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谷印章(图源:harappa)
1952年,美国学者盖布(I. J. Gelb)在其新出版的《文字研究(A Study of Writing)》中提出,中国文字起源于印度。此说在西方学术界获得了不少市场,影响至今。
1982年,饶宗颐教授《选堂集林·史林》在香港出版,书中收录的《谈印度河谷图形文字》列举了二十多个单字,认为“印度河谷文字的构造方法跟汉字的关系应该很密切”。但是,饶宗颐教授使用的材料既有比印度河文明晚的,如二里头、殷墟、四川汉墓的材料,也有与印度河文明时间相当的马厂文化材料,还有时代上远早于印度河文明的半坡刻符。这样,整个情况一下变得复杂了起来。
2011年,四川大学何崝教授的《中国文字起源研究》出版。书中把印度河谷文字与中国各个时期所见的文字、刻符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比较,结果表明,印度河文字与商代以前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所见刻符相同相似者有32个,与中国南方地区所见刻符相同相似者也有32个,与殷墟甲骨文字相同或相似者更达57个。除去重复的,中印两地所见字符相同或相近者合计达89个。这种情况是偶然的吗?
印度河文字之谜尚未解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2001年7月31日,《纽约时报》第1版发布一则消息,介绍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希伯尔特(F. T. Hiebert)博士在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发现的一枚石印。这枚石印为黑玉料,印面刻有4或5个字符号,笔迹内有红色。
安诺石印(来自网络)
印章的发现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奇怪的是印章上的字符太像汉字了!然而,据与石印共存的炭测定,该印的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当时,汉字并没有形成。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梅维恒(Victor H. Mair)教授由此提出:“安诺印章迫使我们重新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方式考虑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
李学勤教授在对安诺石印研究后则指出,安诺石印上的字符均可以从中国史前陶器符号中找到,但他又认为安诺石印和中国境内的仰韶等文化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四、始于新石器时代的东西方文化交流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考察的时间范围拉长、空间范围扩大,就会发现印度河谷文字和安庆诺石印出现与中国史前刻符相近甚至相同的情况其实并不奇怪。
从考古资料来看,东西文化的交流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生,并且直到先秦时代就没有停止过。在这一交流过程中,东西方的产品、技术都在不停地双向流动。比如,水稻、黍、彩陶、丝绸等就有一个由东往西传播的过程,而小麦、马、权杖文化、青铜技术等则有一个由西往东传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