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是陈、邓负责统一指挥,还是粟裕把控全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04:05:4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淮海战役是谁指挥的?是陈、邓负责统一指挥,还是粟裕把控全局?                                                                                 2024-07-10 12:09                                        发布于:天津市
   
       关于淮海战役指挥权的问题确实有点复杂,很多人都很迷糊。到底是陈、邓负责统一指挥,还是粟裕把控全局,亦或是西柏坡直接参与了指挥?别说现在,就连当时的中央军委都觉得这是件棘手难办的事情。

淮海战役就像一个复杂的外科手术,粟裕是主刀,最初提出了一个手术方案。本来是个小手术,但院里领导看了方案后觉得这个病人有更多问题可以一次性解决,需要改成大方案。
如按大方案走,粟裕一人就无法完成手术,需要院里陈、邓团队的各类专业人员配合治疗。但别人的团队毕竟不好管理,于是粟裕申请陈、邓两位专家参与会诊。院里领导犯了难,最初方案是粟裕提的,而且已经着手开始了。但两位专家无论谁的资格和地位都要比粟裕高,到底让谁说了算就成了难题,一旦意见不一致,很容易出大事故。
就在这时,陈、邓向院里领导提出意见,我们不在手术台边上,用通讯设备遥控怕出问题,建议让院里领导多给些指导。领导一听松了口气,直接对粟裕提出的问题逐一给予指导并告诉粟裕,过程中碰到任何紧急情况不必时时汇报,可自行决断后再上报。
手术结束后,领导们接受媒体采访,十分高兴地说,这次手术十分成功,主要会诊方案是由陈毅、邓小平、刘伯承、粟裕和谭震林这五人组成的专家小组领导制定的,而事实上大家都知道,粟裕才是主要的操刀人。

陈、邓以极高的政治水平为中央解决难题
到底是谁真正指挥了淮海战役,这个问题从上个世纪这场战役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很多作者就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大都带入了自己的观点,不一定百分百正确。这个问题不仅军史迷们的认知模棱两可,有着各种答案。就是在当时的裁定者中央军委来说都不是一件很轻松就任命的问题,这牵扯到两支军队之间的合作配合程度。毕竟如此规模的战斗,稍有疏忽就要白白葬送千万人的性命。
这场战斗首先是由粟裕提议的,经过中央分析后觉得有必要扩大战局,但粟裕已经开始指挥作战了,将来参与进来的部队由谁来做总指挥是个很头疼的问题。其实,我军也有过以往众多部队的合作案例,一般来说有几种解决办法,一是由主要战斗方的指挥人员指挥次要战斗方的指挥员;或是由人数多的指挥人数少的;又或者就是先参与的部队指挥后参与的部队。
如果完全按照这个传统来解决问题,事情就变得很容易了。从上面我们对淮海战役的回顾中很容易就能发现答案——只有华野的粟裕是唯一符合条件的总指挥人。可是,未来主要打配合的是中野,你觉得中央能这样简单做出决策吗?虽然粟裕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很强,但在党和军队中的资历毕竟不是最深。

想想看,中央能让粟裕去指挥刘伯承吗?能让他去指挥邓小平甚至陈毅吗?但是,这场战役最初又是华野发起的,中野打的也是配合作战,最适合的指挥人员又是粟裕。中央心里想的是让粟裕指挥,但又不能给他话语权,这要怎么向粟裕开这个口?
要说还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好,粟裕一早就知道中央的难题,所以1948年10月31日,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建议陈和邓领导和指挥这场战役,这封电报对中央来说就像是及时雨,中央立即给粟裕、陈、邓三人回电,告诉他们战役由陈、邓统一指挥。
然而,陈、邓回电的内容更为绝妙:
“本次战役我们负责指挥,但因通讯工具问题,请中央军委对粟、谭方面多多直接指挥。”
大家同样的电台,并且陈、邓更接近战场,为何要中央千里之外进行远程指挥?这显然是陈、邓的大局观,了解中央的意图,也是对粟裕的信任。

后来党内说到淮海战役时无不赞扬粟裕,说中央能那么快的解决淮海战役的指挥问题,与粟裕的高风亮节是分不开的。粟裕当年的那份电报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促成淮海战役胜利的因素之一。而反观陈、邓迅速解读中央的意图,放手让粟裕一搏,完全没有横加阻拦或影响粟裕指挥,也同样具有高风亮节的精神。后来,粟裕“请”陈、邓指挥淮海战役这件事情被传为了佳话。
粟裕为什么要“请”陈、邓来统一指挥呢?中央为什么认可?
我们知道,刘伯承在淮海战役中也是一大功臣,黄维兵团就是他以落后的装备和少于对手的兵力将其围困住的,这场战斗甚至被列为军事史上的奇迹。那为什么粟裕建议陈、邓来指挥而没有提到刘伯承呢?
首先来看看中央的难题,除了人事任命,中央还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就是粟裕指挥华野没问题,但中野粟裕没有影响力,怕会有人不服。不过现在问题得到了解决,陈毅是华野司令员还兼中野第一副司令员,邓小平是中野政委,他们两个人分别在华野和中野里的影响力是很巨大的,全军但凡涉及到中野、华野的事情,只要他们两位能通过,那就能通过。天知道当初中央调陈毅去中野是不是就有现在这种协调两支军队的想法。

至于粟裕为何没提刘伯承的原因,既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两军协调问题和人事任命问题,那粟裕和陈、邓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组合,那本来就是在外围协助作战的刘伯承也就没有必要蹚进这趟浑水里来了。
而且,从中央、粟裕和陈、邓的角度来讲,大家实际上还希望粟裕来指挥淮海战役的。中央和粟裕都不需要陈、邓真正去指挥作战。对粟裕而言,他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最高仲裁者,还需要一个能够让中野部队信服他,并执行他命令的协调人。这其中已经有三方复杂的关系存在,刘伯承也没有必要再参与进来。
我们再来捋顺一下陈、邓和粟裕以及中央三方的态度。粟裕发文请“陈、邓负责指挥”,陈、邓非常明确的表示接受任务“我们当负责指挥”,对于中央的命令我们绝不打半点折扣。不过我们的电台及通讯工具太弱,“请中央多对粟、谭直接指挥”。既安中央也安粟裕,保证了粟裕在战斗中的实际指挥角色。

除了中央认可粟裕的实际战场指挥权,其实中央还赋予了粟裕绝对的机断专行权,粟裕真正做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们从几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第一,粟裕把淮海战役的开始时间提前了。最初,中央电文中确定的开战时间是11月8日,而实际上淮海战役开始的时间是11月6日,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天。这是因为粟裕发现国民党军有向徐州靠拢的现象,为了赶在敌军完成布置前发起进攻破坏敌军计划,粟裕提前发起了进攻,而中央是在11月7日才认可了粟裕的决策。
与之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内容,“非有特别重大变化,不要改变计划,愈坚决愈能胜利。在此方针下,由你们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但将战况及意见每日或每两日或每三日报告一次。”这个电文似乎正面赋予了粟裕机断专行的权利。
第二,追击杜聿明时,中央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向东追击敌军”。但粟裕根据战场分析后认为杜聿明要西撤,便立刻向西死命追击杜聿明,最后将只带了少量粮草的杜聿明成功包围。

迟到的“总前委”
如果说一个战役只在一个区域负责,那就不需要总前委。还是拿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来说事,辽沈战役为什么没有总前委,那是因为这个战斗只在东北境内一地进行,包括军粮、弹药等供给东北局自家全搞定,不需要外部协调。再看平津战役为什么设了总前委。那是因为东北野战军跨区作战了,粮食这些东北局够不到,需要华北这边提供,为了协调供给和作战问题,最终有了总前委。所以说,总前委是为涉及多区作战,专为协调补给和军队成立的临时机构。

所以,按照淮海战役的规模和涉及的地域、军队,是有必要成立总前委的。但淮海战役又比较特殊,很多人对淮海战役的这个“总前委”到底是管打还是管饭这个问题始终模糊不清。
实际上,淮海战役的“总前委”直到11月16日才成立,其实,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明面上是“统一领导和指挥淮海战役前线作战和支前工作”,实际上就是陈、邓的代表体,主要工作还是“协调”。
所以,淮海战役,从名义上讲,确实是陈、邓或者是“总前委”指挥的,但事实上粟裕一直保持着高度的指挥权,但他的所有命令又均经过了中央,当然也可以说,是中央直接指挥了这场战斗。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3 23:08 , Processed in 0.00759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