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3年,毛泽东视察南京,亲自给孙中山献花圈,其中大有深意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13:43: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3年,毛泽东视察南京,亲自给孙中山献花圈,其中大有深意                                                                     2024-11-16 16:30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对南京感情很深。
南京市栖霞区十月广场上,有一座高高耸立的毛主席塑像,塑像缘于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对十月农业社的一次视察,见证了毛主席对南京的深厚感情。
据统计,自1953年2月22日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至1971年9月11日乘专列停靠南京,前后18年间,毛主席曾公开或秘密经过和视察南京20余次。

1953年的2月下旬的一天,江苏省委柯庆施接到一个紧急通知。
下通知的,是毛主席的秘书、办公室主任,叶子龙。
接到通知,柯庆施紧张又激动,因为毛主席要来南京视察。
这可是毛主席第一次来南京,柯庆施不敢怠慢,立即与华东军区政委唐亮对接,商定了毛主席抵达南京后的活动、住宿、安全保障问题。
南京距离沿海很近,出于安全考虑,柯庆施要求对毛主席前来视察一事,必须绝对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只有少数直接参与接待的同志知晓。
23日凌晨1时许,军舰缓缓入港停稳,柯庆施、唐亮上舰引导毛主席下舰,随行人员不多,仅有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毛主席办公室主任叶子龙等。
一如毛主席的风格,轻车从简。
毛主席的住处是西康路33号后院的三幢二层小楼。
这座小楼有其独特的历史,曾为民国时期美国驻华大使馆,也是美国大使司徒雷登的住所,前院即为江苏省委办公厅。
得知这一情况,毛主席很高兴。
几年前,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时,毛主席曾写过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欢送”,如今自己下榻“司徒大老爷”的住所,也算是颇有缘分。
只是毛主席并不知道,这三幢小楼原本住着7位江苏省委领导,包括柯庆施在内。为了接待毛主席,他们连夜搬出来,迅速布置房间。如果毛主席知道,恐怕又要批评他们搞特殊,也批判自己搞特殊了。
睡了不几个小时,毛主席便起床了,他精神很好,要求立即开始活动。
先去哪里呢?
“去中山陵吧!”毛主席说。
这个决定虽然在计划内,却有些出人意料,作为共产党的领袖,第一次来南京就去拜谒国民党领袖的陵墓,多少让柯庆施等人想不通。

柯庆施等人想不到,毛主席和孙中山颇有渊源。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和许多共产党员一样,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积极帮助国民党在湖南筹建总支部,使湖南成为国民党组织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毛主席还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一起联名给孙中山写信,建议“在上海、广州建立强有力的执行委员会,以期合力促进党员的活动和广泛开展宣传”,得到孙中山的赏识,不久被选举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后来,毛主席先后担任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组织部秘书、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帮助孙中山推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一度成就斐然。
但是随着孙中山的病逝,国民党内部顽固势力抬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对共产党进行残酷“清洗”,毛主席毅然与国民党决裂。
孙中山病逝前,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政治遗嘱,但是蒋介石、汪精卫作为国民党员,却无耻背叛了孙中山的遗志,而身为共产党员的毛主席却真正继承了孙中山的遗愿,将革命进行到底。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始终高度评价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多次评价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不忘孙中山的伟大贡献,派人携亲笔信赴上海邀请宋庆龄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国是,终让孙中山先生遗愿实现。
有这样的渊源,毛主席第一次来南京便要拜谒中山陵,就不难理解了。
抵达中山陵后,罗瑞卿告诉毛主席,公安保卫部门专门开辟了一条小路,请他走小路进入陵门。
毛主席一听,问道:
“为什么不走大路,要走小路呢?”
罗瑞卿解释说,大路有游客,不方便警卫。如果要走大路,为他的安全着想,建议把正在游览中山陵的群众疏散。
毛主席立即摇头:
“堂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祭奠革命先辈,走小道成何体统嘛!我就要走大道。群众是到中山陵游览,我们是到中山陵祭奠,有什么理由把人家赶走?”
罗瑞卿面露难色,毛主席挥挥手:
“怕啥嘛,我们就走正门!”
原来,毛主席是借此举让国民党和各民主党派人士知道,我们共产党一向胸怀宽广,只要真正为国为民的人,我们都发自内心地尊敬。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先驱,毛主席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理当推崇,这也是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之处。

第一次来南京,就来中山陵;到中山陵,必须走大道。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孙中山曾亲自手书“天下为公”,毛主席前来晋谒,则坚持“大道之行”。由此可见,两位革命领袖的理想抱负确有相通之处。
这便是毛主席不走小路,坚持要走大道的深意了。
毛主席执意要走正门,大家只好奉命。
在陈毅、谭震林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健步登上中山陵的石阶。
毛主席?一位年轻的学生一下子认出毛主席,惊呼出声道:“毛主席来啦!”
毛主席来啦!毛主席来啦!一时间,口号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附近的游客们全都围拢了过来,站在道路两侧和台阶上,高声向主席欢呼、问好,场面十分热烈。
一旁的警卫人员见状,很是紧张,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地把毛主席围在中间,警惕地观察四周的人群,生怕出了什么意外。
但是毛主席显然并不在意,一边笑意盈盈,向游客们挥手致意,一边慢慢在群众的簇拥中缓缓前行。
人越聚越多,情况也越来越复杂,罗瑞卿担心场面失控,请示毛主席要不要改走小道,或者把围观群众疏散。
毛主席一听,生气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和群众隔开!”
说完,毛主席大手一挥,迎着群众走上前去。
进入陵门后,毛主席精神饱满,兴致勃勃,时而拾级而上,时而停立观看。
走到墓道顶端的平台,中央便是祭堂,蓝瓦素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让人顿生仰慕之心,缅怀之情。

祭堂正面门首,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的四字手书“天地正气”。
进入祭堂,正中央是孙中山先生坐像,毛主席缓步上前,神情肃穆,为孙中山先生敬献了花圈,花圈上的飘带是他亲笔书写的:
“孙中山先生灵右,毛泽东敬挽”。
献完花圈后,毛主席肃立默哀三分钟。
默哀毕,毛主席又认观看起了四周墙壁上刻写的《建国大纲》,大纲承载了孙中山先生美好的愿望,但实现他愿望的却不是国民党,而是共产党。
毛主席凝神伫立,半晌不语,陈毅见状,提醒毛主席还有其他几处地方。
“噢,好……”毛主席点头应允,却依然伫立原处,一块一块地细读碑文。
等看完碑文,毛主席才走进墓室。
墓室呈穹隆状,直径约16米,顶部图案是国民党的党徽,毛主席抬头细细地望了一阵,问道:
“中山先生遗体安放何处?”
柯庆施指着孙中山的白色大理石卧像,告诉毛主席安放孙中山先生遗体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面5米深处。
毛主席点点头,双眼凝视孙中山卧像,又是久久不动,然后无限感慨地长叹一口气。
两位伟大的革命者,国共两党的伟大领袖,以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进行着灵魂的交流,想来孙中山先生泉下有知,对新中国的欣欣向荣,必定深感欣慰。
毛主席走出祭堂,来到平台,举目远眺,又陷入沉思。
良久,毛主席指着整个陵区,划了一圈道:
“它对我们来说,是有某种特殊意义的。”

中山陵对毛主席而言,究竟有何特殊意义?
毛主席没说,也没人问。
我想,这意义应该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对毛主席的影响,它极大锻炼了毛主席,促进了毛主席的成长,也让毛主席真正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心。
瞻仰完成后,毛主席开始向下走。
当走到牌坊前的广场时,热烈的欢呼声再度响起,广场上聚集的人更多了。
原来,毛主席来中山陵的消息迅速传开,很多机关干部、游客都想亲眼见一见毛主席,便自发聚集到广场上,等待毛主席谒陵下来。
毛主席!毛主席来了!毛主席万岁!
围观的人群一拥而上,把毛主席围在中间,激动地鼓掌、欢呼、跳跃,大家都想靠前一些,距离更近一些,一睹为快。
罗瑞卿一个眼神,负责保卫的同志赶紧手拉手组成人墙,试图拦住人群。
毛主席摇摇头,示意他们不要阻拦,高兴地在群众簇拥中缓缓前行,还摘下帽子,举过头顶,不断挥着向群众致意,脸上充满满了和蔼可亲的笑容。
望着毛主席亲切的面容,人们眼中含着激动的泪花,继续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也很激动,一边挥手一边喃喃自语:
“这就是人民啊!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时间不早了,毛主席向群众挥手话别,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中山陵。
广场上的人们充满了激动、兴奋和赞赏,他们回味着看到毛主席的情形,热烈谈论着内心的感受,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晋谒中山陵,也是最后一次。
虽然过程简单,却彰显出毛主席博大的领袖胸襟、深厚的群众情感——他始终把革命先驱高举在上,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

蒋介石也晋谒过中山陵,却都是前呼后拥,随从众多,唯独不见一个百姓。
我想,这就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鲜明特征,也是共产党和毛主席取得全国胜利的根本,而国民党最后之所以归于失败,也在于这一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0 06:19 , Processed in 0.0079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