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与鲁迅素未谋面,为何互有好感?鲁:毛有“山大王”的气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9-30 06:03: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与鲁迅素未谋面,为何互有好感?鲁:毛有“山大王”的气概                                                           2024-09-29 10:30                                        

发布于:天津市
   
         近代文人中,毛主席对鲁迅尤为推崇,将其视为“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去世后的第5年,1940年,毛主席在他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专门提到鲁迅,对文化革命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
而鲁迅,正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毛主席给鲁迅,冠以了3个伟大的大家称号: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主席知道自己这番话,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多大的“鲁迅潮”?将把鲁迅捧上神坛吗?毛主席知道,但他还是要说,因为他极为肯定鲁迅笔下的思想。
毛主席还特别提出: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身上挂着的“民族英雄”称号,也是带着毛主席赋予的5个之最:
最正确、最坚决、最勇敢、最忠实、最热枕。
这样的现象和评价,是毛主席所有著作评价中,绝无仅有的。
毛主席和鲁迅,现实交往可以说没有,两人却是脾性相投的神交良久。
毛主席爱写诗词抒发情感,鲁迅则爱写诗词文章抒发情感;比毛主席多个文章。
毛主席的文章,一般是明白写出现实问题,再提出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想法。
鲁迅写文章,写得很好很优美,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用处不大,唯有那些用心去看的人,看懂了才行。但是看懂了,也没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只是警醒告知。

1934年1月,毛主席正在筹备着第2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他本该处理更重要的事情,却被安排在这个只要细心点的老同志,就能做好的工作上。
这当真是太埋没人才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当时的处境并不是很好。
当时,毛主席的红军总政委职务,被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解除了。虽然还挂着个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威风名头,却是没有一丁点的实际权力。
那段时期,毛主席内心的苦闷是不言而喻的。就在这时候,鲁迅的好友、中共党员冯雪峰,来到瑞金。冯雪峰是在1927年入党的。
某天,毛主席主动来到冯雪峰的住处。冯雪峰热情招待毛主席进屋。一进屋,毛主席就幽默说道:
“今晚我们约法三章,一不谈红米南瓜,二不说地主恶霸。我们不谈别的,只谈一个人,鲁迅。”
没等冯雪峰接话答应,毛主席就万分遗憾地继续讲到:“‘五四运动’‘’时期,我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有见过鲁迅。”
那时的毛主席,不过是26岁的北漂青年,操着一口明显带着湖南乡音的普通话,担任着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

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可那些新文化运动的大人物,都不大愿意搭理毛主席,因为他是“小人物”。
那段生活是困苦的,但它并没有磨灭毛主席的斗志和热情:
我自己在北平的生活是十分困苦的。我住在一个叫三眼井的地方,和另外七个人合住一个小房间,我们全体挤在炕上,连呼吸的地方都没有。每逢我翻身都得预先警告身旁的人。
不过在公园和故宫的宫址我看到了北国的早春,在坚冰还盖着北海的时候,我看到了怒放的梅花。北京的树木引起了我无穷的欣赏。
这是怎样的乐观,这是怎样孤独的英雄主义。
冯雪峰告诉毛主席:“曾经有一个日本人说,全中国只有两个半人懂得中国,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鲁迅,半个是毛泽东。”
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笑完思索片刻,说:
“这个日本人不简单啊,他认为鲁迅懂得中国,这是对的。”
蒋介石懂不懂中国?自己懂不懂中国?毛主席都没有评价,只是认同鲁迅懂中国这一观点。

鲁迅在1936年病重时,口述他人笔写,给托洛茨基派陈仲山,回了一封维护正确革命道路的信,里面有提到毛主席:
你们的“理论”却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奇诞得多,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
但高超固然是可敬佩的,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则这高超仍不免要从天上掉下来,掉到地上最不干净的地方去。
冯雪峰告诉毛主席,自己给鲁迅读过他的一些诗,鲁迅评价说:“很有山大王的气概。”毛主席听后,更是开怀大笑,近日来的不佳情绪一扫而空。人生难得一知己,鲁迅就是毛主席的知己。
当年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创建新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毛主席就自嘲过:“蒋介石是占京为王,我们是占山为王。”
可见,毛主席口中的“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并非虚言。
毛主席对鲁迅作出的正式书面评价,那还是在1937年年底,鲁迅逝世1周年。毛主席站在风沙弥漫的延安操场,讲话讲到鲁迅,说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

当初在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平安抵达陕北后,身体不佳的鲁迅,强忍着不适,来到书桌前,挥笔写下《亥年残秋偶作》一诗: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1936年3月,重病在身的鲁迅,同茅盾一起,给陕北红军写去一封支持、鼓励信(信的真伪似乎存疑):
英勇的红军将领们和士兵们!
你们的勇敢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全国民众期待你们的更大胜利。全国民众正在努力奋斗,做你们的后盾,为你们的声援!
你们的每一步前进将受到热烈的拥护和欢迎!
当鲁迅在上海病逝的消息,传到陕北,毛主席异常悲痛;大约在一周时间后,在陕北公学演讲了近30分钟的话,只讲有关鲁迅的东西: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1954年,毛主席巡视地方,特地来到浙江绍兴,好好参观了一下鲁迅的故居。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毛主席徘徊看望数回。
临走前,毛主席对同行陪同的浙江省委书记谭启龙,提起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主席教导他,我们的党员同志,就该有这种精神。
1961年,鲁迅诞辰80周年,毛主席读鲁迅,为五卅惨案9周年写下的《无题》诗,有感而发,做两首七绝,题为《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其一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鲁迅和毛主席,对彼此最引以为憾的事情,应该就是没有面对面交谈过,没有从对方的话中,得到不一样的启发。
对于鲁迅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用8个字来形容是最为恰当:素未谋面,从不陌生。

最后以毛主席,在1925年写下的《沁园春·长沙》作结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01:50 , Processed in 0.00806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