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游记文化:专访佛教艺术专家、画家金申—毕竟居高有远声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03:35: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藏游记文化:专访佛教艺术专家、画家金申—毕竟居高有远声                                                       

2024-01-01 18:52                                          

发布于:四川省
   
                                

1949年北京人,回族,1968年内蒙古上山下乡,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日夲东京艺术大学研究佛教美术五年。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物鉴定,为中外大专院校和文博单位授课,挑李天下。参予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点评专家。文物著述三十余种,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善画达摩类佛画,对草原人马有深入体会,画风刚健,独树一帜,美术圈及艺术市场颇受好评。
众所周知金申老师是佛教考古佛像鉴定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他多年来一直从事佛教美术考古及文物鉴定工作,发表学术著作数十种,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会,为中外大专院校文博单位授课,还参与了央视《寻宝》节目的录制,在学术界、收藏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令人不知道的是,退休后的金老师不仅重拾画笔,还隆重的办起了个人画展。11月3日画展开幕,群贤毕至,讲座更是座无虚席。参观之余金老师也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金申,1949年生于北京,青年时期与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赶上文革,上山下乡去了内蒙古。但是天分与努力又让他拥有了与众不同命运。他在自己的作品集《自序》中写道“我从小就酷喜画画,下了苦功夫,画累了就喜欢看文史书,结果书越看越多,画越画越少。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没干本行,反而搞了几十年文物考古,特别是在佛教美术史和佛像鉴定方面被人所承认,搞文史和文物属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金申读书作画之余也爱游山玩水,国内外名山大川石窟寺庙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读中国美术史可以看到,宋代以前绘画的真迹大部分都没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阎立本、吴道子的作品都是宋摹本,绘画作品的实物都是留存在石窟和寺庙中的,可以说宋代以前的艺术除了石窟就是寺庙,比如云冈和敦煌。因此,佛教艺术在中国艺术中占了较大比重,从美术的角度,美术史研读的角度都跑不了佛教艺术。”想要深刻理解画的内容,就必须有佛教知识,因此他上学的时候就很喜欢佛教艺术这块。毕业之后,他当了几年中学老师,然而感觉没有用武之地,正好包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开始招收美工,他凭着自己的美术底子毛遂自荐,但是主要从事的却是藏传佛教寺院的历史和文物调査工作。

在日本著名南传佛教教学者前田惠学生家庙
包头的清代喇嘛庙很多,而文革中很多寺庙变成粮库,1981开始粮库腾出来交给了文物管理所,国家文物局拨款100万专款维修土默特旗明代寺院美岱召,领导派下任务,金申受命全面主持维修,他吃住全在工地修了三年喇嘛庙。直到现在他还清晰记得墙上的壁画“内容非常丰富,藏传佛教寺庙的壁画的内容很多是蒙古贵族,其中还涉及与明王朝的关系,围绕这个寺庙我写了很多论文。”那几年他通过查阅文献和研究现存壁画,对美岱召的历史发表了数篇考证文章,其中《从美岱召壁画看元明以来蒙古服饰的演变》、《美岱召及其壁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开创性。后来出版的单行本《喇嘛庙—佛的世界》,也是得益于这时期的素材积累。
真正系统接触佛教艺术是1985年,他被调回北京后,在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从事佛教文史、佛经版本方面的研究工作。工作单位就在法源寺里,当时主持工作的是中国著名的佛学家、文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周绍良先生。他在法源寺整理《嘉兴藏》,“这是明代的刻藏,是第一部方册藏。在五台山和浙江径山先后雕版,最后再嘉兴装订完成的所以叫《嘉兴藏》。”他对《嘉兴藏》的始刻年月、刻经经过、版本特征等,都下大力气研究,解决了几个版本上的重要问题,在研究《嘉兴藏》的过程中,他做了上千张佛教文史艺术类卡片,这些都是他未来写论文的基础素材。
1987年金申东渡日本深造,先后在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成城大学系统地研究了五年的佛教美术。“日本的图书检索非常方便、细致,日本的学者写文章通常把能找到的资料都找到,绝不遗漏,东京国立博物馆的资料室任何人都能进去,各种参考书,画册都有”,他系统看了很多资料,各个大学都有翻拍机,拍了很多照片。特别是各国美术馆中所藏的中国佛像,编写了他的第一本著作《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九十年代初,国内第一次接触到这么丰富的资料,在当时不仅很解决了学术界的一些问题,古玩界、博物馆都在用,属于雅俗共赏。接下来的十几年,金申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二十余部著作,如《佛像雕刻名品图录》、《佛像的鉴定与收藏》、《佛像的系谱》(译作)、《历代佛像真伪鉴定》、《海外及港台收藏古代佛像珍品》等,初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佛像研究和鉴定理论。“日本每年会出一本《东洋学学术论文索引》,只要在一级文史杂志发表文章就收入,每年都有我的文章,现在文物界都知道有金申这号人物,我几乎都忘了自己是画画出身的了。”他笑道,“当时也并不为名利,写本书很累,但是有一种收获的快感,让自己有所得。”
金老师开始接触收藏还是为了学术研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促使他的收藏比别人更精。他的藏品从可遇不可求的早期十六国佛像到明清金铜佛像,形成时代系列。有些完全可以与国内外一流博物馆所藏佛像媲美,甚至可填补某些学术研究的空白。而他只是非常谦虚的说“我只是比别人先行一步”。在别人还没意识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佛像艺术品的真正价值。

1988年在美国菲力尔美术馆鉴定佛像
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去过尼泊尔,考察那时国内的收藏市场不怎么流行尼泊尔佛像,他一看到市场上的古佛像就赶紧买了下来。“国外佛像研究也比我们先行一步,他们最早认识十六国的佛像,而中国大部分人不太懂,还笼统的称之为六朝佛像,只要是老的都叫六朝佛像。”他的藏品里有几件早期的十六国佛像,大概公元300-400年左右,虽然小,多半鎏金,很有学术价值。那时候他买一个才三百块。经过他的介绍,国内藏界现在慢慢都懂了,这类佛像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动辄上万。他还是最早开始收藏的斯瓦特佛像(图1)的,刚开始买的时候才2200,因为当时还没人知道什么是“斯瓦特”。“斯瓦特”是指今阿富汗的斯瓦特河谷地区,位于印度河上游,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出佛教造像,发现其风格一致,明显承袭了犍陀罗遗风,又存在着一定差异。后来这件斯瓦特佛像拿到拍卖会上拍了二十多万,翻了一百倍。

图1(左)、图2(右)
金老师最为珍爱的一尊小佛像(图2)也是二千元买到的,主要因为这尊佛像背后的蕴含的丰富的历史价值。这是明代朱元璋第五子朱橚,在洪武二十年所造的5048个佛像之一,他的封地在河南开封,明朝王子不能随便离开封地,更不能跟地方官打交道,他曾经擅自去凤翔,朱元璋大怒判其死刑,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五千零四十八尊鎏金佛像》发表在《文物天地》杂志上,他在那篇文章中写道“十几年前,偶然得自琉璃厂海王邨古董店一尊鎏金佛坐像,极小巧可爱,虽然仅高5.7厘米,却一丝不苟,无论面相、衣纹、台座制作均佳,有大像的气势,可谓以小见大。值得赏玩的是在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刻有发愿文,字小如粟,共五十字,文曰‘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供用,黄金镀之。所以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发愿文中的周府应是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洪武三年被封为吴王,十一年(1378)改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开封。发愿文上提到造五千零四十八尊,其数字是因为《大藏经》有五千零四十八卷,故而造此数目的佛像,是以每尊佛象征一卷大藏经,每铸一尊即与诵读佛经同功。”去年夏天金老师还专门去趟周王墓,就在河南禹县附近。对他来说这些藏品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给多少钱都不会卖,资料太珍贵了。
如今在各大拍卖会上常常能见到金老师的身影,他在佛像区域总是匆匆掠过,反而每次都在书画展区流连很久,“佛像毕竟是工艺,没那么多变化,大部分都是规矩的,一目了然,但是画每一张都不一样”,金老师如是说。学美术出身却干了几十年文物考古,退休之后社会活动多了,金老师开始重拾画笔,虽然放下四十年之久了,但是功底还是扎实的,毕竟在学校的时候他的基本功就已经鹤立鸡群,现在笔力渐渐恢复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金申《塞下曲唐人诗意》
笔者问及现在提笔作画与当年相比心境上有何变化时,金老师思考良久回答道,“实际上是一样的。我插队的时候就抽到县里电影院画广告牌,搞美术创作集中培训那会儿创作叫‘群众出生活,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我们就是出技巧的。但是画画不光是技术,更是生活阅历、眼界,看的多了,走的多了境界自然不一样了,现在的画跟学生时代毕竟不一样了,现在的技法肯定更成熟了,笔法更老练了,更有筋骨了,也更有思想了。”

金申《除尽鬼魅天下平》
受佛教艺术熏陶几十年,现在金老师比较喜欢画达摩、钟馗、老子以及文人高士这类传统题材,在他看来这是用画笔来寄喻对古代传统文化研读的心得体会。比如“达摩面壁”,有很多人在画这类题材,但是他觉得画的只是皮毛,没有表现出高僧内心的那种不执不空的境界和禅修的感觉。这需要内在的积淀。“有时候我自己的画我都不满意,觉得没有‘气’,而有的时候随便三笔两笔神态就出来了”。

金申《支遁爱马》
除了达摩以外,他也比较喜欢画佛教的典故,比如支遁爱马,古代高僧一看姓就知道是哪国人,支是大月氏的意思,如果你不知道他出身西域,怎能画出西域和尚的特点,所以说很多画家的画千篇一律不能打动人。此外,金老师的画展中还有很多草原题材的作品,他从小就喜欢画马,曾经每天都去徐悲鸿纪念馆临摹,而后又在内蒙草原生活了十几年,草原人马没有比他更熟悉的了,因为比较有实感,画里也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仔细观察会发现,金老师画的历史典故题材里也常常穿插马的形象,他总是尽可能巧妙的把马与文人高士融合在一起,他觉得这类题材很适合他,比如《洗耳泉》、《米公拜石》、《塞下曲唐人诗意》等等,他喜欢历史,所以画得更得心应手,胸有成竹。

如今金老师的画作逐渐在拍卖场上崭露头角,于佛像鉴定专家之外他又喜提一个画家的头衔。金老师说他现在是双重身份,既搞文物鉴定又搞书画创作,其实两者都是共通的,都是造型艺术,他在鉴定上的眼力得益于美术的感觉,而美术创作的厚度也来源于文史的积淀。正如他的诗作所言:“少习丹青刺骨功,为穷释老耗半生,跳出淖泥回头看,毕竟居高有远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8 00:15 , Processed in 0.00981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