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入流词人的不起眼之作,两宋无名家看得上,苏轼却仿出千古名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05:37: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不入流词人的不起眼之作,两宋无名家看得上,苏轼却仿出千古名篇                                                         2024-02-25 10:55                                         

   发布于:天津市
   
      不得不说,在看人和品文上,苏轼都是独具慧眼的。在看人上,秦观、黄庭坚等“苏门四学士”都是被他一手捧红,而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成了宋词的顶级高手。在品文上,有个词能形容他的能力:点铁成金。本期就和大家说一说,苏轼是如何化平凡为神奇的。

北宋有位名臣叫叶清臣,此人在朝堂名气是不小的,和范仲淹是好友,受欧阳修赏识,为官也是刚直不阿。但这位榜眼出身的文人,却在文坛毫无存在感,只能算是个不入流词人,《全宋词》只收录了其词一首,词名为《贺圣朝·留别》。这首词在当时也只是个不起眼的存在,翻遍古籍没有找到有分量点评,也就是说两宋无名家看得上。但正是这首词,让苏轼仿出了千古名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让我们来看看叶清臣这首词是怎么写的:
《贺圣朝》
北宋.叶清臣
满斟绿醑留君住,莫匆匆归去。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花开花谢,都来几许?且高歌休诉。不知来岁牡丹时,再相逢何处?

这是一首宴席上的送别词,也是一首劝酒词,总体看来这是一篇没水准的词。全词不但格调不够高明,还有些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与一般的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不同,词的开篇就是一句抒情,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甚至是不被名家所接受的。词人为对方斟满美酒,劝对方一饮而尽。

从第二句开始词人开始构写离别之景。这是一片愁景,但显然词人写景的功力是不够的。因为无论是春意还是风雨,以及下片的花开花谢,都只是流于表面,无法精到细节描写,这或许是其不受待见的第二个原因。
但最妙的也是这第二句,词人虽笔力不佳,但在意境的烘托上却是高手。他巧妙地将春色三分,分成了一分风雨和两分愁情,春景和风雨都是有形的,唯有这愁情是无法具体化的情绪,但经词人这样一比,则愁情也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被苏轼看上的正是这一句,所以有了《水龙吟》中的千古名作:“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同样是春色三分,因为苏轼此词是借杨花咏离别之情,所以他便将纷纷飘落的落花分成了尘土和流水。然后苏轼再配上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则意境全出,令人拍案叫绝。
其实这种写法,早在唐代诗人徐凝笔下就曾有过。徐凝曾写了一首《忆扬州》,在诗中徐凝这样形容扬州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从此扬州的月亮城之名就越叫越响。

纵观叶清臣的全词,除了被苏轼看上的那句,其它几句确实很难说有多高妙,所以两宋名家看不上也在情理之中。也正因如此,才让我们见识了苏轼的眼力。
其实除了这首词,苏轼还曾化用过名不见经传的小文人谢庄的《月赋》,谢庄的原句是:“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次苏轼的化用,便成了那句令其它中秋词皆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点铁成金是一种能力,能屡次成功的则为高手,显然苏轼是其中一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7-3 21:36 , Processed in 0.00776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