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何是三尺?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底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8-31 08:59:5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何是三尺?下半句才是精华,点破做人底线                                                           2024-08-29 07:51                                        

发布于:广东省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国老祖宗一边干活,一边琢磨人生。他们把这些大道理,用简单的话说出来,就成了咱们常说的俗语。这些俗语里,藏着老祖宗们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那个时候人们的想法。
比如那句“举头三尺有神明”,几乎人人都会说。意思是说,在我们头顶上,一直有个神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呢,提醒我们做人要善良,不能做坏事。

可细想一下,还真有点奇怪:为啥偏偏是“三尺”呢?到底是哪个神这么厉害,能看到一切?其实这句俗语后面还有下半句,更是精华,真正点破了做人的底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尺”并非一个具体的空间距离,而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中国古人相信,天地之间的秩序由神明掌控,而“三尺”正是连接天地的虚数,象征着无处不在的神灵之眼。

古人敬畏天道,认为神明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因此,这句俗语并不仅仅是在提醒人们要谨言慎行,更是在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
“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背后,承载着中国古人对“天”的崇敬与畏惧。在古代,天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必须遵循天道而行。
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就是提醒人们,即使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不能心存侥幸,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因为天道自有轮回,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所有的行为最终都要接受天道的审判。

然而,“三尺”之下的神明并不只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中国古代丰富的神话体系中,日游神与夜游神是两个重要的神祇,昼夜交替在人间巡游,将人们的善恶记录在案。
这两位神祇象征着无所不在的天道之眼,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人们的所作所为都逃不过他们的审视。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你在哪,做了什么,天道自有安排,终究会有一个公正的结果。
“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俗语不仅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道德律令,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比如东汉名臣杨震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杨震在赴任途中,曾经受他举荐的昌邑县令王密前来拜谒,并试图以十金贿赂他。面对这样的诱惑,杨震并没有动摇,他严词拒绝了王密的贿赂,并且正气凛然地说道: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震的这番话,正是对“举头三尺有神明”的生动诠释。他深知,世间万物都在天道的掌控之中,任何事情都无法在神明面前隐匿,因此保持内心的清白比什么都重要。

然而,真正的精华在于这句俗语的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话将做人处世的哲理推向了更为深邃的境界。
清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叶存仁的官员,他一生为官清廉,从不贪图私利。在他告老还乡时,下属们想为他送行,甚至偷偷准备了一艘小船,以为能掩人耳目。

然而,叶存仁当即拒绝了这份礼物,并写下了一首诗: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叶存仁清楚地知道,收下这份礼物或许不会被外人知晓,但他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道德拷问。正如他所说,不畏人知畏己知,人可以欺骗他人,却无法欺骗自己的良知。

这句俗语的下半句不仅是对上半句的补充,更是对做人底线的点破。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即使是在没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亏心事。因为你可能瞒得了别人,却瞒不了自己的内心。内心的愧疚与不安,才是最沉重的枷锁。
在现代社会,我们可能不再相信神明的存在,但这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警示意义依然存在。它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你说是不是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30 18:33 , Processed in 0.01176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