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读时捧腹大笑,再读时泪流满面,刘姥姥的故事为什么打动我们?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9 03:15:5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初读时捧腹大笑,再读时泪流满面,刘姥姥的故事为什么打动我们?                                                          2024-07-08 17:00                                        

发布于:安徽省
   
                          

红楼梦里有个词,叫“女篾片”,这是王熙凤、鸳鸯等人给二进贾府的刘姥姥取的谑称。

什么是“篾片”?过去指在富门豪族帮闲的清客,所谓帮闲,就是专门给富贵人家凑趣取乐之人,一般以男性为主,叫“篾片相公”。

由此可知,刘姥姥在贾府众人心中的形象。

即便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初读刘姥姥进贾府的情节,多半也是捧腹大笑的,因为刘姥姥给人的感觉,是滑稽又好笑的。

一个乡下贫婆子,第一次走入豪门贵族的大门,那种巨大的反差,很容易就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比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王熙凤屋里的一个西洋自鸣钟,刘姥姥因为没见过,就在心里犯嘀咕:“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还把自鸣钟的摆当形容为秤砣。

初读时,就觉得刘姥姥颇有喜感,虽然她没见过这些东西,但是她却能用自己生活中常见之物来形容,这就非常有意思。

就像刘姥姥二进贾府时,众人玩那个牙牌令,说的词都很文雅,但刘姥姥是个乡野之人,她没什么文化,张口闭口自然都是自己日常熟悉之物。

因此,像乡下常见的“老母猪”“大倭瓜”这些词,先后从刘姥姥嘴里冒了出来,如果这些词是刘姥姥对她邻居说的,自然不会有那么好的效果。

但听刘姥姥说这些乡野之物,农村趣闻的,是贾府这一波从没有去过乡下,甚至连农具都不认识的贵族男女,不在一个频道的阶级反差,就制造出了许多令人捧腹大笑的效果。

初读红楼梦里关于刘姥姥的故事,真的是开怀大笑,不是瞧不起刘姥姥,而是觉得这个老太太太好玩太幽默了,就是很逗。

刘姥姥身上的这个喜剧天赋,也是她能够被贾府接纳,甚至成为贾府座上宾的重要原因,她虽然出身贫寒,但进入贾府的她,并没有畏畏缩缩,战战兢兢,相反,贾府成了她表演的舞台。

初读红楼梦时,很多人可能还在读书阶段,甚至只是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我们没有踏入社会,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和不易。

我们看待刘姥姥,也许就像贾府的那些贵族男女一样,虽然觉得这个姥姥粗俗是粗俗了些,但好笑也是真的好笑啊。

看到刘姥姥各种卖力的扮丑自嘲,各种想尽办法要把贾府之人逗笑的说学逗唱,我们会跟贾府之人一样,笑的前仰后合,笑的肚子疼,笑的喷饭,原来刘姥姥这么有趣。

当然,学生时代的我们,没有步入社会,自然不会想到刘姥姥为什么要这样,更不会想到,她其实年龄比贾母都要大,但一个在享受富足安康的晚年,一个却要天不亮就起床去城里富贵亲戚家乞食。

但等到我们也进入社会,我们也为人父母,我们开始与生活短兵相接,我们开始接受来自生活的风刀霜剑,我们再读刘姥姥的故事,常常又忍不住泪流满面。

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刘姥姥在逗笑我们的同时,却又引出了我们的眼泪。

就像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我们年少时看,会笑的人仰马翻。但当我们成年之后再看,也会哭的稀里哗啦。

刘姥姥哪里是在说笑啊,她分明是为了生活,在用尽全力的表演,就像有句话说的,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身力气。因为对她来说,只有贾府之人都笑了,她们一家也许才有饭吃,才有活路。

一进贾府的刘姥姥,说尽了平生好话,不为别的,只为活着。

为了讨王熙凤的欢心,从大门口问路,到找到周瑞家的,到见到平儿,及至最终见到凤姐,她忍耻含辱,她好话说尽,为的不过就是五斗米。

古代的文人们,要么不为五斗米折腰,要么不食周粟,但对刘姥姥这个没有文化的穷婆子来说,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的事了,为了活下去,她可以放下一切。

她初进贾府,其实心里是没底的,贾府如果不认这门亲,将她拒之门外,她也无可奈何,只能去找别的出路。

但刘姥姥硬是靠着自己的低姿态,靠着自己那张说尽好话的嘴,为一家人谋得了那年过冬的衣食,才使得女儿一家免于忍饥挨饿和冻毙于风雪。

二进贾府的刘姥姥,说尽了平生笑话,不为别的,只为感谢。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更何况,刘姥姥这个笑脸人,二进贾府时,不再是为了乞食,而是为了感谢贾府昔日救济之恩来了。

所以,她很知道自己此次来的目的,也始终牢记着这个目的,当她领会了凤姐、鸳鸯之意,当下便做了一个决定:要使出浑身解数,把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逗笑。

当刘姥姥说自己吃个老母猪不抬头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幽默搞笑,而是一个质朴善良懂得感恩的农村老人,开始放下尊严学着扮丑自嘲。

当刘姥姥说要吃个鸽子蛋却一下没夹住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她粗俗的语言,而是一个精于世故的乡野老妪卖力的表演。

当刘姥姥参加牙牌令游戏被逼着说出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段子时,我看到的不再是好玩有趣的毛毛虫大倭瓜,而是一个乡下老人最朴素的大智慧。

当刘姥姥在黛玉的潇湘馆不小心滑倒时,我看到的不再是滑稽可笑,而是一个年过七旬走路不再稳健的老人,即便散席了还在想尽办法取悦众人。

三进贾府的刘姥姥,散尽了平生钱财,不为别的,只为报恩。

原文没有写到刘姥姥三进贾府,但脂砚斋批语很早就交代了此事,而且巧姐的判词里也有提及: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也就是说,贾府到了最后,大厦将倾之时,巧姐被狠舅奸兄设计卖入烟花巷,此时正赶上刘姥姥三进贾府,得知巧姐遭难,于是不惜散尽家财,救出了巧姐。

当初凤姐毫不放在心上的二十两银子,刘姥姥却记了一辈子,最终凤姐的积的这个德,报在了女儿巧姐身上。知恩图报的刘姥姥,让贾家多少人脸红。

想当初,刘姥姥一进贾府时的窘迫、紧张、脸红心跳,担心这一次空手而归的手足无措,第一次开口求人的忍耻含辱,第一次借到钱的意外之喜,将穷苦人忽然有了活路的希望写得入木三分。

到后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的大方、幽默、扮丑自嘲,她用自己大半生的人情世故,用自己精心编织的故事、笑话,逗笑了贾府众人,也逗笑了读者和世人。这时的刘姥姥,与贾母投了缘,也与众人结了缘,她的善良朴实和感恩之心,就是她最大的福报。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总能四两拨千斤,总能挽狂澜于既倒,也总会不忘初心,保持善良朴实的本色,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知恩必报,这是贫穷时的刘姥姥为人的准则,也是过活过来的刘姥姥处事的标准。

刘姥姥没有什么文化,但没有文化不代表没有智慧,没有文化不代表不会说话,没有文化不代表做不成大事。贾雨村有文化,还进士呢,还大司马呢,又怎样?有文化的人干了坏事,那才令人唾弃,令人不齿。

红楼梦会结束,但刘姥姥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她就是许多穷苦人的缩影。

作者:夕四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11:59 , Processed in 0.00805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