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一首精巧的“集句词”,8首诗里一首挑一句,成为佳作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15 19:2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一首精巧的“集句词”,8首诗里一首挑一句,成为佳作                                                              2024-07-15 15:24                                        

发布于:天津市
   
苏轼一首精巧的“集句词”,8首诗里一首挑一句,成为佳作
天上绚丽的长虹,是由七种色彩构成;地上绚美的彩缎,是由多种丝线织就。而中国诗歌的一种特异形式的集句诗呢?就有如天上的彩虹、地上的锦缎。
所谓集句,就是全部借用前人诗词中的现成句子,经过巧妙的组合构成一首新诗或者新词。集句成诗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七经诗》,集句成词的开创者则是王安石。
他在退休后闲居金陵的晚年,喜为集句之诗,有“集句诗”一卷。如《怀元度三首》之二:
舍南舍北皆春水,恰似葡萄新泼醅。
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没有说明“集资”的对象,但对诗词了解多的读书人,都明白这是李白杜甫等诗人“合资”而由他独家经营的作品,王安石只是“白手起家”而已。
风气所及,“集句诗”,犹如一个新辟的诗的竞技场,许多人都前来一试身手,在今人所辑的《全宋词》中,仅以“集句”为题的就尚存二十首以上。

集句难度极大,完全借用不同诗词中的完整句子组成一首新诗或者新词,不仅要句意连贯,能贴切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韵脚相符、平仄相合,所以若非个中高手,一般不敢轻易采用这种形式。
苏东坡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大家。文学创作的每一个领域,他都要前去一探奥秘,测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他曾创作了多首回文诗词。那集句词呢?
他曾经说过:“世间好句世人共,明月自满千家墀。”
这是他《次韵孔毅父古句五首》之一,他认为好句是众生的公共财产,如同无私明月照临千家万户的台阶。
因此,他也曾集诗为词,《南乡子》就是一首典型的集句佳作:
怅望送春怀,渐老逢春能几回。花满楚城愁远别,伤怀,何况清丝急管催。
吟断望乡台,万里归心独上来。景物登临闲始见,徘徊,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首词里除了“伤怀”、“徘徊”四个字之外,其余八句都是借用唐人的现成诗句。
到这里大家可以停顿一下,看看自己知道几句原诗的出处,测验测验自己的诗词知识储备如何,而接下来,我们就要揭开谜底了。

第一句“怅望送春怀”来自杜牧的《惜春》: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
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
怅望送春怀,殷勤扫花帚。
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第二句“渐老逢春能几回”借自杜甫《绝句漫兴九首》的第四首: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第三句“花满楚城愁远别”借自许浑的《竹林寺别友人》:
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
花满楚城伤远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
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第五句“何况清丝急管催”借自刘禹锡《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之三:
今朝无意诉离杯,何况清弦急管催。
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第六句“吟断望乡台”借自李商隐的《晋昌晚归马上赠》:
西北朝天路,登临思上才。
城闲烟草遍,村暗雨云回。
人岂无端别,猿应有意哀。
征南予更远,吟断望乡台。
第七句“万里归心独上来”借自许浑的《冬日登越王台怀旧》:
月沉高岫宿云开,万里归心独上来。
河畔雪飞扬子宅,海边花盛越王台。
泷分桂岭鱼难过,瘴近衡峰雁却回。
乡信渐稀人渐老,只应频看一枝梅。

第八句“景物登临闲始见”借自杜牧的《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霅溪馆因题长句四韵》:
万家相庆喜秋成,处处楼台歌板声。
千岁鹤归犹有恨,一年人住岂无情?
夜凉溪馆留僧话,风静苏潭看月生。
景物登临闲始见,愿为闲客此闲行。
第十句则是借自李商隐的《无题》: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苏轼的这首《南乡子》,如同用多种现成的鸟羽组成的全新的“百鸟衣”,鲜艳、精美而且合适、贴身:
我惆怅地望着手中这杯送春酒,不禁感叹:身体逐渐衰老,又有几回能再逢春天呢。楚城虽然繁花似锦,但我的内心却在伤愁远方的离别,更何况,酒宴上演奏的正是离别之音。
在望乡台上断断续续地吟诵,纵然和故土相隔万里,却依然归心似箭。此时我归心万里,又有谁能理解我独登高台的心情呢。辗转徘徊,内心凄楚。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苏东坡不但有一颗慧心,而且有一双巧手。他有慧心,可以和前人作隔代的对话交流;他有巧手,则使他从前人的百宝囊中探囊取物,随心所欲而得心应手。
那么,大家觉得苏轼的这首集句诗水平如何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0 10:53 , Processed in 0.00918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