负担。她趁邓小平夫妇去工厂劳动的时候,总是先把饭做好等着他们回来吃,不时帮助洗洗衣服,还为家里养了一些鸡。夏伯根老人能够高寿,与邓小平夫妇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爱戴、敬重、关心、照顾是分不开的。

    小平同志身为国家领导人,对继母关心备至,如同生母,几十年如一日,无愧一代伟人。(选自《中国敬老故事精华》 李宝库主编)


            第四集 名人敬师孝亲故事


    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岑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岑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岑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座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装才好。”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江泽民回母校看望老师 1990年9月13日上午,江主席乘车来到母校。在行政楼的走廊里,江主席快步走上前,握住严峻教授的手说:“严老师,您好!”在洋溢着欢声笑语的会议室里,江主席询问了老师们的身体状况、工作情况。钟光林教授住院期间,江主席还多次到医院看望。


    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李宗仁尊师若父 李宗仁幼年的教师曾其新,驼背弯腰,人们戏称“曾背锅”。别看其形陋貌丑,李宗仁先生却敬若父辈。因曾年老无依,长期随军,由李宗仁出钱奉养。李宗仁还在司令部驻地附近修建房屋,给老师静居。并派一名副官专门侍奉,李每天还要亲去问安。李宗仁的另一名姓朱的老师,也长期随李宗仁起居。李对其照顾无微不至。老河口的老百姓都说,在李将军身上,真正体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之爱,得恩不忘报,实乃大丈夫。


    冯玉祥买肉孝父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起,到肉店买了二斤猪肉,请假回家给父亲烧了锅焖猪肉。父亲见后顿时生疑,便质问这肉的来历。冯玉祥深知父亲的严厉,只好如实道来。听后老父亲一把拉过懂事的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扑籁籁地掉了下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5-7-19 21:53:25 |只看该作者
赞!好帖!百善孝为先!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5-7-19 22:01:32 |只看该作者
浪淘沙 发表于 2015-7-19 21:53
赞!好帖!百善孝为先!

谢謝关注!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5-7-20 18:05:42 |只看该作者
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7-6 15:58 , Processed in 0.00975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