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十岁之后,要做好随时失去一切的准备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28 07:03: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七十岁之后,要做好随时失去一切的准备了                                                                              2024-11-25 22:19                                        

发布于:天津市
   

                          

人生,贫穷时渴望财富,孤寂时渴望爱情,年老时渴望青春年少,死亡前又留恋生命。

人生,总是在得失之间:“累,才是工作;忍,才是历练;容,才是智慧;静,才是修养,变,舍,才会得到;变,才是命运。”

其实,人生,聚散离合,忧患得失,全是一念之间。

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得;中年的时候,舍不得失;只有到了暮年,才知道有些东西,得到是偶然,失去是必然。

金庸曾说:“人生就该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人生,过了七十岁之后,就要做好随时失去一切的准备了。

01、做好失去老伴的准备,习惯独行。

如今已经七十五岁的杨福已经一个人独居四年了。他身体健康,内心安详,衣食无忧。

他与妻子是青梅竹马,从青春年少到满鬓白发,携手走过四十五年的人生岁月。

在他25岁那年,娶到了村子里从小一起长大的王荷。

父母没有能力分给他们多少家产,只有三间破旧的房子,一口做饭的大铁锅,还有一小盆白面,一袋晒干了的地瓜干,这就是他们刚结婚时全部的家当。

在这共同走过的几十年风雨人生中,他们用血肉之躯,不怕辛苦,不怕艰难,一路相互扶持,相互温暖,相互鼓励,摸爬滚打,将两个儿女抚养长大,帮他们在城市买了房子,结婚生子。

这是作为普通人,光荣的一生。

然而,时间总是好不经用,终于熬出头的时候,陡然发现自己也老了,很快就到了六十岁,在一眨眼,就来到了七十岁的年纪。

虽然,他已经儿孙满堂,但是,他更愿意身边有老伴的陪伴。

然而,天公不作美,总是事与愿违,老伴在七十一岁那年因病去世了。

自从过了七十岁以后,他心里就已经知道,时刻都要面临着人生的生离死别,只是他没想到会这么快。

老伴去世以后,他的心就像突然被掏空了一样,剩下的日子,每一天都是活一天赚一天。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山河故人》里有一句话,“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都还是要分开的。”

人这一生要经历亲人的故去,朋友的背弃,爱人的疏离。无论我们多么珍惜或者挽留,他们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离去。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不能幸运的预知他们会何时离开我们,但我们却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告别。

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说的一样,“每一次告别最好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庄子也说过:“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生死是人生的归途,没有人可以阻止,因此我们只能接受。

所以,人过了七十岁,如果老伴先走,不要灰心,不要消极,而是一定要做好这些事。

一、及时从悲痛当中走出来,尽快放下“哀伤”,笑着活下去。

二、调整心态从头再来,主动寻找依靠,不要远离人群,不要活得太孤独。

三、守好自己的房子,存好自己的钱,善待好自己的身体,好好养老。

02、做好失去健康的准备,生死淡然。

赵乾在六十多岁的时候,身体还硬朗的很,他每天早晨都会去打太极拳,还能耍得一手漂亮得长矛枪。

然而,来到了七十岁得年纪,他就感觉自己得身体泥沙俱下,一日不如一日。

在他七十八岁那年,拄着拐杖下楼都有点吃力了,想下楼去晒晒太阳,还需要老伴搀扶下去,他顿时感觉一阵屈辱涌上心头,气的扔了拐杖。

但是,扔了拐杖以后,他立即踉跄几下就摔倒了,他瞬间老泪纵横。

他因为身体多种疾病缠绕得缘故,生活能力基本处于半自理状态,不仅身体上承受着巨大的痛楚,而且心灵上也遭受了巨大得折磨。

他得脾气开始变得异常古怪,心情起伏波动很大,给老伴还有儿女都带来了很多得麻烦和烦忧。

有一次,他一口气没喘上来被紧急送进了医院抢救,真正从鬼门关走了一遭之后,他终于醒悟了。

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折腾,不无故发脾气,而是变得平和、安静、乐观了许多,神奇地是身体各项指标也较以前好了许多。

庄子过世前,交代自己的后事:“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

坦然面对生死,不困于与世俗眼光得束缚,不给子孙后代带去麻烦,这就是老人最后留给子孙的德行。

哲学家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桎梏之中。”

情感导师涂磊说:“人生本是磨难,在自己的哭声中降临世界,在亲人的哭声中与世长辞!”

的确,人来世上一遭,其实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漫长旅程。没有一个人的这次旅程是一帆风顺的。而且,无论贫富尊卑,每个人都逃不过生死劫!

所以,人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学会对生死淡然视之,对疾病泰然处之。

03、做好儿女不孝的准备,自渡晚年。

如今已经将近八十岁得李峰夫妇,已经在养老院居住了六年了。

他和妻子都是教师退休,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早已经全家迁居国外,好几年都不回来一次。

上了年纪以后,没有子女在身边照料,老伴多年前就患上了半身不遂得症状,随着他身体也越来越弱,独自在家中居住,已经无法很好地照料自己和老伴。

所以,他们选择卖掉了房子,搬去了一家环境和服务都比较好得养老医院度过余生。

他说:“如今唯一得安慰就是他和老伴还能相互依靠相互陪伴,手里经济条件尚可,至于儿子是彻底没有指望了,晚年只能靠自渡了。”

他虽然是微笑着说的,但是在不为人知得内心深处不知会是多么得悲凉。

有时候,当一个人上了年纪,他们的子女是否孝顺,会成为一道谜题。有些老人,他们倾尽所有,对子女毫无保留,但最后却发现子女并不孝敬他们。

现在社会上有多种养老方式,如老伴、新伴、子女、亲属、保姆、组织、社会等。但根本的,养老还是要靠自己。

曾仕强教授说过,“现在世界上有七八十亿人,老天怎么可能救得过来呢?每个人,都只能自求多福啊。”

所谓“天不渡人,唯有自渡。”

人老了以后,要做好子女不孝顺得准备:

第一阶段:60-70岁,身体好,条件允许,钱把住一些,房子留住,把自己的后路退路都安排好。

第二阶段:70岁以后,尽量不要有病,吃饭要慢,走路要慢,不能再逞强,要照顾自己。

第三阶段:70岁以后,如果生病了,量力而行,酌情而办。

第四阶段:人生最后阶段,要敢于面对死亡,不要亲人做无谓的浪费。

04、做好失去钱财的准备,空手而归。

齐来顺是一个活得通透得老人。

他在七十八岁那年,趁着自己头脑还清醒,就将儿子们叫到一起,写下来遗嘱,并且将银行存折的密码公开告知了他最信任的大儿子。

因为,其他的儿子都不在身边,只有憨厚老实的大儿子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承担着照料他的重担。

在他八十岁那年,终于病倒了,医生告知家属,最多还有几个月的时间。

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对大儿子说:“去把银行里的钱全都取出来吧,在医院里开点止痛的药后,就带我回家吧。”

大儿子是一个孝顺的人,他遵从了父亲的遗志,带着父亲回了一趟老家,从老家回来之后,没多久就溘然长逝了。

临终之前,他让所有的子女都亲口答应会遵照遗嘱,有条不紊地分配他留下的财产,绝对不要有人因为私心坏了家风和规矩,然后才安心离去。

卢梭说过:“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但是,对于一个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来说,放手是最好的选择,赤条条来,赤空空去,轻松自由。

明代学者洪应明在《菜根谭》里写道:“一场闲富贵,狠狠争来,虽得还是失;百岁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

意思是:拼命争来一场对生命无意义的富贵,即使得到了,还不如不要;匆匆忙忙度过百年光阴,即使寿命很长,也如夭折。

钱财,只有人活着的时候,安全地享用,为生活服务才是有价值的,生命尽头,就要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了。

林则徐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若强于我,要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若不如我,留钱有何用,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聪明的老人,在过了七十岁以后,早做打算,保留好良好的家风传承,安排好家产的分配,才会真正造福子孙后代。

有人总结说:“人这一生,0岁出场,10岁成长,20岁彷徨,30岁定向,40岁打拼,50岁回望,60岁告老,70岁搓麻,80岁晒太阳,90岁躺床上,100岁挂墙上。生的伟大,死的凄凉。”
太消极的人生,一定不好。太积极的人生,又会很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三毛说:“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包括人的生命。”
万事万物,遵循自然的规律,顺应天道,顺应天命,才是正途。

莫言说:“人生四然,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人过了七十岁,悟透人生四然,安稳渡过晚年,足矣。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24-12-23 05:05:19 |只看该作者
当家方知柴米贵,
养儿才知父母恩。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5 02:23 , Processed in 0.00838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