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1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上山下乡被纳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21:35:2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原汤 于 2013-3-26 21:38 编辑

知青上山下乡被纳入《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39条是这样写的:“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五年或者七年内,解决城市中的失业问题,使现有的城市失业人员都有获得就业的机会。除了在城市能够就业的以外,他们的就业途径是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参加农、林、牧、副、渔各种生产事业和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事业。”

      当时把着眼点放在解决失业问题上,所谓失业问题,自然包括未升学、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这里提出的“四到”,即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到山区可以说是下乡上山的最初表述。1957年10月22日,也就是在《草案》发布的一年零九个月后,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81次会议和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第47次会议举行联席会议,基本通过了经过征求意见修改过的纲要草案。中共中央于10月25日予以发布,全称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修正草案》表述下乡上山的条文从第39条改为38条,条文作了重大修改.即:“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业建设的伟大事业。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农业如果不发展,工业不可能单独发展。到农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极其光荣的。”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38条有关下乡上山的文字未有变动。

      从《纲要》中有关下乡上山问题条文的前后修改,可以看出:第一,就业形势有了变化,城镇就业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由失业工人,转向不能升学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第二,在新中国的历史文献中首次使用“下乡上山”一词并且沿用了好多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为“上山下乡”的提法呢?也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早在1958年上海市的宣传报道中曾使用过“上山下乡”一词。1965年,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安置领导小组组长谭震林在三次会议上强调提出上山的重要性,他认为:“下乡上山,上山应该是主要的,从长远看,上山发展生产的潜力很大。”他的讲话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7年明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的社论。从此,就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使用“上山下乡”这个提法了。鉴于“上山下乡”已成为社会习惯用语,故本书中予以通用,但在前两章基本上使用“下乡上山”一词,以与历史实际用法相吻合。第三,《纲要》对“下乡上山”范围作了明确地界定,其主体就是在城市不能升学就业的中小学毕业生。到了60年代前期,考虑到小学毕业生年龄小、独立生活能力差,经周恩来总理提议,不再把小学毕业生列为下乡对象。

      从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中去的号召,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颁布,经过几年的实践,下乡上山的基本思路和行动规范才逐步地形成起来。

我国在50年代前半期,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有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有工商社会主义改造,有“三反”、“五反”,有大跃进。在与知识青年的前途最紧密相关的还是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上的国家教育制度。50年代形成了模式、体制、制度几十年难以扭转,错误和偏见也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在50年代作为一项政策出台,就是国家在这样大环境经济气候下结出的一个苦涩的果子。50年代初潮到中期,国家是从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回乡务农开始的。逐步分阶段推出了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及决策。

摘自: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研究文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3-3-27 06:28:21 |只看该作者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尽管过了四五十年了,很多社会流行语我都淡忘了,可他老人家的这句话至今刻骨铭心,相信我会把它带到骨灰盒里。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7 12:38 , Processed in 0.0083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