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950年土改,毛家属于什么成分?主席派毛岸青亲自去韶山办三件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13:26: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950年土改,毛家属于什么成分?主席派毛岸青亲自去韶山办三件事                                                                  2024-12-03 10:15                                        

发布于:天津市
   
                                    

1950年底的一天,韶山乡党支部书记毛仁秋和干部在毛震公祠内召开工作会议,然而每个人脸上都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原来他们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麻烦。
根据上级的指示和要求,辖区内所有家庭必须按文件要求划分成分,所有土地都要进行统一划分,从而协调人地矛盾。
可是,当韶山的干部们开始着手这项利国利民的工作时,有一家人偏偏不好处理——这就是毛主席家。

在讨论阶段,有人说毛主席是无产阶级领袖,所以应当把毛家划入无产者。
又有人说,按毛主席自述的家庭实际情况来看,应划分为“富”农,
大家莫衷一是,无奈之下毛仁秋把情况写在信中寄往了中南海,想请主席自己给自己划分成分。
看到来信后,主席二话不说把毛岸青叫到身边,在他耳旁低语了几句,交代他去一趟老家办三件事。
于是,毛岸青带着父亲的嘱托,踏上了前往长沙的火车……
满门忠烈尚未来得及分家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广大的农民阶级。
在旧社会,农民从始至终都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对象,土地既是他们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束缚他们的一道沉重的枷锁。

因此,当毛主席带领的干部开展土改时,广大农民积极响应,至此民心所向,仁者无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随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卓有成效的土改政策。
然而,由于毛主席一家人为了革命事业,纷纷奔波在外,因此老家常年没有人在,且主席的许多亲人都先后牺牲在了革命的道路上。
因此家乡人民甚至不太清楚如今毛家到底还有几口人,也不知道要去哪里统计相关的情况和数据。
所以,毛仁秋在给毛主席的信中就询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主席家中现在有几口人需要分田?
众所周知,毛主席家中有兄弟三人,主席是长子,二弟毛泽民,三弟毛泽覃。

其中,毛泽民于1943年9月27日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处决,毛泽潭则于1935年4月26日,在江西瑞金掩护部队撤退时壮烈牺牲。
因此,待新中国成立时,主席家中实际上只剩下了主席一人。
由于当初全家跟随毛主席闹革命,因此兄弟三人也并没有分过家,故而地方上在统计人口时的确颇感为难。
加之毛泽民、毛泽覃烈士的后代有的被组织抚养、有的则流落民间,所以毛仁秋无奈之下只能询问毛主席,希望可以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主席看到家乡的干部按章办事,并没有因为主席的崇高地位而搞特殊,内心十分高兴。
为了妥善处理此事,主席没有选择回信,而是直接派遣次子毛岸青专程返回家乡,带着主席的嘱托去办妥三件事。

毛父的收入与主席的付出
那么,主席老家的经济条件到底是什么情况?这还要从主席的父亲开始说起。
主席的父亲名叫毛贻昌,字顺生。
事实上毛贻昌一共生育过五个儿子,其中长子和次子都早夭,好在后三子都成活下来,其中毛主席按序齿算就是长子。
主席曾回忆说毛贻昌是“贫”农出身,年轻时候还欠下了许多外债,不得已之下选择当兵。

后来局势紧张,毛贻昌回到老家开始靠着当兵攒下的饷银开始做起了一点小买卖。
毛贻昌有一定的商业头脑,所以生意越做越好,加之他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所以一段时间后为家中积攒下15亩薄田。
按照当时土改政策来算,毛家就属于是“中”农了。
此后,这15亩薄田产出的粮食扣除一家人的口粮后,每年会有25担的剩余,毛贻昌将余粮粜卖,又可以有一笔额外的收入。
几年后,毛贻昌用粜米所积攒的收入又置办了7亩薄田,至此毛家拥有22亩薄田,在当时就属于是“富”农了。

然而,这一切都只停留在了毛主席父辈的光景下。
自主席踏上了革命的道路之后,毛家的情况就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尤其是1921年主席返乡带领全家人一起外出革命后,毛家的宅子和田产也就开始荒废。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当年为了表明自己一心干革命的决心,给自己家直接来了个“破釜沉舟”。
他对乡亲们说,自己以后就是无产阶级,所以家中的财物和土地都要进行清理。
其中,父亲曾经欠下的债务,一律拿家中的剩余资产一口气偿还干净。
别人家欠自己的债,当众将借据焚毁,就此一笔勾销。
剩下的土地和财物,全部分给家乡的穷人。
然而,处理这些事情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主席无法再老家逗留太久,所以最终他委托自己的舅舅文玉钦代为处置。
文玉钦在当地德高望重,是个处事公正之人。
他在同几位毛氏族长商量过后,认为还是要为毛主席留好一条后路,于是决定将主席家的田产暂时交由毛震公祠来管理,以出租的方式给需要的农民耕种,房屋也租给他人。

一年到头后,租户上交给公祠少量的租金,其余所得全部属于租户。
这种模式持续了将近30年的时间,毛震公祠对主席家田产的每一笔收入和每一次开支都有着清晰详实的记载,对此主席也感到十分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1929年的时候曾经发生过一段小插曲。
蒋介石还曾派人来收缴毛主席家的土地田产,结果毛姓族人把主席“无产阶级”的宣言搬了出来。
据说蒋介石得知主席在老家居然一无所有,看着自己奢侈无比的生活,顿时陷入了沉思之中。
那么,30年间毛震公祠内,主席家收到的租金主要都用在了什么地方呢?

这笔经费主要有两项重要的开支:
其一是供主席革命之用。
毛主席早年在三湘大地建立过不少革命团体,需要一定的经费,其中就有一些来自毛震公祠;
其二是造福乡里,主席用这些钱支援了家乡修缮祠堂、修桥铺路等工程。
建国后的土改运动
建国后,主席曾委托当地干部帮自己清查一下毛震公祠的账目情况,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截止到1950年,主席家的账上亏空共计4030元大洋。
经估算,即便主席把韶山的全部资产抵押,还差650元。
这主要是革命期间主席长期处在艰苦斗争的环境中,因此毛震公祠也竭尽全力支持主席的事业,不惜透支了一大笔钱给主席。

所以,到建国后,主席家在韶山看似广有田产,实则已经资不抵债。
此时,国家各地都在轰轰烈烈的推进土地改革活动,根据当时的《土改法》规定:
凡是居住在农村的、或是有产田在农村的人,一律都要划定阶级成分,有任何例外情况都要上报给上级部门裁决。
因此,韶山的干部在推进土改运动时,毛主席一家自然也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
众人开会为此也是众说纷纭,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做不了这个主。
当时有人提出,毛主席是革命领袖,所以不能够和一般人一样看待,建议直接跳过,保持原样。
可是如果这么处理就违背了《土改法》,这样做显然有损毛主席的光辉形象。

于是又有人提出,毛主席一家可以划入小土地出租这一类别。
因为根据《土改法》阐释:
革命军人、烈士家属、自由职业等靠收租而生活者,可以算作小土地出租。
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毛主席家的土地非但没有给他创造租金,反而处于资不抵债的现状,主席显然没有靠这个来生活,那也就不符合小土地出租的条件。
更令众人感到头疼的是,根据当时的规定,划定阶级成分时,需要所涉及家庭派出当家人到场参加会议,有异议者允许当场进行申辩。
可是毛主席在北京日理万机,大家显然也无法请他来韶山冲开会。
到底如何处理这件事成为大家高度重视、却又不知所措的问题。
最终,大家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终于盼来了毛岸青同志。

毛岸青在韶山办了三件事
1950年年底,毛岸青乘火车抵达长沙。
他此行来湘其实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处理毛家阶级成分划分的问题,其二则是受毛主席委托专程看望自己的外婆和舅父母。
所以,毛岸青一下火车并没有立马赶去韶山,而是就近先去探望了自己的亲人。
此后,毛岸青在堂弟毛远翔的陪同下来到韶山,把毛主席的态度传达给乡亲们和当地的干部。
毛岸青热情地召集了家乡父老和当地干部,大家围坐在毛氏宗祠外的空地上一起讨论这个棘手的问题。

毛岸青告诉大家,自己这次返乡,是在父亲的叮嘱下要配合当地政府妥善完成三件事。
其一,毛家人一律不参加分田,家产全部充公。
在毛主席看来,毛家已经在北京安顿下来,也有经济来源,不需要再占有韶山宝贵的土地资源。
因此委托毛岸青转告毛仁秋不用再统计毛家还有几口人,毛家人不分田。
而毛家在毛震公祠内的田产也全部充公,交由政府来宏观调配。
毛主席及其家人充分信任当地干部,绝不插手此事。
其二,划分阶级成分要实事求是,按照文件操作,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坚决不搞特殊化。

听到这句话,在场干部和群众都不约而同鼓起掌来,他们没有想到毛主席能够如此胸襟坦荡。
于是,毛仁秋向毛岸青汇报了此前大家开会讨论的结果,认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毛主席家不符合《土地法》中任何一种阶级的描述,因此无法划定阶级成分。
对此毛岸青表示同意,并高度赞扬了当地干部按规章制度办事的原则性。
其三,毛岸青表示毛主席要求他做好现场监督工作,人民政府不允许出现偏袒毛家的行为,只有大公无私,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
因此,毛岸青才选择将乡亲们召集到一起,当众完成对毛家的阶级划分,从而表明毛主席的态度。
事实上,毛主席派毛岸青亲赴韶山处理这件事的做法,是十分讲究的。

如果当时毛主席简单回一封信过去,那么当地的干部有可能会感念毛主席的恩德做一些顺水人情,这样可能得出的结果也会有失公允。
相反,派毛岸青到家乡,既可以监督家乡干部按章办事,又可以考察民情,了解制度推进的实际成效,同时拉近了主席一家与老乡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更重要的是,毛主席一生都十分尊重基层干部。
主席给基层下达指令或写信,几乎都是用商量、征求意见的口吻,从来不会像蒋介石对待下属那样颐指气使,动用权威命令他人办事。
这一次处理毛家在土改中阶级成分划分时,毛主席再次展现出自己平易近人的一面。
如今,充公的毛家宅子被政府改建成了著名的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单——毛泽东同志故居。

而这几乎也是毛主席留给后人唯一的一处产业。一代伟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某发展。但是他自己却一辈子节衣缩食,两袖清风,这样的高尚人格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膜拜。
参考文献:
①【美】海伦·诺斯:《毛泽东的故乡》,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
②杨华芳:《红色第一家——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9 06:00 , Processed in 0.01002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