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与张仕森:一幅画的传承与创新之旅 2024-09-26 22:08
发布于:北京市
在中国近现代艺术的长河中,借画这一行为,往往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简单交换,它承载着技艺的传授、情感的交流以及艺术精神的延续。李可染与张仕森,两位不同时代的艺术名家,因一幅《万山红遍》而结缘,共同演绎了一段关于借画、学习、创新与颠覆的艺术传奇。
借画之缘:艺术传承的桥梁 1983年的秋天,正值中国艺术界新旧交替之际,张仕森一位在军内崭露头角的小画家(17岁),在中国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上,有幸与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前身)院长李可染先生邂逅,带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与追求,踏上了向李可染先生求教的道路。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张仕森抓住这梦寐以求的机会多次地前去向李可染大师请教,更时常临摹其画作,试图从每一笔一划中捕捉大师的艺术精髓。
1983年十七岁的张仕森艺术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大路画展》展出 当时和美术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大路画展》主创人员合影。右二是17岁的张仕森 李可染,这位被誉为“现代山水画大师”的也是当年的新派山水画代表人物。可染老师仔细看了张仕森几百张素描、速写、版画作品与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和鼓励,同时对张仕森痴迷书画的勤奋好学精神给予了赞扬。
1983年张仕森入选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中秋》 1983年张仕森入选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蛟龙》 随着两人交往的日益密切,也许是张仕森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打动了老人家,也许是对那身穿军装的信任李可染老师破例将自己的一幅珍贵作品——《万山红遍》借给了张仕森,供其临摹学习。
这一举动,体现了李可染对后辈爱护的无私提携。而这幅作品正是2012年保利春以2.9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拍卖界的又一个神话的巨作。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艺术魅力与时代意义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李可染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之一,传老人家一共创作了七幅不同构图的同一题材《万山红遍》作品,是根据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所作,充分诠释了毛泽东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丰富而深邃的内涵,刚劲雄强的壮美之笔和夺目而出的红色主调,强化了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力,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美术经典,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革命精神、民族情怀的象征,它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
李可染先生 李可染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保利春以2.93亿成交,成为中国拍卖界的又一个神话 当张仕森借得此画如获至宝,通过细致的临摹,张仕森深入理解了李可染在构图、色彩运用以及意境营造上的独特之处,这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仕森的新《万山红遍》:创新与颠覆 在张仕森的艺术探索中,他并没有止步于对李可染的模仿,而是将所学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理念与时代感受,创作了一幅全新的《万山红遍》。这幅作品,虽然同样以红色为主题,但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却与李可染的原作有着显著的差异。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 》 张仕森巧妙地以长征为主线,将红军、红旗作为视觉焦点,融入苍茫的山川之中,画面中数百名红军将士造型各异,行进在崇山峻岭,踏着坚定的步伐,高举鲜红的旗帜走向胜利的远方。作品主题突出生动传神,体现出张仕森对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张仕森的新《万山红遍》,不仅是对李可染艺术精神的继承,更是一种创新。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一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二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三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四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五 张仕森先生作品《万山红遍》局部赏析六 借画背后的艺术哲学 李可染与张仕森之间的借画故事,谱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艺术传承佳话。
李可染与张仕森之间的借画故事,不仅是一段艺术传承的佳话,更是一次关于艺术创新、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对话。它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的力量,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激发我们内心共鸣的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