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55年恩师病重,毛主席携500元看望却没遇好脸色:别以为出息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0-9 06:23: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55年恩师病重,毛主席携500元看望却没遇好脸色:别以为出息了!                                                           2024-10-08 13:49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有过很多的老师,不论是传道授业的教师,还是德高望重的学者,毛主席都会虚心请教。因此,毛主席广交师友,与当年的诸多风云人物都有深厚交情。
除了广交师友,毛主席还秉持着尊师重道的优良品质,一旦认作老师,便格外地敬重,不因为对方的身份、年龄而改变态度。所以,在这方面,有很多的佳话流传下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初见恩师
1913年,青年毛泽东刚刚就读于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当时的他,对于古文格外地感兴趣。后人皆知,毛泽东同志在古体诗词方面有着很大的造诣,对于历史故事也十分的熟悉,这都要归功于年轻时的积累。
在学校上了几个月的课,毛泽东便向同学打听:“咱们学校,哪个老师古文教的最好呢?”大家讨论了一阵,说出各个老师的名字,可是有一个人的名字被提起的次数最多,被青年毛泽东暗暗记在了心里,此人名为杨树达。
杨树达是湖南本地人,毕生致力于古文研究,尤其是在汉语语法和文字学这两个方面,钻研尤甚。毛泽东打听到了他的课程安排,就去旁听他的古文课,发现杨树达对于古汉语的了解确实深刻,课堂上总是座无虚席。

这一堂课听完,毛泽东觉得受益匪浅。虽然没能和杨树达有更加深入的交流,毛泽东的心里已经把他看作自己的恩师。毛泽东认为杨树达事务繁多,教学任务重,以后可能难有机会再和他好好探讨学术,当时觉得十分惋惜。这个情况,在六年后迎来了一个转变。
二、重逢相识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1919年7月,由毛泽东供稿的《湘江评论》,声势浩大,一路从湖南畅销到了北京,赢得了诸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当时的政府对此颇为不满,湖南省长兼督军张敬尧在《湘江评论》开刊一个月后悍然将其查封,激起了百姓的愤怒。

张敬尧在湖南主政期间,其反动统治令百姓怨声载道。他本人更是极尽搜刮民脂民膏,穷奢极欲。于是,毛泽东决定利用《湘江评论》积累的影响力发动各界群众,同时利用北洋政府之间的嫌隙,一举逼迫张敬尧退出湖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驱张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毛泽东被推举为公民代表,杨树达则被推举为教育界代表,二人共同率团进京。这次运动达成了目标,毛泽东和杨树达也就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杨树达对于毛泽东的表现十分惊异,认为毛泽东真是少年英才。毛泽东则说道:“我过去曾经旁听过遇夫(杨树达的字)先生的文学课,受益很多,现在终于有机会当面请教了。”杨树达听到此言,对毛泽东更是刮目相看。
两人惺惺相惜,但是,终有一别。毛泽东在后面的年月里参加革命,抗击侵略者,打击反动派,而杨树达则痛恨侵略者与反动派对人民的伤害,毅然拒绝了日本方面的拉拢,继续自己的教育事业。

1949年,国民党反动派败退台湾,当时的许多文物和各界人才都被其收至台湾,杨树达拒绝了。革命胜利了,他想多看一看崭新的中国。
此前,杨树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曾经读过不少毛泽东的著作,他对于毛泽东的感情,也从一开始的欣赏变成了崇敬,称毛泽东为“君师合一。”一晃多年过去,1954年的一天,毛泽东忙完工作后提出要见一见自己的恩师,杨树达。
二人重逢,令杨树达十分感动。主席一把握住了他的手:“老人家,还认得我吗?”杨树达百感交集,竟说不出话来,热泪盈眶地点了点头。此后二人对坐长谈,谈到了古文研究的新成果,又谈到了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主席还有视察的工作要做,谈了一阵子便安排车将杨树达送回住宅,二人惜别。

三、师徒情深
主席一直在北京办公,与1955年外出视察,这一次又来到了家乡湖南。主席又想起了恩师杨树达。之前杨树达将一些书籍赠送给他看,他还想跟杨树达叙谈一番。
此时的杨树达卧病在床,已不能起身迎接毛泽东主席。主席便走到一旁,和师母了解了一下病情状况,随即塞给师母500元钱,嘱咐说钱如果不够的话,再拿一些。因为毛泽东主席深知,杨树达为人正直,家里也比较清贫。这病不能再耽搁了,要尽早治疗。

这时,杨树达却看向毛主席,不客气地说道:“你哪来的这么多钱,快把钱拿走,别以为自己出息了,就可以胡作非为!”
话没说完,主席却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杨树达是认为这500元是动用特权挪用公家而得来的,这样一来,他杨树达宁可病死也不会接受。
见状,毛主席连忙回到了杨树达床前,握着他的手说道:“这钱有我以前的稿费,也有我现在的工资。我是你的学生,学生回报老师,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吗?安心养病,这钱您受之无愧。”
病床上的杨树达点了点头,眼中饱含热泪。

1956年2月14日,杨树达先生因病逝世,享年七十一岁。毛主席听到消息以后,十分惋惜,叹道:“中国又少了一位语言文学的大家。”当年只旁听过杨树达一节课,却有如此的情义,毛主席这份尊师重道的品质,值得所有人学习。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25 20:21 , Processed in 0.00767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