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血染湘江的绝命后卫团:跳崖也不打老百姓,800人仅存一军号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6 06:37: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华忠 于 2024-12-6 06:38 编辑

血染湘江的绝命后卫团:跳崖也不打老百姓,800人仅存一军号手                                                   

2024-11-08 16:08                                        

发布于:天津市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年渡七十无人知,一朝风俗揭归处。
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发生过很多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红军战士不仅要在皑皑雪山和茫茫草地上克服困难艰难前行,还得时刻小心注意国民党军队的围追阻截。长征初期,也就是1934年10月,驻守贵州的红军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舍生忘死担当后卫,800名战士将国民党军队的火力吸引到山上,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足够的转移时间。
但令人疑惑的是,事后这支部队却再无下落,既没有幸存者的身影,也不见牺牲者的尸骸,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他们都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英雄烈士,部队领导当然要仔细寻访他们的踪迹,即便是牺牲也要让他们入土为安,但无奈寻访调查多年也不得其法,
直到70年后,党史研究专家来到当地做记录,才在远方山村的一个民俗中发现真相。这些红军战士在这里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他们会销声匿迹?70年后揭露的感人真相又是什么?
视频链接:
血染湘江的后卫团:宁可跳崖也不打老百姓,800人仅存一军号手。

这八百名消失不见的红军将士来自于红军第52团,当时带领他们开展军事行动的是18师师长龙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部队的有生力量,中央领导无奈做出战略转移的重要决定,但主力部队转移是件声势浩大的事情,毕竟是几万人的军队,不管怎么走目标都很明显,所以中央领导挑选的落脚点大多数都是一些未经开发的山地和丘陵,这才有了爬雪山和过草地的典故,就是希望能尽可能地隐藏部队的行踪,但这样一来危险也就接踵而至,毕竟红军将士对这些途经地了解不深,和当地的老百姓也没有什么情谊,很难有效补充物资。
在这个过程中,除去负责在前方开路的先锋突击队,守卫后方的红军部队压力也很大,因为部队前进的速度不算快,可后方的国民党军队并不像红军一样全靠双腿行走,他们有小汽车等运输工具,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抵达指定的作战地点,而且南方是国民党军队的大本营,驻扎地方的军队很多都得听从国民党最高领导蒋介石的调遣,只要蒋介石一声令下,他们就能马上开展追击行动。就比方说
1934年9月,红军部队兵分几路扰乱敌军注意力,红六军团用西征行动成功牵制敌人,为主力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转移时间,但自己却身陷险境,被国民党军队团团围住。中央领导斟酌一番后,调派龙云带领800战士担任后卫,阻击敌军,辅助红六军团找到合适的突围时机。

当时红六军团共有9700余人,从1934年的八月份开始就在敌军封锁线上寻找突围点,而国民党方面也发现了他们的作战意图,调派湘粤桂川等地的军阀部队前来,和出击的国民党中央军一起组成4万多人的队伍,包抄拦截红六军团。
敌军来势汹汹,兵力是自己的好几倍,武器装备也不是一穷二白的红军可以比的,所以红六军团的突围之路很是艰辛,许多红军战士都壮烈牺牲。后来红六军团转移到贵州地区,敌军一直穷追不舍,虽然红军战士们作战勇敢、斗志昂扬,但长期的奔波和食物匮乏已经让他们力不从心,再加上这些地方军阀对作战地点周围的地形情况更加了解,所以红六军团损失相当惨重。
9月6日,红六军团抵达剑河县大广坳,但没想到敌军已经早有埋伏,在这里布下天罗地网,就等着给红军致命一击。我方交通员探查到了这一情况,迅速向上级领导做出汇报,
领导让18师的师长龙云率领52团剩余的800名红军战士充当后卫军,掩护红六军团主力撤离。

后卫工作不是那么好干的,万一没能及时跑出来就会被敌军团团围住,但龙云和800名红军将士都毫无怨言,也毫无惧色,他们浴血奋战敢打敢拼,硬生生将敌军的前进脚步挡住。几个小时后主力部队那边传来电报,表示他们已经成功突围,让龙云等人赶紧动身撤离,但就是
在龙云和52团将士准备撤离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一伙儿桂军出现在他们身后。原来这支桂军见他们和国民党中央军打得激烈,就利用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悄悄绕到我军山头阵地的后方,拦截我军退路。
而龙云等人也没有预料到他们会遭遇伏击,一时之间没了办法。
其实早在龙云部署作战阵地的时候,他就已经命人跟附近的老百姓打探过情况,那名老百姓告诉他们,这附近的桂军已经南下,一路走来都没有看到有军阀队伍活动的痕迹,这也让龙云放下心来,让部队将作战阵地部署在这附近。但实际上这名被问到的老百姓是敌军假扮的,他们知道红军不熟悉这附近的地形情况,一定会找当地群众了解细节,所以早早就乔装打扮等候在这里,给龙云等人传递了错误情报。52团和这伙拦截他们的桂军激战了整整一天,先是朝着大部队转移的南方突围,见敌军一直紧追不舍,担心会暴露大部队的行踪,就改道向西,进入山中与敌军周旋。
此时的52团已经伤亡过半,人数仅剩400,但敌军却联合当地的民团,组成近万人的队伍抄小路拦截他们。

不过52团的将士在龙云的指挥下占据了山头高处的战略制高点,所以虽然敌军的人数远超他们,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将我方彻底歼灭。但是很快,丧心病狂的敌军就想出一个令人不齿的方法来对付红军,他们知道红军将士都是出生于贫苦百姓,是真心实意为老百姓着想、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于是就抓来一大批附近地区的群众,让他们站在己方军队的最前方,充当人肉护盾,一步步向我军所在的山头阵地靠拢。
52团的红军将士不忍心对老百姓开枪,但前有老百姓,后边是山崖,他们左右为难被逼上绝境,只能眼睁睁看着猖狂的敌军逼近自己。
危急关头龙云大喊一声,高呼红军将士宁可死也不愿意做敌军的俘虏,就身先士卒带着大家从山头上跳下去,在下坠过程中发现山崖的裂缝中上垂落着不少草藤,可以抓着这些草藤滑到山下,就呼唤战士们利用草藤突围,有两百多名红军战士因此脱离险境。另外两百名战士发现自己所在的地方并没有可以利用的草藤,就毅然决然地砸坏武器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全部都壮烈牺牲。后方追击的敌军已经被彻底吓呆了,他们还从没见过有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地从容赴死。
另一边滑到山下的龙云摔断了手臂,他看见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从山上跳下,心中十分悲痛,但身为部队的最高指挥长官,他也知道现在不是掉眼泪的时候,身边还有上百位战士,必须得想办法带着他们突围出去。

但可惜的是,敌众我寡战力差距明显,龙云等人最终还是被敌军抓住,国民党没有直接杀掉龙云,他们看出龙云是个部队将领,妄想让他叛变,将其带回监狱中进行威逼利诱,
龙云忠贞不屈,拒绝敌人的劝降,他本就有伤在身,又遭遇到敌军的残忍折磨,最终在1933年3月被折磨致死。整个52军团的800名将士,最终只活下来一位叫做何步荣的军号手
,他当时年纪尚小,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体型瘦弱,被藤条缠住掉进周围的草丛中昏死过去,后来被附近的村民发现,村民于心不忍,将何步荣带回村寨休养,告诉他国民党的军队还在附近地区搜寻红军踪迹,让他先在村寨里躲藏一阵。
其实村民们已经被52团红军将士的大义凛然折服,他们也知道红军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才不开枪的,对这些宁愿选择跳崖也不愿伤老百姓一分一毫的红军战士十分钦佩,自发地收敛了他们的尸身,每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来到悬崖下祭拜,这个习惯持续了几十年,逐渐成为一种风俗。幸存的何步荣之后也养好了伤,但
他一个人根本找不到已经转移离开的红军大部队,就在当地生活了下来,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追捕还改名为陈世荣。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形势稳定下来,部队派人来到贵州地区寻找52团的踪迹,但几十年的时间过去,大山里通讯不便,条件有限,寻访人员也没找对位置,村寨的后人只记得要去祭拜,却不知道他们拜的是红军,而何步荣也在2001年去世,没等到52团的功绩大白于天的那一天。就在他去世的第二年,中央再一次派来寻访人员杨又铸,他在这一带逗留了很久,发现了村民们的祭拜活动,这才通过蛛丝马迹揭开历史真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00:28 , Processed in 0.01599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