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真相:不只是药物在起作用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6 05:06: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真相:不只是药物在起作用                                                              2024-04-28 07:07                                        发布于:山西省
   

                          

1976年是新中国至暗的一年,这一年三星陨落,三位伟人相继离开了他们深爱的人民。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病逝于北京。

毛主席的遗体至今都栩栩如生地保存在纪念堂里,众所周知,为了防腐,遗体会注射大剂量防腐液,毛主席的遗体保存过程中也确实用到了特殊药液,其配方是专家参考了1972年马王堆不腐女尸研制而来。
但药液功能有限,只能保持不腐,呈现的依然是逝者故去后青白僵冷的模样,万万达不到“栩栩如生”的程度。
但现如今,走进毛泽东纪念堂,水晶棺中毛主席面色生动,依稀光彩照人,生前光辉尤在,这到底是何原因?

毛主席

遗体处理分歧:火化或保存?
9月8日晚,华国锋正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答谢宴会,欢迎西萨摩亚国家元首访华。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华国锋脸色剧变,匆匆离宴。
由于很多文章不能在这里发表,喜欢本号的朋友,请点击下方卡片添加我们的新号,获取更多精彩好文。
可是已经晚了,他赶到中南海的时候,原本病危的毛泽东已经停止了呼吸。
华国锋立即在中南海202室召开政治局会议,紧急磋商主席的治丧事宜。

华国锋

会议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一是毛主席的后事;
二是毛主席的遗体该如何处理;
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众人在遗体处理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生前倡导实行一种节俭的丧葬方式,1954年,毛泽东在杭州西湖周围看到大大小小数座坟墓时,忧虑道:“死人与活人争地不好。”

1956年,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多位领导干部,带头签署了《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晚年的毛泽东也时常笑称,希望自己死后遗体能被火化,把骨灰撒进长江里去喂鱼,鱼吃肥了又能去为人民服务了。
因此会上有人认为,应当跟着毛主席生前倡导走,将他的遗体火化。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毛主席作为世纪伟人,是中国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应当将遗体永久保存起来,供后人瞻仰。

叶剑英、华国锋

众人争讨不休,最终华国锋和叶剑英拍板决定:无论如何,先做好遗体保护,以进行后续的发丧、吊唁工作。
凌晨4时左右,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中南海北门,车停下后,从车上走下两个人。
一个是卫生部长刘湘屏,一个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党支部书记徐静。
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快步向两人走来,低声道:“你是徐静同志吧?”
“我是。”
“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汪东兴语带悲痛,顿了顿,又道,“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
闻言,徐静直接懵了,大脑一片空白,竭尽全力才使自己平静下来。
汪东兴领着他们走进毛泽东卧室。
室内光线黯淡,温度极低,毛主席仰卧在大床中央,全身蒙着一条毛巾被。
徐静悄然走近床边,从侧面掀起毛巾被,仔细观察毛泽东遗体。

她粗略估计了下毛泽东身高,查看皮肤有无损伤,又探出指尖感受了下皮肤组织弹性,关节活动状况,然后放下毛巾被。
出了中南海,两人直奔医科院,徐静向上级做了汇报,并着手进行下一步工作研究。
研究决定,成立三人小组,徐静牵头负责此事,张炳长和陈克铨参加。
三人共同商定了遗体防腐方案,上午10时,三人小组携带药品、器械,准时赶到中南海。
徐静进入会议室时,华国锋仍在主持会议,见他们进来,便让徐静谈一谈他们的方案。
徐静曾在苏联留过三年学,对列宁的遗体保存也略有耳闻,但具体细节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涉及本国机密,苏联绝不可能对外公布。
她说了自己的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措施和效果。
委员们听后,又询问了多个问题。
“列宁遗体是如何保存的?”
“孙中山的遗体为什么没保存下来?”
“1972年长沙马王出土的女尸为何能保存2000多年?”
徐静一一扼要回答。

一位在场的委员站起来,指着徐静问道:“你究竟有多大的把握?”
徐静诚实道:“不但不能腐烂,还要栩栩如生,要让人民群众瞻仰,这我们没有做过,也未敢想过,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
末了,华国锋拍板决定:“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中央已经决定永远保存毛主席的遗体,因此这个方案不仅要顾眼前,还要考虑长远。
遗体防腐工作
三人把毛泽东的卫生间作为工作场地,将其彻底消毒清扫,把临时找来的尸体台放在房间中央。
准备工作就绪后,三人饭都顾不得吃,便赶紧进行防腐处理。
首先是遗体姿势摆放,是自然下垂,还是摆在胸前?
三人不好自己做主,便请示领导,最终按照中国人民的传统习惯,手臂自然下垂。
徐静擅长组织学,接触尸体不多,而张炳常是研究人体解剖学的,平时跟尸体打交道,因此处理起来十分娴熟,陈克铨胜在年轻,动作麻利灵活。
几人配合默契,边动手边商讨,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完成防腐工作。

遗体防腐需要注入大剂量防腐液,但会导致遗体出现肿胀现象。
这个现象到底何时消退,徐静心中没底,张炳常却很有把握,称24小时即可消退。
三人不敢离开,一直守着遗体旁边等到10日深夜,仔细观察尸体出现的任何细微变化,然后记录下来。
24小时过去,浮肿现象果然明显消退。
10日下午,他们重新量了毛泽东遗体尺寸,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赶制出合身的中山装,理发师为毛泽东重新梳理头发,技师为毛泽东作了细致的化妆整容。
9月11日至17日,毛泽东遗体被移至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在这里进行群众吊唁瞻仰活动。

为了保护遗体,室内所有制冷设备全部启动,温度很低,很多人穿着大衣都觉得冷,但依然不足以保护遗体。
前来吊唁者不乏年衰体弱的老同志,如此下来,对活人逝者都没好处。
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必须得制作一个棺罩,让棺内局部降温,还要隔氧。
韩伯平的任务
中共中央向有关部门传达指示:尽快组织力量,研制一个世界一流的水晶棺,安置主席遗体。
棺体不仅要庄重大方、气魄雄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还要有可靠的防御保护能力,能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如地震、战争、破坏等。
会上成立了“水晶棺小组”,北京市计委副主任韩伯平被任命为组长。
这个水晶棺,要求既能瞻仰遗容,又能保护遗体,且只有一天的时间,事先又毫无准备。
韩伯平悲痛之余,亦感受到了偌大的忧心与压力。
他首先想到的是1924年苏联送给孙中山的那台水晶棺。
韩伯平立即带人赶到碧云寺,开棺一看,因为种种原因,没法直接使用。
大家都心急火燎,这可怎么办?
现造一个水晶棺,根本来不及,仓促制成的产物,还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于是他们决定,先赶制一个有机玻璃棺,以供瞻仰活动顺利进行。

北京只有一个小厂子生产有机玻璃板,韩伯平等人来到该厂,传达了中央指示和精神,厂长和员工都深受触动,都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厂内最长的板只有1.6米,而玻璃棺需要2.2米的长板。
韩伯平等人没有离开,和工厂职工一起动手,满怀悲痛,夜以继日地赶制这台意义重大的玻璃棺。
反复地试验、粘接,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不眠不休,这台凝结了众人热泪心血的玻璃棺终于粘合完成。

11日,这台有机玻璃棺就被送到人民大会堂,主席遗体被移至其内。
框架有了,内部还需要保证绝对隔氧低温的防腐环境。
韩伯平和化工部的陶涛找到了北京市氧气厂和化工系统的同志,经过商讨,决定往棺内输送惰性气体,惰性气体可以将棺内的含氧量降低到满足遗体防腐的标准。
低温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徐静等人给出的标准是,最好保持在6-7摄氏度。
北京时值九月,正是盛夏酷暑之际,而且每天来瞻仰遗容的人流量都在3万以上,每个人都是行走的发热体,再加上天气高温,导致北大厅的室温很难低下来。
即便空调打到最低,室温都在15℃以上,棺内也是13℃上下,根本不符合要求。
为此,谷牧请来数位制冷降温专家,包括北京市冷冻机厂、医疗器械厂的领导和老技工,采用液体介质、气体介质降温。
如此确实效果明显,但稳定与否,众人心里都没底。
计委的谢飘和半导体专家又赶制出半导体制冷降温的设备,通过综合降温的方式,让棺内温度保持在7-8℃。
多年后,韩伯平都尤为清晰地记着当时的场景。

他一颗心死死吊在了棺内温度计上,每升一度,韩伯平的心都怦怦直跳,感觉呼吸困难。
温度降下来,他才松口气。
所有人兢兢业业守在棺内的测量表旁,不敢放松,直到18日,瞻仰活动结束。
党中央迅速启动了之前早已制定好的一个绝密工程计划:“769”计划。
中央决定,将毛泽东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
从吊唁活动结束,再到毛主席纪念堂建成,毛主席的遗体都放置在此处。
9月20日凌晨,在华国锋、汪东兴等人的护送下,毛泽东遗体顺利从人民大会堂转移至“769”。
第二天,遗体就被浸泡在药液中,药液的配方是专家们平时处理尸体保存标本的经验,结合马王堆古尸出土后的处理保存经验配制的。
水晶棺的研制
水晶棺的研制任务也随即提上日程。
这个任务艰巨又紧迫,因为要求必须在1977年9月9日,也就是毛泽东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之前完成。
可当时所有人既没经验,又没资料,根本不知该从何入手。
于是众人集思广益,决定先拿出有机玻璃棺的小模型,内设保护装置,带去紫光阁让中央领导审视。
如果领导认为哪个模型很可行,便交由专用设备组研究。
之后,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北京玻璃厂都送来了水晶棺模型,个个精致绝伦。
其中令韩伯平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川送来的一个圆型水晶棺模型,内铺红毯,以喻“红太阳”之意。
中央领导也认为很有新意,打算就照这个来。
可最终因为难以加工,遗憾放弃。

最后是工艺美术学院综合了各模型的优点,设计出了新的方案,经领导审定,确定为现在的毛泽东棺型和棺座。
从外部看,设计要宏伟,水晶棺的材质必须是名副其实的水晶,还要坚固耐用,能防震防破坏。
水晶性凉,拥有玉一般的防腐功能,关键是透明,方便瞻仰,但防腐力度比起金丝楠木材质,就差太多了。
因此棺内环境必须严格定制,以符合遗体保护要求:隔氧低温、保湿防干、无菌无尘。
肖秧等人主抓研制水晶棺,韩伯平负责其他设备。
专用设备研制组组织了全国高水平的科研单位、院校工厂的高级科技人员参加,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冶炼、机械加工、水晶提纯等多个工程系统。
人员众多,层层级级,为了方便传达消息,韩伯平抽调了一大批技术骨干,组建了一个办公室,负责联络工作。
制造水晶棺,需要高纯水晶原料,建材总局从矿山开采提纯,提供了高纯度水晶。
北京的石英玻璃厂为总基地,全国高技术人员都集中在此处,将水晶原料烧制成石英玻璃板。
烧制过程需要大量氧氢气,由北京石油化工总厂源源不断输送。
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与敬爱,所有人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烧制出一块又一块毫无气泡杂质的超高纯度水晶板。
接下来就是研磨、抛光等加工工作,为了消除水晶板出现的人影反射现象,他们在棺板上镀了多层干涉薄膜。
1976年11月25日,这台凝结全国心血打造的世界一流水晶棺正式问世。
他们模拟了云南八级地震,对水晶棺进行危机测试,未出现任何异常现象。
棺内的光线经过调试,不仅看起来光照充分,也不会破坏遗体皮肤,还能达到“整容”效果。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在车队护卫下,被运送进纪念堂。
1977年8月20日凌晨,毛泽东遗体进入纪念堂。
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以及纪念堂落成典礼结束后,人民群众开始瞻仰遗容。

他们看到一台晶莹剔透、庄重宏伟的水晶棺,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装,阖目安详静卧在水晶棺中,水晶棺的彩色光线反射到主席遗容上,令沉睡的伟人看上去往日光辉不减,依旧生动有光彩,栩栩如生。
历史数载春秋,每一年都会出现新的9月9日,但唯独46年前,众星陨落的那一年,伟人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个秋天,无数人铭记了一辈子。
伟人的遗体长眠在水晶棺中,被他所爱着的人民的爱意包围,伟人的精神也永世留存在后人心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22:54 , Processed in 0.0083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