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老总不愧是陈老总:历史上至少有3次在危局下力挽狂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9 08:39: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陈老总不愧是陈老总:历史上至少有3次在危局下力挽狂澜                                                                   2024-04-06 11:17                                        

发布于:天津市
   
陈老总不愧是陈老总:历史上至少有3次在危局下力挽狂澜!

总是在网上看到这个元帅被低估,那个大将被低估,实际上,陈毅才是被低估的那个!细看陈毅的历史,其实挺有意思的:陈毅和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为同红军最早的创始人,但那时候红军的力量比起敌人来太弱小了;等到中央苏区时代红军已经壮大起义,但陈毅早早脱离了主力阵营,成为江西军区总指挥;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陈老总和项名义上是最高指挥者,实际他们最多指挥几百人;抗日战争好不容易当上新四军代军长了,没多久就被叫到延安开七大了;解放战争,重装集团华野威风八面,但大家都只能记住粟裕的丰功伟绩。
即使1955年授衔了,还有很多人说陈毅不会打仗!
但很多军迷朋友明显低估了陈毅在历史上的作用,如果陈老总真的那么难堪,他是怎样和主席、朱老总成为“井冈三巨头”的?他又是如何继叶挺之后成为新四军军长的?解放战争中始终保持战绩前两名的又为何是他领导下的华野?
没错,陈毅的军事能力可能比起彭、林、刘、徐、粟这些战神级的人物来要稍逊一筹,但元帅考察的是战略眼光和综合军事贡献,特别是在关键时刻的特殊军功,陈毅在历史上至少有三次力挽狂澜,他能成为元帅,不是偶然的。
第一次,南昌起义后期,和朱德一起保存起义火种,把800名硕果仅存的起义队伍带上井冈山。
第二次,坚持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终于等到抗战爆发、全民皆兵的一天。
第三次,开辟新四军江苏根据地,改变全军战略重心,重建新四军军部,荣任代军长。
这三大贡献,都是绝地反击,都是历史性的。

南昌起义后期,陈毅协助朱德把这支即将溃散的队伍重新捏合成型,并直接促成了“井冈山会师”。参加南昌起义前,陈毅刚刚经历过一场“江上惊魂”。
1927年8月2日,南昌起义已经爆发,但陈毅和第二方面军教导团(由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黄埔军校改编)刚刚从武昌出发,到九江时,全团就被张发奎扣押缴械了。
张发奎还亲自来解释,说缴械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贺龙和叶挺不够朋友,拐走了他好几个师,差点把他的第二方面军搞垮。并要求大家站队:国这边,共那边。
大家很精,没有人站到“那边”,因为还摸不清张发奎到底是什么态度。
陈毅和特务连连长萧劲决定星夜去南昌,他们紧赶慢赶,于8月6日赶到南昌时,起义军早就南下了,二人于是继续南下,沿着起义军走过的路前往追赶。经过一路紧张的“急行军”,终于在抚州追上了队伍,见到了老战友周恩来和刘伯承。
周恩来是陈毅在法国时就认识的老友,刘伯承则在去年顺泸起义时结识,刘为总指挥,陈毅是政治部主任。
陈毅和萧劲被委派接洽一支绿林武装,等他们回来时,部队已经开拔,他们再次拔腿追赶,8月10日在宜黄时终于再次追上了队伍。
周恩来和刘伯承商量后,决定委任陈毅为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这个职务不算高,周恩来担心陈毅的想法,就对陈毅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了,你不要嫌小!”
陈毅回答得很真诚:“什么小不小哩!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我就干!”
陈毅的话是出自真心的,他虽然已经投身革命有些时日了,也在军中待过一段时间,但拿起武器和敌人真刀真枪地干还是第一次,况且,25师是起义军主力,73团更是主力中的主力,前身就是北伐中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是“铁军铁团”,目前足有2000多人。

到73团当政治指导员,对陈毅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陈毅是一名政工干部,而政工干部在那个时代的军队中并不受信任。南昌起义时的基本部队是贺龙和叶挺的国民革命军,毕竟还没有经过改造,只能算是旧军队。在旧军队中,政工干部给人的感觉就是满嘴空话,被称为“五皮主义”:皮带、皮靴、皮包、皮手套、皮马鞭,还被称为“狗皮膏药”。
所以,陈毅决心改一改政工干部的这一形象,他不但亲自下到各班各排与战士们谈心,还从不搞特殊,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还帮大家扛枪、扶伤员行军,更重要的,打仗时他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在一线,和团长站在一起指挥战斗、激励士气。慢慢的,大家都开始对这个文化人另眼相看。
起义部队进入广东后,由于实施分兵,以及敌人过于强大,最终汤坑受挫,潮汕失利,2万多人的起义军只剩下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的2000来人!
此时的起义军处境极其不利,一方面大部队刚刚遭遇失败,士气低迷,另一方面部队完全成为孤军,前途茫茫。当时已经进入深秋,湘赣粤交界的大山里寒风瑟瑟,但战士们还穿着夏装,没有粮食,没有给养,疾疫流行,缺医少药,再加上敌军的尾随和地方团练武装的骚扰,战士们苦不堪言。更关键的,部队前途在哪里?大家往何处去?
在南方局代表恽代英给中央的信中,我们看到了这支队伍的“实力”:“确存长枪1000,驳壳200,机枪约4挺,人2000……”
很多人失去了信心,逃兵日渐增多,甚至出现整班、整排的逃兵,部队到达江西安远天心圩时,朱德点检一下部队,只剩了1000多人!
这样一支部队,随时都有溃散的危险。
在这个关键时刻,朱德和陈毅站了出来。
他们先把缩编部队,把全军缩编为以73团为基础的3个营,这时全军仅余800多人。朱德、陈毅以及原74团参谋长王尔琢都决心留下来,朱德给大家做思想工作,王尔琢甚至留起了胡子,革命不成功就不剃掉。陈毅也给大家讲话,鼓励大家做失败时的英雄。

有一天,7连连长林彪带了几个连长来找陈毅,劝他一起逃走。陈毅明确拒绝了,他说:“我们现在拿着枪可以杀土豪劣绅,土豪劣绅怕我们,离开了队伍没有了枪,土豪劣绅就杀我们。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那几个黄埔四期出身的连长都被陈毅说服,留在了部队,只有林彪一人离队。但他逃走之后,看到敌人的搜查和杀人,觉得这样送命太不值,就又回来了。
陈毅没有过多追究他的逃脱行为,只是批评了他,对他的回归表示欢迎,让他仍回7连当连长。
那时的部队毕竟是旧军队,有时候会发生军纪不严的情况。有一次部队进入信丰县城时,朱德和陈毅正和当地人士座谈,有人来报告说一家当铺被士兵抢劫,朱德请陈毅先去处理。
陈毅立即下令紧急集合,拉起部队一口气跑到离县城10多公里的一个山坳里,陈毅站在山坡上发出列队口令。
正在这里,朱德拍马赶到,他跳下马来,按陈毅口令站到第一个位置,立正站好,王尔琢立即跟上站在朱德身后,800多人很快列好了队伍。
陈毅首先按照军纪,查明带头抢劫当铺的3名兵痞,当场宣布死刑命令,立即执行。
随后陈毅登高发表讲话,强调纪律,并号召大家向朱德学习。朱德在旧军队中已经当到云南警察厅长和昆明宪兵司令,但他目光远大,为了革命真理抛弃荣华富贵,意志坚韧,很多高官司离开起义部队了,但他不走。听到陈毅的介绍,大家激情澎湃,喊出“拥护朱军长”、“跟朱军长干革命”!有些参加了抢劫的官兵,主动上交了抢来的财物。
接着,朱德讲话,他首先完全同意陈毅的措施,并宣布,从今天起,这支部队就由他和陈毅共同领导。
随后,陈毅对全军党、团员重新登记,发展了一批意志坚定的党、团员,把几十名党、团员全部分配到各连队去,建立了连指导员。
加强了党、团员的领导,军队从此焕发了生机,也逐渐从困境中走了出来,后来经过一场声势浩大的湘南起义,朱德和陈毅率军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实现了“井冈山会师”。
如果没有陈毅,这800名南昌起义的火种就可能会溃散、湮灭,南昌起义就可能真的失败了!

梅岭三章:陈毅在三年游击战中的真实写照,也是陈毅军事生涯最困难的时刻。1937年秋,陈毅在西方军总指挥任上指挥作战时被流弹击中,胯骨粉碎性骨折——这次受伤极大改变了陈毅的命运,因为此时的红军即将踏上长征之路。
陈毅本人是很想随队长征的,他曾找过周恩来和朱德,但最终被博古留了下来,留下他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他在江西“搞了七八年,有名望,党内军内群众中都活动得开”;二是因为项英刚来两三年,不熟悉情况,又没有打过游击,所以留下他负责军事,协调项英。
中央红军长征西去之后,留在苏区指挥游击战争的两位最高负责人就是项英和陈毅。
项英对陈毅的病情十分关心,在送红军长征走后第二天就亲自来医院探望陈毅。
当时中央留给项、陈的任务是:保卫中央苏区,准备在适当时期配合红军主力收复失地。
客观来讲,这个任务不可能实现,当初红军主力十万大军尚且不能抵挡敌人的进攻,何况现在项、陈手中只有各军区的1.6万人?这些部队大多是地方武装,不是正规军,况且,还有3万多伤员需要处理。
所以,陈毅的观点是:承认失败,改阵地战为游击战。
可惜陈毅的意见不可能得到重视。
主力红军出发后不久,军委来电宣布成立中央军区:项英为司令员兼政委,龚楚为参谋长,贺昌任政治部主任——这项命令有点奇怪,当初把陈毅留下来是为了协助项英,原因是项英不懂军事,又对中央苏区不熟悉,但这张任命书上没有陈毅的名字,让他如何负责军事?
但陈毅对分配给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而且成效很鲜明:不仅大量非战斗人员得到疏散,而且居然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关键是信用还相当好!
不过,此时的陈毅也遭遇了自己的家庭悲剧,他安排自己的妻子赖月明离开自己到地方工作,当时两人结婚刚刚两年半,一别后两人再未重逢。

1935年2月13日,陈毅看到了中央最新来电,上面指示项、陈等人开展游击战争,并且详细指出了应如何开始游击战争。陈毅看了好几遍这封电报,深切感到这种电报如果不是对军事异常熟悉的人是写不出的,他有一个大胆的预判:毛泽东主席重返军事指挥岗位了。
但这时才由正规战转游击战已经有点晚了,敌军大军压境,在9路突围人马中,只有3路顺利突围,许多骨干领导人都在残酷的斗争中牺牲,如贺昌、梁柏台、阮啸仙和刘伯坚等传奇人物,是革命的巨大损失。
在此之前的一周,2月7日,大年初四,中央苏区演出最后一幕,瞿秋白主持了文艺汇演,还有演出优胜者颁发了奖品。
陈毅把重伤员安置在当地群众的家里,他亲自给老乡们做动员,说你们把他们带回家,做儿子也好,做女婿也好,伤好了,多一个劳动力,也多一个报仇人。
2月28日,项、陈等人接到中央电报,果然,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重返领导岗位。
半个月后,贺昌牺牲,年仅29岁。几乎同一时间,项、陈接到了中央对他们突围部署的回复,可惜,中央不知何故突然使用了另一套密码,完全无法破译,电台就成了一堆废铁。项英只好下令毁掉密码,把电台埋起来——从此,项、陈就和中央完全失去了联系。

此后的项英和陈毅就在广东和江西边境打游击,统一领导赣粤边境的游击战争,当时这一带共有5个游击区,他们不仅要和围山、搜山的敌人打交道,还要和严酷的自然环境打交道,还要和叛徒打交道。有好几次,陈毅等人几乎弹尽粮绝,又有好几次,叛徒带着敌人的大队人马前来搜山,差点和陈毅碰在一起,那种情况可以说要多危险有多危险。
陈毅和坚持使中央军和粤军余汉谋的清剿计划屡屡受挫,先是说三个月消灭游击队,后来改为半年,半年不行又改为一年,最后实在没办法,改成“长期清剿”了。
红军长征出发之前,陈毅右胯受重伤,最初的那段日子里,他是坐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的,后来伤势长好了一些,他就拄着拐坚持走路。由于敌情过于紧张,陈毅的伤势时好时坏,每次伤口复发,他就在作品上擦些万金没,再找块布包起来。最严重的一次实在太严重,他让警卫员打了一盆山泉,自己动手挤伤口里的脓血,后来又让警卫员给他挤,为了不让疼痛影响身体乱动,他把伤腿和身体分别牢牢绑在不同树上,终于把脓血挤干净了,甚至还挤出了一小块遗留在体内的碎骨!
奇迹出现了,从此以后,陈毅的腿伤竟一天一天好了起来!
1936年冬天,陈毅等人被敌军围困在山中,长达20多天,陈毅估计这次逃不掉了,于是写下“绝笔”,算是给自己也是给后世的一个交待。但在写了绝笔的当天,敌人并未继续进剿,陈毅等人一打听,才知道是“西安事变”发生了。这个“绝笔”固然不是真正的绝笔,却成就了陈毅文学史上的巅峰,这就是影响深远的《梅岭三章》。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毅作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代表人物,积极组织各方力量组建新四军,并就任第1支队司令员。
从规模上来说,陈毅指挥的红军游击队并非是最大的,另外由于电台不能使用,南方八省的游击战争也谈不上是项、陈统一指挥的,但他们的坚持意义最为重大,毕竟,各游击区的领导人中,项、陈的职务最高!

“皖南事变”,陈毅和刘少奇力挽狂澜,为重建新四军立下巨大功劳。但实际上,新四军重心东移陈毅当居首功。1940年夏,新四军是有着很大机会突出重围的,虽然新四军军部可以说是孤悬皖南,但并非没有机会。
当时无论是身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重庆的周恩来副主席,中原的少奇同志,以及已经先期在江北打开局面的陈毅等人,多次去电催促项英尽速过江北移。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部的处境越来越危险,险情一天险似一天,但项英似乎并不为所动,坚持军部不过江。
我们无从得知项英到底是一个什么心态坚持在江南,敌军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围上来,但他还固执地认为“皖南在任何情况下,非独立行动坚持南方不可”,还极力坚持皖南的重要性“为了将来我更大发展,坚持皖南阵地极有作用,如现放弃,将来不易取得这一强固的支点”。
到年底的时候,毛泽东主席已经失去耐心,以少有的严厉口吻给项英发电进行批评:“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就是在这种极其严厉的批评之下,项英才不得不部署向北移动,并先后犯下严重错误,先是选择了最错误的路线北移,置军部9000多人在最危险的境地;在遇到敌军围困时,更是在关键时刻不选择当机立断,反而坐下来开起长会;更关键的是,在部队基本完好的情况下,带领少数人擅自脱离大部队!
事后,敌军总结“成功”原因,第一条就是“部署得当,该匪军自投罗网”。

到底是什么让项英迟迟不肯北移?非要在被敌军重兵围困的皖南不走?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陈毅已经在江北打开局面,过江东移靠近陈毅是最佳选择。陈毅和粟裕通过黄桥决战初步在苏北立稳脚跟,又可向北与八路军队伍保持战略呼应。如果项英北上成功渡江,不仅皖南军部这一万人的精锐火种可以留下来,项英本人不用承担那么大的责任,自己也不至于被叛徒杀害。
其实,中央对项英已经有所安排,早在陈毅在江北立足之时,他的汇报对象是延安而并非军部;另外,饶漱石被任命为东南局副书记。11月17日,成立华中八路军新四军联合指挥部,这个指挥部的管辖范围和刘邓大军兵出大别山后的中原军区很类似。
在这个联合指挥部中,总指挥是叶挺,副总指挥是陈毅,政委是胡服,在叶挺未过江之前,由陈毅代行总指挥职权——比较耐人寻味的是,这意味着之后江北的大权将由叶、陈、刘三人行使,其中并没有项英。
事实上,项英即使率军成功渡江北上,也会被召回延安参加七大另有任命。
我们不知道这是否和他迟迟不肯北上有直接关系,没有直接证据,不好妄加猜测。
但陈毅在其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谁也不敢忽视的,正是由于他和粟裕、叶飞等人的开拓和坚韧,不管是对二李还是对省韩,策略都很对头,新四军才得以把发展重点由皖南移向江北,这一战略对新四军日后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或者说是新四军后来腾飞的基石。
正因为陈毅能在这个战略问题上和毛主席、中央保持一致,才使他可以在重建军部之后出任新四军代军长。

1941年1月20日,中央发布命令,1月22日,发布发言人谈话,宣布新四军军部在盐城重建,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委,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陈毅等通电就职。
3月末,中原局成立,成员有刘少奇、饶漱石、曾山和陈毅,5月,中原局改为华中局。
同时军委新四军分会进行改组,由刘少奇、陈毅、邓子恢、赖传珠和饶漱石5人组成。
至此,陈毅正式成为新四军的核心。
从新四军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皖南事变”前,皖南军部所在地已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从人数看只有不到一万人,而陈毅和张云逸的发展热火朝天,刘少奇也多次电请叶挺过江指挥军事——可以想见的是,如果按刘少奇的想法叶挺过江后,一定不会像在项英那里一样当个吉祥物。叶挺本人军事能力很强,是个正统的职业军人,和陈诚、薛岳、顾祝同、上官云相等人关系很好,尤其是后两人,是保定军校同届的师兄弟,有这层关系,何不好好利用呢?
可惜,叶挺在事变时被敌方扣押,一扣就是5年,最终历史选择了陈毅。
陈毅上任之后,在刘少奇等人的能力合作下,新四军的实力迅速恢复,战斗力不降反增,前后共有7个师,当年总兵力就有近10万人,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时,新四军全军总计兵力超过30万,是当年成军时的30倍!
不过,这个时候陈毅无缘指挥这30万大军对日军进行反攻,因此自1943年底开始,他就离开部队到延安参加七大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7 10:16 , Processed in 0.00864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