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大明康熙年制”款的杯子是真品! 2024-04-08 13:27
发布于:江苏省
在南京博物院,有一件落款十分特殊的杯子,此款为“大明康熙年制”。 清“大明康熙年制”款青花贯套纹酒盅 口径8.8厘米,高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一看这个款识,很多藏友都是不由自主的想:假的!还假得有些离谱。 南京博物院,作为一个底蕴深厚的国立博物院,在这件器物的断代上是做了不少功课的。 包括广邀各路瓷器专家和藏家“组团鉴宝”,从器物的纹饰、胎体器型、釉色等工艺入手,全面考究。 大家得出的结论就是:康熙年的! 看到这,很多藏友都不服气啊,凭什么认为它是康熙年的啊? 专家研究领域有局限,博物馆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混迹江湖的古玩商看了工艺和款识也会有迷惘。 但这种“大明康熙年制”的款,并不是孤例。 清 “大明康熙年制”款斗彩云龙纹盘 高5.3厘米,口径21.1厘米,底径13.4厘米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拨。 外底青花双线圈内署楷书“大明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 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也有成交过类似的: 清康熙《大明康熙年制》款五彩西厢记【长亭送别】图碗 尺寸8.3cm 成交价:5,780,000港币 2012年4月4日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图录编号51 那就奇怪啦,到清代康熙年间了,还有工匠竟然敢把大明写到本朝的器物上呢? 况且这个酒杯从工艺和纹饰貌似和官窑的工艺相差不多。 纵观馆藏和古玩市场上,落这种款识的到代器物,存世数量真不多见,考古文献中也没有具体分析原因。 以至于学术界和古董圈,对它为什么会出现,始终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甚至直到现在,依旧有人认为,“大明康熙年制”瓷器是民国或者后代的仿品。 那,我们先来看看清康熙本朝瓷器的落款情况: 从留存实物和各家瓷器专家归纳的文献来看,康熙早期书写最多的是明朝款,而堂名、斋名和花押款却广为流行; 还有纪年款、天干地支款、“大清年制”款、又或者是“大清+天干地支”款、“康熙+天干地支”款。 清康熙 胭脂红彩杯 “永乐年制”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青花宣德款青花缠枝菊纹瓶 美国纽约福利克博物馆藏 清康熙仿成化款 美国纽约福利克博物馆藏 清康熙仿弘治款黄釉碗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康熙仿明正德款黄底绿釉龙纹盘 清康熙仿万历款 美国纽约福利克博物馆藏 清康熙 叶子款 康熙款式:中和堂制 清康熙绝对快意款 清康熙 青花奇石宝鼎之珍款 庭院故事图碗 康熙早期的干支款标本 总结来看,无非就这两种观点:一种属于“有意为之”,另一种认为它是“无意错写”。 持“有意为之”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出现“大明康熙年制”款是因为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一种“避讳”。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南明小朝廷的影响力依旧有所延续(还有天地会搞反清复明)。 “三藩之乱”一直持续八年,台湾岛也在郑氏的手中,甚至连朝堂上的满汉大臣和贵族派系之间,都有你来我往的拉扯。 正处于内忧外患,“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的多事之秋。 专家们推测,也许就是“三藩之乱”期间,在清朝还未实际统治的南方地区,当时的工匠就继续沿用着前朝国号——大明。 故此,才有了“大明康熙年制”。 在康熙十六年,出于维护帝王权威的考虑,浮梁知县发布了“年款禁令”。 清乾隆《浮梁县志》记载 :“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仲,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清史稿》记载:“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 这里意思是康熙十六年,景德镇工匠在烧造瓷器时,禁止窑工书写皇帝年号。目的也很简单——以免破残。 瓷器容易碎,写上康熙年款的瓷器如果碎了,显然是不吉利的,所以干脆禁止书写本朝年号。 落有大明年号的瓷器碎裂以后,也有明朝碎亡的小心思在里面。 实际上,这种“年款禁令”并不能完全杜绝一些民窑瓷器题写年款。 持“无意写错”观点的研究者认为,这种款识属于“错款”,就好像当今人民币也有错版一样。 当时的瓷器工匠大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甚至很多工匠大字都不识几个。 因此,在瓷器上落款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就是照葫芦画瓢,工匠们在书写的时候,就很可能将“清”字,最后笔误成了“明”字,最后这件瓷器便“幸运”地流传至今。 除了以上这两种比较说得过去的理由以外,另外还有一些奇怪的说法,有一些甚至非常无厘头。 例如可能是一些忠于前朝的工匠,不满清王朝的统治,冒着被杀头的危险,在瓷器上留下“大明康熙年制”的落款。 也可能这是一件大明时期的瓷器,制造这个小酒杯的工匠叫“康熙年”; 或者这是一件康熙时期瓷器,制造这个小酒杯的工匠叫“大明”。(哈哈哈,看完这个理由,我简直笑喷) 最后,关于“大明康熙年制”款识的出现,学界和收藏界众说纷纭,谁都不能下一锤子定论。 对于喜欢收藏古董的人来说,最悲剧的莫过于花重金买到一个赝品。大家都不是专家,不可能一看分辨出真的还是假的。鉴定古董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不仅要精通各种器皿、字画的工艺,还要了解历史。当然了有时候仿造者因为学艺不精,也往往会贻笑大方。在南京博物院中收藏着一个青花瓷,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瓷器的底部写着“大明康熙年制”,这个门外汉都能看出来的问题,专家却表示青花瓷并不是赝品! 中国古代瓷器驰名世界,上至皇家下至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是少不了瓷器的。古代专门为皇家烧制瓷器的作坊叫做“官窑”,因为专供皇家使用,他们烧制的瓷器质量和成色都比较好。而上述南京博物院收藏那件奇葩瓷器就是官窑烧制的,既然是官窑生产的东西,无论是用料、工艺还是监督都非常的严格,为啥会犯这样的错误呢?大家也都知道,清朝时期的文字狱十分严重,犯这样的错误搞不好全家都要被砍头的啊!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官窑烧制的瓷器一般都要印上相应的年号,而康熙年间烧制的瓷器因为质量很好,当时就出现了不少赝品。一些不法之徒烧制了瓷器之后也会在上面印上康熙年制的字样,以次充好。后来工部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皇帝御用的东西怎么能够被仿造呢?但是想要杜绝民间仿造也是不太可能的,于是工部官员便想了一个好办法:命令所有官窑烧制的瓷器上面写“康熙年制”的时候“康熙”的“熙”的左侧必须多出一撇,这样就能有效分辨赝品和真品了! 这个方法看起来十分好,不过后来康熙皇帝却下旨:禁止在瓷器的底部印上年号,这是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瓷器虽然精美,但是却非常容易损坏,摔一下就碎一地。有一次康熙就打碎了一件上佳的瓷器,按理说这算不上什么,但是康熙看到瓷器底部“康熙年制”几个字也被摔的四分五裂,觉得非常不吉利,于是便下令禁止上面印制年号。有人说正是因为康熙禁止印上大清的年号,才有人刻意把年号印成“大明康熙年制”。 至于这件大明康熙年制的瓷器,专家经过鉴定很确定的说它就是康熙年间的产物,那么为啥工匠会冒着杀头的危险犯这个错误呢?要知道官窑里面即便是出现瑕疵的瓷器,也会统一销毁,这件瓷器能够流传至今实在是不容易。 康熙是哪朝皇帝? 不是我问的问题弱智,是你如果看到下面这个东西,你可能也会有种大脑错乱的感觉。尤其是,你还是在公立博物馆里看到的这件被称为馆藏珍品的东西。 欲知详情,且容小编细细道来。 对于喜好收藏邮币卡的收藏爱好者们来说,能够收藏到错版币或错版邮票,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 错版是收藏术语,指的是邮品、钱币、以及其他印刷类藏品,由于人为或技术原因造成制成品出现了差错。一般在发现错误时,发型厂家将会立即收回并改正,所以错版邮币卡在市场上存量稀少。物以稀为贵,当然价值也就相对比较高了。 然而,这个世界处处充满着奇妙和不可思议。错版现象也并非只存在于邮币卡领域,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帝国王朝,竟然也会在官窑瓷器上出现“错版”。 绝大多数明清官窑瓷器都有帝王年号款,特别是清代的官窑瓷器,从“大清顺治年制”到“大清宣统年制”,普遍书有“大清某某年制”款,唯有南京博物院的馆藏官窑瓷器中有一件康熙青花压手杯是个异类。在这件青花压手杯圈足内阴差阳错地书有“大明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 对,您没看错,的确是“大明康熙年制”款。 这不是地摊市场的臆造品,是一件南京博物院的馆藏精品。笔者初见此款时,也是惊呆了,真为当年的窑工、画匠捏把汗啊。这件器物能够流传至今,说明康熙帝并不知情。如果被康熙帝看到的话……求康熙大帝心理阴影面积。 这件青花压手杯,高约5厘米,口径8.8厘米。杯的胎体坚致而轻薄,迎光透亮,绘青花贯套纹,“大明康熙年制”楷书款书写虽不工整,但明显具有康熙早期的书款特征。这样的压手杯(酒盅)是宫廷里的日常用品,有不少重复件,它们都书写着“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唯有此件例外,也许是画匠无意为之的误笔,亦或许是有意而为之。但出现这样的情况,客观上说明,当时的官窑烧制并不像明代官窑那样严格检验过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民众,至少是那位画匠的心中仍然有明代的影子。 明清两代的官窑瓷可以分为工部定瓷与钦定瓷两部分。 钦定瓷为皇室内部所用,工部定瓷主要用于赏赐,因此钦定瓷的品质要求比工部定瓷要高。明正德朝以前的官窑瓷器烧造体制是完全由御窑厂承担烧造任务,从明嘉靖朝至清代,工部定瓷仍旧由御窑厂烧造,钦定瓷则放到民窑中生产,并规定烧坏了要赔。这种赔偿制度的剥削是很残酷的,瓷器烧坏了,不仅窑工要赔,督窑官也要被扣薪水。 清乾隆八年,宫廷责令督窑官唐英,因乾隆元年和乾隆二年所烧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又破损过多,赔补2164.53353两银子,于是唐英在奏折中写道“……奉令赔补……先将前项银两陆续赉交养心殿造办处查收……” 明代正德朝以前的官窑瓷出厂前需要经过两次拣选,一次是刚出窑时,另一次是运到御窑厂的中心所在地珠山以后,不合格的一律打碎,统一埋入地下。嘉靖朝以后,御窑厂无力继续完全承担官窑的烧造任务,将一部分产品放到民窑烧造。这种烧造体制,被清代官窑接受。但清代官窑没有立下将次品打碎的规矩,反而允许它们上市买卖,故文献记载,景德镇瓷器市场上一度形成“官民竞市”官窑器和民窑器在市场上竞争的局面。 登上中国古代制瓷工艺高峰的清代康熙官窑,在酒盅上却误署了“大明康熙年制”款。清康熙朝的官窑瓷,至少是大量的日用酒杯,其检验并不仔细,起码疏忽了对款的逐件过目。试想,如果这件酒杯当年在宫廷宴会上被发现,从督窑官到窑工、画匠等岂不都要被株连下罪。万幸的是,这件压手杯显然没有被放到康熙皇帝的餐桌上。 这件“大明康熙年制”款青花压手杯能够流传至今,保存完好,堪称稀世珍品。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南京博物院馆藏的部分康熙官窑瓷器吧。 清康熙豇豆红水盂,高9厘米,口径3.5厘米,此盂系文房用具,又称“太白尊”,是康熙官窑特有品种,与郎窑红齐名。釉下印有团螭纹,釉色淡雅呈现出深浅不一的斑点。 清康熙五彩花鸟纹花盆,高32. 9厘米,口径60. 9厘米,底径39厘米。此花盆施豆青釉,绘五彩八哥、梅花等图案,色彩艳丽、明快;边饰为富贵(牡丹)长寿纹;口沿下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横行款。 清康熙青花鱼龙变化纹盘,高7.6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29.5厘米,盘沿外折,釉面滋润匀净;盘心绘青花鱼龙变化纹, 两条鲤鱼相互追逐嬉戏,一条出水蛟龙张牙舞爪,为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清康熙青花携琴访友图花盆,高18厘米,长33厘米,宽22厘米。此花盆运用墨分五色的方法,将青花料分成浓淡不同的色阶,所绘山水画面近浓远淡,具有立体感,此法有“青花五彩”之誉。 清康熙绿釉紫龙盘,高6.4厘米,口径31.8厘米,底径22.4厘米。盘内外施低温绿釉,刻有五条赶珠龙纹,并填紫彩;此品种传世罕见,为皇室后宫中“贵人”所专用。 清康熙黄釉刻双龙戏珠纹盘,高6.9厘米,口径40.9厘米,底径26厘米。此盘施纯正的低温黄釉, 又称“浇黄”;此釉系明代宣德时创烧,康熙时产量较大,主要用做皇帝、皇太后、皇后的日常餐具,亦有少量的祭器。 清康熙郎窑红折沿碗,高7.5厘米,口径19.2厘米,郎窑红品种为康熙年间江西巡抚郎廷极主持景德镇御窑时所烧;此碗釉色深沉、凝厚,釉面光亮有开片,底施苹果绿釉;郎窑红造型以各式瓶居多,碗类器较少。 清康熙斗彩和合二仙图花盆,高32厘米,口径58.5厘米,底径41厘米,口沿上绘万字锦地团寿纹和团鹤纹,腹壁六面分别绘有斗彩和合二仙图,神态各异;口沿下墨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横行款。 清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杯,高5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2.7厘米。此套花卉杯共十二只,分别绘有十二月花卉纹:正月水仙,二月玉兰,三月桃花,四月牡丹,五月石榴,六月荷花,七月兰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月季花,十二月梅花,背面各题诗一首,并钤“赏”字方印。 清康熙青花《圣主得贤臣颂》笔筒,高16厘米,直径19.3厘米,笔筒呈直简形,施白釉,外壁用青料在釉下楷书《圣主得贤臣颂》全文,字体端正,排列整齐,以釉里红作“熙朝传古”方印。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