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6岁出狱学画,80高龄开始创作,终成“传世名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04:52: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46岁出狱学画,80高龄开始创作,终成“传世名画”                                                                          2024-09-28 15:15                                        

发布于:天津市
   
     说起古董文物,大抵分为:秦铜汉玉,名人字画等,今天的秦铜汉玉不多见了,但名人字画落于民间者尚不在少数;当然,国宝级的字画还是首藏博物馆的,其中就有一幅《富春山居图》,虽一分为二,却屡经坎坷,还差点被火烧掉。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这么评价《富春山居图》“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至于这幅画究竟有多美,想来多做解释了,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富山春居图”的作者竟是五旬学画,八十成名的老叟“黄公望”;黄公望,原籍江苏常熟,元代人,擅画山水,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家。
然而,很少人知道其最初仅是浙西廉访司的一名书吏,还因上司案发被牵连,被诬入狱;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知道,元代统治者将天下之民分为四等人,依次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黄公望就这样沦为“四等公民”,即便被屈喊冤也无处申诉;再等黄公望出狱时,他已成了年近五旬的老翁,经历了国破家亡,南宋遗民在鄙视和屈辱中以求生存,放浪形骸,游走于江湖。
在古代,“五旬”已是老者,尤其是半生碌碌无为,黄公望出狱后的未来,似乎除了等死就是等死;一时万念俱灰的黄公望厌倦凡尘,参加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此后就以道士的形象出没于名山大川;他看着眼前的大好河山,开始想学习画画,于是找到当时的大画家王蒙,然而迎接他的却是质疑。这也难怪,黄公望已46岁,这时候才学画画,太晚了吧?

如果是一般人,这样的话对一个没有希望的人来说就是嘲讽,但黄公望并不在意;就这样,黄公望在以后的二十九年开始遍游山川,走到哪画到哪,79岁时,黄公望带着师弟来到了富阳。黄公望在富阳一住就是四年,每日天一亮,年近八旬的老翁就戴着竹笠,穿着芒鞋出门,沿着富春江走数十里,风雨无阻;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坐在江边的礁石上,拿出纸笔,对着江岸作画。

80岁那年,黄公望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也正是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从另一个角度看,“富山春居图”也描绘了黄公望的一生,似乎富春江读懂了黄公望,黄公望也读懂了富春江。

黄公望84岁时,“富春山居图”终于完成,画中有八个人物,皆藏于山水之中,一般人却只能找到5个;或许这就是他想表达的,正如当时的南朝遗民,活过却似乎不曾存在,包括他自己。黄公望漠然的在画卷上题字,又将自己人生最得意,也是最后的作品赠与师弟,四年呕心沥血,犹如一场君子之交。“富春山居图”不只是一张画,更是一种哲学,一种生命态度,使黄公望能够把积压了数十年的亡国痛转换成豁达;朝代如何更替似乎并不重要,唯有画中渔、樵、读书人,隐居于山林而忘于江湖。

专家这么评价《富春山居图》“原画由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黄公望并没有按着每一张纸的大小长宽构思结构,而是任凭自由创作,悠然于山水之间,可远观,可近看;这种浏览、移动、重叠的视点,或广角深远,或推近特写,浏览过程中,视觉观看的方式极其自由无拘,角度也非常千变万化。”当然,这样的解说还是太过生涩了,用明代画家邹之麟的话来形容似乎更加直观一些“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也正因如此,《富春山居图》成了“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也注定了它的坎坷命运。

公元633年,黄公望了无牵挂地走了,《富山春居图》至此成了后世人争抢的宝贝;到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落入书画家沈周手里,却又被歹人谎称画作被偷,实则以高价卖掉。对此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他凭着记忆,硬是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又过百年,《富春山居图》落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上,并成了他的心爱之物。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的爱已经达到了痴狂的地步,甚至在临终前吩咐家人将画作“焚以为殉”;就在这危急时刻,人群中窜出一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愣是将画抢救了出来。

此人吴洪裕的侄子,名叫吴静庵,《富春山居图》虽然被救了出来,但仍被烧出了几个洞,至此断为大小两段,起首被烧去,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后人称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被称为“无用师卷”。

1938年,《剩山图》被浙江博物馆收藏,1948年,《无用师卷》到了台湾;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终于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合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08:16 , Processed in 0.0084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